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紛紜復雜的白巫術(2)
- 風水與巫術
- 金開成
- 5771字
- 2015-03-19 09:21:17
今天所見的最早的玉器上的辟邪,是漢魏至南北朝時代的出土文物。到現在為止,漢代遺址和墓葬中共出土了三件玉辟邪,其中兩件是1966年在陜西省咸陽市西漢渭陵遺址出土的,一件高 2.5厘米,長5.8厘米,圓雕,作昂首前視的形狀,張著嘴露出牙齒,頭頂中部有一只角,下巴有胡子,尾巴垂在地上,腹部兩側有帶羽毛的翅膀,表面保留一些原玉璞皮質的顏色,挺胸伏臥在地上。另一件高5.4厘米,長7厘米,也是圓雕,但是目視前方,作向前抓捕獵物的爬行狀。玉辟邪的第三件出土品是1978年在陜西省寶雞市的一座東漢墓出土的,這一件比較高大,高18.5厘米,長18厘米,形狀與西漢渭陵遺址出土的兩件相似,但背上有圓筒式樣的插座,腦后有方筒形插座,另外頭和身上的圈紋、平行線紋與西漢的有些差異。除上述三件玉辟邪外,在東漢和魏晉南北朝的墓中還常見用琥珀、蜜蠟和石料制作的辟邪,還有在陵墓前雕塑辟邪獸作鎮墓用的。
漢至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玉辟邪,至今仍有一批早年出土或傳世品,其中比較精美的有北京故宮博物院所收藏的四件,臺北故宮博物院所藏的一件,還有一些散佚傳世品。上述各器形態與出土三件很接近,只是有的為雙角,有的以紋圖等形式琢飾在器皿上。其中北京故宮博物院藏一件辟邪式水呈尤其特別,其上除整器是一雙角辟邪且較大外,又于其胸腹間爬行兩只小辟邪,后者或即其子。這種玉辟邪,自唐代以后極少見,及至清代中期,特別在清乾隆年間,又以新的形式出現。如清代中期的一件玉辟邪器,同時采用了立雕加鏤雕和浮雕,線刻而為,作子線和大小不同的三辟邪復合為一器。各辟邪都是雙角,背部有齒狀凸脊,外表光滑沒有紋,也沒有羽毛翅膀,頭頂有雙角,下巴有胡須,形狀像獅子或老虎,大小不等,形態各異,栩栩如生。今天市場上出售的辟邪,大多是仿照這種樣子制成的。
在古時,辟邪的主要任務是守護,人們“總把新桃換舊符”就源于此。因此,東漢時宮殿、陵墓神道等多放置這種東西作為鎮墓之寶。漢代的神獸多有翼,造型相似,如辟邪、羽人、翼獸等,這些雕塑都體現了東漢升仙思想的流行。在唐代之后,這種辟邪翼獸就不多見了,隨之而來的是以獅為主的雕塑藝術。
世界上根本就沒有鬼神。前面提到的這些巫術其實已經演化成了人們企求幸福的一種民俗,雖然也屬于巫術,但是迷信的色彩減弱了很多。
(五)治病巫術
古代的中醫都是根據脈象辨證醫治,是有根有據的,也是科學的。而仙姑、神漢則是采用問病、卜災等占卜形式或干脆用裝神弄鬼的方式來決斷。裝神弄鬼,是大多數巫覡采用的方式,巫師假裝與神靈溝通,再告訴患者得病的原因是得罪了何方神圣,或是被什么鬼怪把魂魄奪去了。
有些巫術治病比較簡單,有的則極為復雜,巫師往往要使出渾身解數,表現得筋疲力盡。巫術治病大概包括招魂和驅鬼斬妖降魔兩種方式:
招魂就是把病人丟失的魂魄找回來,分為兩種:為生者招魂和為死者招魂。在古代民間的觀念中,有些病是人的靈魂給鬼怪或者妖魔捉去了,或者是受了驚嚇,魂魄掉在某個地方了,所以只要通過喊魂把人的魂魄找回來,病就會好了。這種巫術還有個很恐怖的名字—叫魂。以浙江一帶為例,凡是遇到小孩子得病,就要叫魂。叫魂一般由女性叫,她要手提一盞燈籠,燈籠上面要披上一件病者的衣服。叫魂時要準備一桿秤以及小鏡子、剪刀之類的小東西,還有一樣很重要的東西—茶米葉。剪刀、尺子、秤傳說都是可以避邪的東西;米里面混合著茶葉,傳說也是避邪的。叫魂的婦女要一邊叫,一邊撒茶葉米。一路撒去,嘴里還要喊著:“東邊怕去東邊歸來,西邊怕去西邊歸來,南邊怕去南邊歸來,北邊怕去北邊歸來,哪里怕去哪里歸來。”叫魂一般在清晨或者傍晚進行,有的時候也在半夜三更進行,大體以清晨、傍晚居多。
還有就是驅鬼斬妖降魔的方式,這是對鬼施行的一種攻擊性巫術,在生產、建房、治病、喪葬中經常使用,是民間巫師的最主要工作。大致是通過驅鬼、斬妖、降魔等巫術行為,趕走、命令或嚇退作祟的鬼怪妖魔,使病人恢復健康。在施行的過程中,往往綜合運用符箓、咒語、法術這樣的巫術手段。
比如治療骨瘦如柴的病人,巫師就會認為病人得了干病,必定會有干病鬼在這里搗亂,這時巫師就要出馬趕走干病鬼。治病的時候要用一只猴子代表干病鬼,對這只猴子實施一通法事以后,就把它帶回山上,再扎一個稻草人固定在猴子身上,然后把它放走,這個舉動就象征著干病鬼把疾病帶走了。草人和猴子都被看成是疾病或者病鬼的代表,將它們驅趕走,就意味著鬼被趕走了,病治好了。
如果患者遲遲不好,那么患者家屬就倒霉了,巫師往往會訛詐家屬許多錢。而巫師所做的只是把各種各樣的桃符粘貼在病人的床上或者懸掛在房間里,說這樣就能請來神明趕走那些搗亂的妖魔鬼怪。如果患者的病再不好,巫師就會趁家屬心急如焚的時候悄悄卷鋪蓋溜走。
還有些巫術,在生活中會經常看到。比如說在馬路上看到明顯的一堆藥渣,礙眼不說,踩上了也很不舒服,殊不知這就是迷信的人施行的一種巫術。這種巫術是這樣的,家里有病人的,在病人病痛的部位放一枚錢幣或者較為貴重的東西,然后丟在路上讓人隨便撿走,認為通過這樣疾病就會被轉移到撿東西的人身上。或者是把病人喝剩下來的藥渣,倒在路中間,讓行人踐踏,認為踩到了藥渣的人就會帶走疾病,病人也會痊愈。其實,如果真的有神明存在的話,只有善良的人才能得到神明的保佑,像這種損人利己的行為怎么會治好病呢?
我國的少數民族也有很多用巫術治病的風俗。比如,涼山彝族畢摩為病人治病時,讓病人坐在門口,頭頂一個竹簸箕,畢摩大叫“把害人的鬼抓住,快抓住他”,同時命助手持鍬把火塘灰撒向病人頭頂,利用灰把鬼趕走。彝族巫師蘇尼在驅鬼時,在火塘邊擺許多貢品,他繞火塘而行,一邊敲羊皮鼓,一面請各位山神降臨,隨后突然把一個陶罐口打開,說:“把鬼捉住了,快放在陶罐里。”說完立即把口封住,并喊:“害人的鬼,我要燒死你!”說完,蘇尼把陶罐中的鬼倒進火塘,并說:“鬼啊,你等著吧,到竹筐能盛水時,你再回來。”還有用紙船明燭照天燒、婚禮上用箭射新娘、邁火盆等等,漢族的許多驅鬼巫術后來被道教繼承下來,符、劍、印、鏡是道士的主要驅鬼工具。
除了以上這些巫術儀式外,可能還伴隨有一些治療手段,比如喝“圣水”、吃香灰之類。巫師就是這樣利用一些百姓不懂醫藥知識,用臟水和灰燼這些一文不值的東西來騙取錢財,耽誤了患者治療疾病。
這里要說明的是,無論叫魂,還是驅鬼,巫術都是通過對“鬼魂”的儀式性處理、控制和消除威脅帶來的恐懼。巫術的歷史,要比醫學的歷史久遠得多。可以說是先有巫術,后有醫學。因為在遠古時期,人們把原因不明的危險、威脅和疾病,都看成是有神秘的外力在支配,看做有妖魔鬼怪在興風作浪。這樣一來,驅妖降魔的巫術,也就應運而生。巫術在本質上,就是一系列神秘的儀式,通過復雜的儀式,將無形的威脅和危險,變成似乎看得見摸得著的“鬼魂”,通過對“鬼魂”的儀式性處理,來控制和消除危險和威脅帶來的恐懼。這種儀式,對群體的心理,有一定的鎮定安寧作用。
其實,巫術中的儀式,僅僅是儀式而已,并沒有因為儀式而使現實真的發生什么變化,危險和威脅依然存在。不過,借助巫術的儀式,使人們對危險和威脅的感覺發生了某種變化,捉摸不定的危險變得似乎可以把握了,沮喪和絕望變成了希望,人們的信心也得到了一定的強化,處理危機和危險的能力也得到了相應的提高。因而,也就在人們的心理上提高了對自然的適應性。如果恰好危險在這一過程中消失了,人們會把這種巧合歸功于巫術,再通過流傳者的想象與夸大,巫術就變得越來越神了。人們就逐漸地開始迷信巫術的神奇力量,這反過來更加提高了巫術的心理影響能力,在一定的文化氛圍內,巫術就具有了一定的精神治療能力。進而在現實中,也的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一些器質性的疾病,并且能夠治愈功能性疾病。從這個角度講,巫術是心理治療的鼻祖。在系統科學的心理治療方法產生之前,巫師就不自覺地充當著原始的心理治療師,巫術,因而也就發揮著原始的心理治療作用。
舉個例子,如果有一天有個人突然對你說:“你怎么這么瘦弱,是不是病了?”這句不經意的話你起初可能還不太在意,但是,不知不覺地,你也許真的會覺得頭重腳輕,渾身隱隱作痛,似乎自己真的病了似的。最后,竟然覺得挺不住了,只有在醫院經過一番詳細的檢查,由權威的醫生向你宣布“沒病”之后,你才會在病床上一躍而起,三步并做兩步地走下樓去,與先前的“準病人”判若兩人。這種現象初看起來,似乎很奇怪,也有些令人迷惑不解,實際上是心理暗示在起作用。同樣,巫術也是采取心理暗示來治療疾病的。這里所謂的暗示作用,本質上就是放棄自我控制,將自己的安全全部托付給所迷信的權威,遵從所謂全能的權威的指令和判斷。在這個過程中,對于受暗示者,權威的語言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有決定性的影響力,一個比較成功的暗示,甚至可以使受暗示者的個人觀點被施行暗示的權威者的觀點完全取代。所以包括巫術在內的所有暗示術,都必須有一套驅除被暗示者的自我意識和自我判斷的方法。換句話說,巫術在本質上,是一種古老的民間暗示術,通過巫術的這一系列儀式,把巫師置于至高無上的權威位置,而把受巫術或受暗示者置于非常從屬、非常被動、非常服從、非常渺小、非常無能的地位,使之接受巫師的治療性語言暗示,達到消除一定的身心癥狀的目的。盡管治療方法極不科學,而且療效微乎其微,但這畢竟是原始社會有限條件下的治療手段。對暗示性巫術的依賴和迷信,會導致人格退化,養成依賴和迷信的心理模式。
從暗示的角度講,巫術的確可以緩解一些功能性障礙或疾病。但是,用巫術治病有很多弊端。首先,暗示作用的效果很短暫,疾病很容易復發,根本沒有辦法完全治愈;第二點,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點,對暗示性巫術的依賴和迷信,會導致病人格退化,培養出的那種依賴和迷信的心理模式,使人們更容易受環境和壓力的影響,在治病的同時,又增加了致病的可能性,最終,可能還是得不償失的;第三點,許多巫醫連基本醫學常識都不具備,純粹是為了金錢才去裝神弄鬼、蒙人騙錢,甚至實施犯罪,讓許多人深受其害。
(六)喪葬巫術
人的一生終結時會走向墳墓,而墳墓的一端便是人們無法了解的未知世界,正因為如此,神秘未知也就成為巫術活躍的市場。喪葬習俗是靈魂觀念的產物。我們中國人重視祖先,因而也重視葬喪,古人認為祖先雖然死了,但是他們的靈魂永存,并且在冥冥之中保佑著子孫們的富樂安康。在古代,有關喪葬的種種風俗中都有巫術的存在。
在很多地方,死者的尸體安排就緒之后,就要舉行招魂儀式,這就是前面所說的為死者招魂。據說,客死在他鄉的魂魄找不到歸途,就會跟他的尸體一樣停留在異鄉,忍受著無窮無盡的凄苦。他也不能享受香火的奉祀、食物的供養和經文的超度。這個孤魂就會成為一個最悲慘的餓鬼,永遠輪回于異地,長久地漂泊,沒有投胎轉世的希望。除非他的家人替他“招魂”,他聽到那企望著他的聲音,才能循著聲音歸來。
招魂儀式的舉行非常謹慎,必須選擇一個合適的日子。到了那天,喪家就在門前的樹上掛招魂幡或招魂帛。有的地方死者親屬還要登上屋頂呼喊,讓死者的靈魂回家來。據說,滿族等游牧民族有種風俗,在草原上,如果看到哪座帳篷前立起了大幡,就知道哪家死了人,大家就都來吊唁,幫助料理喪事,后來這成了滿族人普遍的喪俗。
在史料的記載中,招魂的儀式起源非常早。周代的一些文獻中就說,死者親屬手拿死者的衣服面北喊叫,如果死者是男的,就呼名呼字,連呼三聲,以期望死者的魂魄返回到衣服上,然后從屋的后面下來,把衣服敷在死者的身上,這件衣服又叫做“腹衣服”。這件“衣服”被人所穿著,染上了人的肌膚香澤,有著“肉體”和“氣息”的雙重聯系;魂魄也許會被它吸引,依著熟悉的味道或形狀而歸附回來。據說傣族過去幾乎家家都準備著叫魂的“魂籮”,招魂的時候,就把死者生前的衣服裝在竹籮里,放上白米和白線,用以招魂。
有的招魂儀式是非常有職業特征的,比如漁民就有一套特殊的祭奠習俗。漁民不幸葬身大海之后,因為往往無法找回尸體,他的家屬就用稻草人代替尸體,穿上死者生前的衣服,在家里擺設起“靈堂”。同時,在村外的海邊,要請道士為死者招魂。招魂要在夜間潮水初漲時進行,死者的親人到海邊去叫喊,把失落在海里的“陰魂”喊回來,招進稻草人中,再進行安葬。這種招魂儀式,叫做“潮魂”。親屬要先在海邊搭起一個小小的“蘸臺”,然后到了傍晚,就在帳篷里點起香燭,中間放著稻草人,身上貼著死者的生辰八字。等到晚上漲潮的時候,道士坐在“蘸臺”上,敲響鐘磬鐃鈸,嘴里念著咒語。這時候,“蘸臺”前后就點燃一堆堆的篝火,有人手拿一桿帶根的毛竹,頂梢上掛著籮筐,里面裝一只雄雞,面對大海,隨著道士的咒語,不停地搖晃著毛竹。也有的由死者家屬披麻戴孝,提著有字的燈籠,高聲呼叫死者的名字—某某來呀!某某來呀!聲音非常凄涼。然后,由一個孩子或者親屬代替答應道:“來嘍!來嘍!”一呼一應,直到潮水漲平,才由道士引魂回家。到了第二天,親屬才把稻草人放進棺材,送到山上去安葬。
古人認為人死亡后,靈魂當然就要離開肉體。但在茫茫的陰間,死者從哪里走呢?于是下一個程序就是由活著的人來給他“指路”,“指路”就是為鬼魂指引升天的道路。在北方一些宗教的亡靈世界里,亡靈的“回歸”需要巫師的幫助和引導。首先,先上一條道,繼續向前走去,就分出許多岔道,這是按照死者的不同性別設的小道。亡魂走上自己氏族的道,要渡過一條河,那里有許多白骨。在這種作法下,據說可以讓亡靈安全渡河。
如果死者是壽終正寢的,那么,還有專門的一套喪葬儀式。比如過去在上海農村,病人在家中咽下了最后一口氣之后,要將死者的尸體洗干凈,換上干凈的內衣褲,再從臥室移動到廳堂的停尸板上,稱作“移尸中堂”。尸體頭朝南,腳朝北,有些人家因為房屋的限制,也可以將尸體的頭朝里,腳朝外。在移尸中堂時,要卸下堂庭的門板—沒有賓客的人家,就卸下正門的門板,習俗認為大開正門,死者的靈魂便可以順利出門。在大門檻內盛一碗清水,稱為“迷魂湯”;在死者頭邊放置荷包蛋一個、飯一碗,稱為“羹飯”,還在死者身邊放一盞油燈。當天晚上,死者的家人還要請來和尚、道士在靈前通宵念經,超度亡魂。有時念一夜,有時要連續念經三夜,更長的能達到七夜,這具體要看死者家里的財力和當時的氣溫。據說這樣做,能夠避免死者墜落地獄,使其升入天堂。出殯這一天,要誦經拜懺,還要舉行各種各樣的法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