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呂氏帶朱允炆給朱標獻殷勤
- 大明:開局小縣令,紅溫朱元璋
- 南國的紅豆
- 2049字
- 2025-06-05 09:57:39
琢磨著,陳安底氣壯了些,揚起下巴沖朱雄英喊。
“快點過來把你爺爺的鞋給撿回去,臭烘烘的影響大伙兒吃飯!”
朱元璋的眉頭擰得更緊了。
咱忍!
再忍忍!
這混小子雖說一身毛病,倒也有幾分真本事,等咱把他那點本事全掏干凈了,再收拾他也不遲。
可這想動手的心思哪能憋得住?
忍個屁!
先揍一頓出出氣再說!!!
院子里頓時鬧得沸反盈天。
陳安動作麻溜得很,在院子里左躲右閃來回躥。
朱元璋雖說像猛虎下山似的猛沖猛打,卻連衣角都碰不著。
兩人追追跑跑好一陣,最后朱元璋累得直喘粗氣,只得認栽。
“好……好小子,之前真是小看你了。”
朱元璋雙手叉腰,邊喘氣邊說,這時候氣也消得差不多了。
陳安還是一副淡定的樣子,假裝恭敬地朝朱元璋拱了拱手,說。
“這是黃伯伯你讓著我呢!”
“知…知道就好……要不是咱讓著你,早…早就抓住你狠狠揍一頓了。”
朱元璋嘴硬道。
徐達趕緊過來扶著他,笑罵道:
“四哥你都這么大歲數了,還這么任性,要是被老嫂子看見,你還能有好?”
朱元璋瞪了他一眼,怒道。
“咱在家可是說一不二的,你嫂子能把我怎么樣?”
“行,你就嘴硬吧。”
徐達翻了個白眼。
雖然朱元璋當皇帝后性格變了很多,但私下里,徐達在他面前還是很隨意的。
但能有這種特權的老兄弟沒幾個,除了自己,估計也就信國公湯和。
等朱元璋和陳安回到座位上,拖延了半天的晚飯終于開始。
勤政殿。
“殿下,天色不早了,趕緊歇著吧!”
呂氏端著一碗安神湯,牽著朱允炆從殿外走進來。
正專注于奏疏的朱標,聽到呂氏的聲音,才從一堆奏疏中抬起了頭。
看到乖巧懂事的朱允炆,朱標煩悶的心情一下子好了不少。
他朝兒子招了招手,道。
“允炆,快到爹這兒來。”
朱允炆雖然被呂氏教導得像個古板的小老頭,但聽到父親叫他,還是邁著小短腿高興地跑了過去。
朱標把小兒子抱在懷里,笑著問。
“今天可有偷懶呀!”
朱允炆認真地答道。
“孩兒沒有偷懶,今天黃夫子講了《大學》,只有孩兒能全文背誦,叔叔們都不會,黃夫子還讓叔叔們向孩兒學習呢!”
朱允炆才六歲,其他孩子在這個年紀能認識《三字經》之類的啟蒙課本就已經是神童了,可他竟然能熟讀《大學》,這讓朱標非常滿意。
朱標摸著他的小腦袋說。
“你這年紀能背下《大學》確實厲害,但可別驕傲自滿。”
“光會背不算啥,真懂先賢的道理才算本事。”
朱允炆抬起頭,認真地說。
“是!孩兒謹記父親教誨。”
“嗯。”
朱標點點頭。
說實話,比起朱雄英那小子,他對這個二兒子更滿意。
不僅聰明謙遜,還知書達理,國子監的老師說起他來,都是贊不絕口。
那些夫子們也不是在拍朱標的馬屁,畢竟得到這樣夸獎的人,也只有朱允炆。
他們要是想討好朱標,夸朱雄英不是更直接嗎?
一想到自己的大兒子,朱標就有點頭疼,也只好在心里安慰自己。
雄英不是笨,就是身子骨弱,等調養好了再上學也不晚。
都是我兒子,小的有出息,大的肯定也錯不了。
呂氏看著爺倆親熱,臉上一直掛著笑。
等他倆膩歪完了,她才開口。
“殿下,都快一更天了,回屋歇著吧!”
朱標端起安神湯喝了一口,搖搖頭說。
“還有兩件要緊事得辦,你們先回去睡,別等我了。”
呂氏有些好奇地問。
“大晚上的,還有啥要緊的政務啊?”
她平時很少過問國家大事,一直守著本分。
朱標也沒在意,解釋說。
“其一,是要設殿閣大學士的事兒。”
“其二,是松江府同知被妻妾殺害的案子,三司會審完,證據都坐實了。”
呂氏一聽,滿臉驚訝,用手帕捂著嘴吃驚地說。
“這世上咋還有這么狠毒的女人,敢謀害親夫?”
“既然證據都坐實了,你咋還犯愁呢?”
她對設不設立“殿閣大學士”不感興趣,但聽到第二個案子時,卻被嚇到了。
洪武年間雖說程朱理學不像明清時那么盛行,但也講究婦女遵守三從四德。
即便是在社會風氣最開放的唐宋時期,謀殺親夫也是性質惡劣的重罪,何況受害者還是正五品的朝廷命官!
這種大案,呂氏還是頭一回聽說。
朱標解釋說。
“雖說謀殺親夫是大罪,但這些女人也是被逼急了。”
“那受害者是松江府同知張嵩,這人性格暴躁,經常虐待家人,妻妾們實在忍不了才動的手。”
呂氏撇了撇嘴,一點同情心都沒有地說。
“在家聽爹娘的,嫁人聽丈夫的,這是女人該守的規矩!要是被丈夫說幾句就下狠手,那天下還不亂了套?”
朱允炆聽了母親的話,也重重地點頭,說。
“父親,孩兒雖然小,但也知道這不合‘禮’!”
“《禮記》里說‘人不知禮,與禽獸何異?’,這些女人就為這點事兒殺丈夫,跟禽獸有啥兩樣?”
“我兒說得對。”
朱標刮了刮他的小鼻梁,把他放下來后,對呂氏說。
“你先帶允炆回寢宮,我處理完就回去。”
“好,那你早點回來。”
等呂氏和朱允炆離開后,勤政殿里又變得安靜下來。
幾百里外的松江府,一個老爺子牽著一個小女孩,慢慢走進了黑暗中。
這會兒已經是晚上七八點。
作為大明南直隸最南端的府城,松江府嚴嚴實實地守著朝廷的夜禁政策,這會兒城門早就關得嚴絲合縫,任誰也甭想進出。
不過城外的官道上,還能看見不少腳步匆匆的行人。
雖說城門關了,可城外有民居和客棧,不少做小生意的商販想趕在第二天一早進城賣貨,今晚就得在城外的客棧湊合一宿。
所以大多數人都順著官道往府城方向走。
只有一老一小兩個人逆著人流,互相攙扶著往官道另一頭慢慢吞吞地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