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成復入萬春殿。
李元嘉暗道果然,秦王雖北遁,但太子防備之心未消。
希望別牽連到自己啊。
……
次日,朝會。
百官候于兩儀殿外。
不多時,典儀大呼:“趨!”
贊者復又大呼:“趨!”
李建成、李元吉、李元嘉、裴寂、宇文士及等公卿,彎腰拱手小步快走。
今日朝會為恩賜將士封爵受官,故而李元嘉也要到場。
此外,還有件大事等著他呢。
“脫舄!”
典儀又喊。
眾臣公脫下鞋子。
“解劍!”
眾臣公卸下腰間佩劍。
“俛伏!”
眾臣公跪倒趴地。
“興!”
眾臣公起身。
而后,伴隨朝樂亦步亦趨的進入兩儀殿。
李元嘉認為此朝樂不夠大氣磅礴,遠不如《故宮的記憶》。
兩儀殿內,李淵跽坐于龍榻之上,頭戴通天冠,身著絳紗外袍,紅羅裙裳,絳紗蔽膝,腳踏黑皮舄。
此為大朝服,可見李淵對此次朝會的重視。
百官按班次站定。
李元嘉在李建成后面,他也不敢試探大兄的情緒,怕被御史彈劾殿前失儀。
侍中李元吉趨步上前,從宦官手中接過絹黃紙制書。
這里說一下,門下省長官侍中不止一人,李元吉是,陳書達也是,宇文士及還是。
中書令亦如此,李世民是,封德彝也是。
李元吉大呼道:“有制!”
眾臣公再次行禮。
制書內容為渭水之戰,唐軍奮勇殺敵,死戰不退云云。
接下來便是重頭戲,宣讀封賞。
首先是太子,只口頭嘉獎。
然后是宋王李元嘉。
“宋王元嘉,少時聰慧敏而好學,懷雄略而安社稷,秉赤忱以衛疆陲。徙封韓王,食實封兩千戶,賜鑄錢爐三座,金輅一乘,袞冕一服,絹帛兩千段,水精【水晶】食器一套,御馬兩匹,玉璧一雙,黃金百斤。制書如右,主者施行!”
李元吉宣讀制書時,牙關緊咬,眼睛里的殺氣完全藏不住。
食實封從八百戶增至兩千戶就算了,竟還恩賜三座鑄錢爐?!
大唐現有私鑄幣權者僅三人,太子建成三座、他齊王三座、司空裴寂一座。
陛下是將秦王李世民的三座鑄錢爐,賜給李元嘉這個犬豎子了!
不光李元吉不理解,滿朝文武甚至李元嘉自己都不理解。
之前沒提過賞賜鑄錢爐的事啊!
狡父的嘴是真嚴,人也是真不當,不把他這桿槍鍛打至鋒利,是不肯罷休了!
李元嘉平復心神整理衣冠,趨步上前領詔。
“哼!”
李元吉冷哼一聲,將制書摔到李元嘉手中。
“謝陛下厚賞!”
李元嘉行禮謝恩。
而后是宇文士及的封賞,食實封七百戶,拜開府儀同三司,賜絹布一千五百段,御馬兩匹,玉璧一雙,黃金五十斤。
李靖封衛國公,食實封五百戶,授兵部尚書,賜絹帛一千段,御馬兩匹,玉璧一雙,黃金五十斤。
李淵最終還是采納李元嘉的諫言,授李靖為兵部尚書,縱觀朝堂,也確實沒人比他更合適。
接下來便是李藝、馮立、謝叔方、薛萬徹等人的封賞。
同李元嘉所說無異。
“啪啪啪!”
眾臣公輕拍笏板賀之!
領到封賞之人,皆挺胸抬頭,微微揚起的嘴角,根本壓不住。
而立于眾臣公之前的中書令密國公封德彝及禮部郎中封行高,卻躬身垂首,如同泄了氣的皮囊。
李元吉又拿過一道制書,大聲宣讀道:
“中書令密國公封德彝,本受國恩,位列宰輔,當效臣躬之節,懷輔佐之誠。然,封倫包藏禍心,竟于太子秦王之間巧言挑撥,陰唆鬩墻,致兄弟猜嫌日深,禍萌將作……”
全文怒叱封德彝為口蜜腹劍兩面三刀的小人,是太子秦王不睦的直接責任人,玄武門一事的罪魁禍首。
李淵沒講半分情面,封倫腰斬罪及全家,只留一小兒免罪。其侄封行高罷官徙三千里。
封倫與封行高二人,步履蹣跚的上前領詔,還要行禮謝恩。
這便是封建王朝時期,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
若敢不死,小兒也別留了,封家便會就此斷掉香火。
“罪臣封倫,謝陛下隆恩!”
封倫一個頭磕在地上。
滿朝文武,竟無一人求情,可見其人緣之差。
左右將封倫及封行高的官服扒下,帶出兩儀殿。
“教唆皇嗣互相攻殺者,即此等下場,望諸君謹記之!”
李淵警告道。
“喏!”
眾臣公應道。
“至此,玄武門一事揭過,皆封倫一人之過,眾臣公不可私下妄議,否則定嚴懲不貸!”
“喏!”
眾臣公小心應道。
“陛下,臣裴寂有事稟奏!”
裴寂行禮道。
“裴監何事?且言之!”
裴寂又將顏師古與李淵說的話重復一遍,然后兩人又演一出主明臣賢的戲給眾大臣看。
舉薦韓王李元嘉編纂《氏族志》,并設立通文館。
這…
韓王是得恩寵,可今日的賞賜是否過頭了些?!
眾臣公都沒急著表態,而是看向太子建成及齊王元吉。
秦王李世民敗了…不對,是遠赴朔方收復失地,陛下便立刻培植韓王勢力加以制衡,您二位不表個態嘛?
早已怒火沖頭的李元吉,大聲道:
“陛下!萬萬不可!李元嘉一幼童何以擔此重任?且,秦王之禍…”
“齊王!”
李淵叱道。
這個成事不足敗事有余的老四,朕已將秦王一事定性,汝還想翻案不成?
“陛下,寡人不同意!”
李元吉怒沖沖道。
與此同時,齊王黨羽李思行、李志安等出列附議。
“太子,汝意下如何?”
李淵問。
眾臣公包括李元嘉,皆看向李建成。
太子出列,躬身行禮。
“陛下,臣以為,可!”
李建成道。
“轟!”
滿朝皆驚!
太子同意了?他怎么能同意呢?
今日陛下賜開設通文館及三座鑄錢爐,明日便要授行臺尚書令及朝中要職,后日呢?
韓王是要將秦王走的路,再走一遍啊!
當然,眾臣公也都清楚,李元嘉就是個手無縛雞之力的幼童,比之那位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的天策上將差得甚遠。
但,能不能走是現實問題,讓不讓走是態度問題。
太子的態度,不對勁!
“太子,汝是否瘋癲了!汝…無藥可救!”
李元吉氣的跳腳。
陛下是何用意不言自明,何故低三下四的符和?
優柔寡斷,婦人之仁!
庶子不足與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