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獻帝東望
- 三國:七星照我舊征袍
- 寒玉孤鴻
- 2048字
- 2025-06-13 22:36:33
而當今天子劉協,這位年僅十余歲的少年天子,其處境更是凄慘到了極點。
他先是被李傕劫持于軍中,后又被郭汜搶奪,如同貨物一般,在兩軍之間輾轉。
如今,雖有楊奉、董承、以及那反復無常的白波帥楊定等人,將他從李、郭二人手中暫時“解救”出來,卻也不過是從一個狼窩,掉入了另一個虎穴。
楊奉、董承之流,名為漢臣,實則亦是各懷鬼胎的軍閥,他們挾持著天子,不過是想借著這塊“金字招牌”,為自己謀取更大的政治利益罷了。
在這些人的“保護”之下,漢獻帝食不果腹,衣不蔽體,受盡了白眼與屈辱。
據說,天子甚至曾數日不得一飽飯,餓得頭暈眼花,只能與身邊幾個忠心的內侍宮人,在廢墟之中尋覓野菜充饑。
面對如此困境,獻帝身邊的一些忠于漢室的舊臣,如國丈伏完、太尉趙溫等人,以及那同樣不甘久居人下的楊奉、董承,都已開始秘密商議。
希望能帶領天子向東尋求出路,目標便是重返故都洛陽,以期能重振漢室聲威。
曹操手持帛書,發出一聲幾不可聞的輕嘆,“天子蒙塵,國賊當道啊……”
前世,他便是在這種情況下,力排眾議,將獻帝迎至許都,從此“奉天子以令不臣”,開啟了自己波瀾壯闊的霸業之路。
然而,也正是因此,他背負了“漢賊”、“奸雄”的罵名,直至臨終,都未能徹底洗刷。
這一世,重回建安元年,同樣的時機,同樣的選擇,擺在了他的面前。
他又當如何?
曹昂見父親臉色變幻不定,不敢打擾,只是默默地站在一旁。
良久,曹操方才緩緩將帛書卷起,沉聲道:“此事孤已知曉,傳令下去,嚴密封鎖消息,任何人不得私下議論關中之事,違令者,軍法從事!”
“遵命!”斥候校尉領命而去。
曹操轉過身,對曹昂和典韋說道。
“今日閱兵便到此為止,昂兒,你隨我來,惡來,你且去召荀令君、程司馬、公達到我帳中議事,此事,事關重大,需得好生商議一番。”
他心中念及郭嘉,暗自嘆息一聲,那奉孝此時尚不知所蹤,若能在此等關鍵時刻,得其輔佐,當如虎添翼。
不過,眼下局勢緊迫,也只能先與荀彧、程昱、荀攸這幾位核心謀士商議了。
曹昂與典韋聞言,皆是神情一肅,不敢怠慢,各自領命而去。
不多時,曹操的帥帳之內,燈火通明。
荀彧、程昱、荀攸三人,已然齊聚帳中,分坐兩側。
曹操待眾人落座,屏退了左右侍從,方才將那份來自關中的加急軍情,緩緩鋪陳開來,聲音低沉。
“諸君請看,此乃今日剛剛收到之關中急報。”
他將帛書上的內容,簡明扼要地向眾人述說了一遍,著重強調了李傕、郭汜的火并升級,長安城的慘狀,以及漢獻帝那朝不保夕的困境,和其身邊人欲圖東歸的意向。
聽完曹操的敘述,帳內三人皆是面色微變,神情各異。
荀彧眉頭緊鎖,眼中閃過一絲痛惜與憂慮。
他出身潁川荀氏,乃是當世有名的世家大族,素以忠于漢室、心懷天下為己任。
聽聞天子蒙難,社稷傾頹,心中自是百感交集,一股難以言喻的悲憤與無力感涌上心頭。
程昱則面沉似水,他于這亂世之中,早已看透了所謂的“漢室正統”不過是各路諸侯爭奪的旗幟與工具。
首先想到的,便是這混亂的局勢之中,兗州當如何從中取利。
荀攸為人沉靜,此刻亦是低頭沉思,顯然是在迅速分析著這突如其來的變故,對兗州可能造成的影響,以及各種應對之策的利弊得失。
曹操將三人的神情盡收眼底,心中已有了幾分計較。
他清了清嗓子,率先開口,打破了帳內的沉默,主動定下了基調:
“如今天子蒙塵,避于亂軍之中,食不果腹,衣不蔽體,此乃我大漢開國四百年來未有之奇恥大辱!”
曹操的聲音中帶著幾分莫名的悲憤,“想昔日董卓老賊禍亂朝綱,挾持天子,致使天下分崩,諸侯并起討伐,卻因各懷私心,最終一事無成,反使局勢愈發糜爛!究其根源,便在于名不正而言不順,號令不行于天下!”
他的目光掃過眾人,聲音陡然拔高了幾分:“然,今日之局,于我等而言,卻正是天賜良機!”
“天賜良機?”帳內三人聞言,目光齊刷刷地投向曹操。
“不錯!”
曹操猛地一拍案幾,眼神中閃爍著灼人的光芒,“今天子無依無靠,正望救兵于水火,我等若能在此危難之際,興仁義之師,將天子奉迎至我兗州,妥善安置,則便可占據大義名分,號令天下不臣!”
“此舉,非是效仿董卓之‘挾’,乃是行管仲、樂毅之‘奉’也!是‘尊王攘夷’,匡扶漢室之千秋功業!”
曹操這番話說得是慷慨激昂,擲地有聲!尤其是那句“此非挾,乃奉也,是尊王攘夷之舉”,更是說得堂堂正正!
他心中清楚,要想說服荀彧這位對漢室抱有深厚感情的王佐之才,就必須將此事上升到“匡扶漢室”的道義高度,而非僅僅是謀取私利的權宜之計。
果然,荀彧聞聽此言,眼中頓時爆發出明亮的光彩!
他原本還擔心主公會如其他諸侯一般,只圖利用天子,行割據之實。
卻沒想到,主公竟能說出如此深明大義、合乎道統之言,這與他內心深處那“奉主上、秉至公、扶王室、以救百姓”的政治理想,是何等的契合!
“主公圣明!”
荀彧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動,當即出列,對著曹操深深一揖,聲音中帶著難以抑制的欣喜與一絲如釋重負的輕松。
“主公此言,真乃振聾發聵,深合天下人心!彧自追隨主公以來,日夜所盼,便是能輔佐主公成就此等不世之功!”
“若主公真能以至誠之心,奉迎天子,安定社稷,則天下士人,誰不簞食壺漿以迎王師?漢室中興,亦指日可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