第23章 遍尋賢良(上)
- 三國:七星照我舊征袍
- 寒玉孤鴻
- 2130字
- 2025-06-16 22:54:43
荀彧點了點頭,隨即開始有條不紊地部署起來。
郭嘉那等不羈之才,行蹤飄忽,想要在短時間內尋訪到他,絕非易事。廣撒漁網,或許方有一二成功的可能。
他先是挑選了三名最為機敏的屬吏,作為此次尋訪的領隊之人。
而后,又為每一路使者,各配備了十數名身手矯健的騎士,以及數名負責照料起居、打點行程的仆從。
他還連夜親筆修書一封,言辭懇切,極盡渴慕與敬重之意,曹操那份飽含深情的親筆書信,更是早已備好,將由使者一并帶去。
一切準備停當,已是殘月西沉,雞鳴將曉。
荀彧不顧徹夜未眠的疲憊,親自將這三路使者送至府門之外,逐一向他們詳細交代任務的細節,以及應對各種可能情況的方略。
他對第一路使者的領隊,一名姓徐的經驗老道的老吏說道:“徐公,你此行,務必先往潁川陽翟,那是奉孝先生的故里?!?
“你可先去拜訪郭氏族中長輩,或其年少同窗好友,詳細打探奉孝先生近來的行蹤,記住,言語務必謙恭,禮數務必周到,切不可有絲毫怠慢,以免引起郭氏族人及鄉鄰之反感。”
那徐姓老吏連忙躬身應道:“令君放心,小人省得。”
荀彧又轉向第二路使者的領隊,一名姓陳的年輕干吏:“陳吏,奉孝先生性喜游歷,亦好與各地名士高人結交。你此行,可往汝南、南陽一帶,以及潁川周邊諸郡,凡有名士聚集之所,或書院講學之地,皆需仔細查訪?!?
“若遇奉孝先生之友人,亦當以禮相待,懇請其代為引薦或轉達我等之意。”
“屬下明白!”那陳姓干吏亦是信心滿滿地應道。
最后,荀彧的目光落在了第三路使者的領隊身上,語氣變得更加凝重了幾分。
“張校尉,你這一路,頗為特殊,我聞奉孝先生先前曾短暫效力于河北袁本初帳下,后因不滿其為人而離去,你可率部,往鄴城左近,以及袁紹舊部之中,設法打探一番。”
“或許能從那些曾與奉孝先生有過交集之人身上,得到一些有用的線索,只是,此事需得格外小心,切不可暴露我等真實意圖,以免引起袁紹猜忌,從中作梗?!?
“令君放心,末將理會得!定不辱使命!”張校尉抱拳沉聲應道。
“好!”
荀彧看著眼前這三路整裝待發的使者,他深吸一口氣:“無論誰先尋得奉孝先生,皆是大功一件!待爾等功成歸來,我必當親自向主公為爾等請功!”
“我等誓死完成任務,不負令君所托!”三路使者齊聲應道。
晨曦微露,三路人馬,在荀彧的目送之下,分別向著不同的方向,悄然離開了兗州治所。
那被荀彧派往潁川陽翟尋訪郭嘉故里的第一路使者,領隊的乃是那位經驗豐富的老吏徐公。
他手下有一名年輕的吏員,亦是潁川人士,姓辛,名毗,字佐治,這辛毗年紀雖輕,卻頗為機敏,與徐公一路行來,倒也相談甚歡。
隊伍行至潁川郡內某處驛站歇腳,眾人圍坐飲茶閑談,辛毗因是本地人,便與同伴們說起潁川自古以來便是人文薈萃之地,名士輩出,從春秋時的子產,到前漢的張良,皆是潁川俊杰。
談笑之間,辛毗似是想起了什么,忽然對同伴說道:“說起來,咱們潁川最近倒是出了一個有些奇特的人物。”
“此人早年曾以任俠聞名,據說還曾為友報仇,犯下過人命官司,后來不知怎地,幡然悔悟,棄武從文,改名換姓,拜在名師門下苦讀,如今學問韜略,皆有不俗的見地。”
“哦?竟有這等奇人?”同伴們聞言,皆來了興趣,紛紛追問。
辛毗呷了一口茶,繼續說道:“此人如今自稱單福,平日里行事極為低調,不喜與人交往,故而名聲不顯?!?
“我也是偶然聽一位同鄉前輩提起,說這位單福先生,不僅劍術高超,遠勝尋常游俠,且胸中頗有丘壑,對于天下大勢,亦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只是此人似乎無意于功名利祿,平日里深居簡出,尋常人難得一見?!?
“單福,單?!?
一名同伴咂摸著這個名字,搖了搖頭,“未曾聽聞,既有如此才華,為何甘于寂寞,不出來輔佐明主,建功立業呢?”
辛毗笑道:“人各有志,豈可強求?或許這位單福先生,是想效仿古之隱士,待價而沽,也未可知呢?!?
眾人說說笑笑,便將此事拋在了腦后。
畢竟,他們此行的主要任務,是尋訪那位名滿天下,連主公都如此看重的郭奉孝先生,對于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單福”,自然不會太過在意。
然而,說者無心,聽者有意。
他們的這番對話,卻被不遠處一名正在默默飲水的騎士,一字不落地聽了進去。
這名騎士,正是曹操安插在各路尋訪隊伍之中,負責收集各類人才信息的眼線之一。
他將“單?!边@個名字,以及辛毗對其的描述,默默地記在了心中。
這建安元年的中原大地,早已不復昔日歌舞升平之景。
連年戰亂,將這片土地蹂躪得滿目瘡痍。
官道之上,尚好一些,然一旦偏離主路,便是荊棘叢生,道路泥濘,更有那因戰亂流離失所、嘯聚山林的饑民盜匪,不時出沒,令人防不勝防。
使者們一行,雖然皆是精挑細選的干練之士,又有騎士護衛,但這一路行來,也著實吃了不少苦頭。
風餐露宿,早已是家常便飯。
有時為了趕路,錯過了宿頭,便只能在荒郊野外的破廟之中,或是尋一處避風的山坳,點起篝火,和衣而臥,聽著夜風呼嘯,野獸嘶鳴,一夜無眠。
他們四處打探,逢人便問,希望能從那些行商走卒、鄉野老農的口中,得到一絲半點關于郭奉孝的消息。
然郭嘉雖在士林之中薄有聲名,卻遠非家喻戶曉之人,尋常百姓,大多是聞所未聞,茫然搖頭。
更有一些地方,因剛剛經歷過戰火的洗劫,或是被那些反復無常的諸侯軍隊騷擾過甚,鄉民們對外來之人,皆心存極大的戒備與敵意。
使者們縱然是好言相詢,禮數周到,也往往會遭遇冷眼與沉默,甚至被當作奸細盤問驅趕,碰一鼻子灰乃是常有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