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馬邑之謀——決裂
- 匈奴傳
- 拓跋風雨
- 2888字
- 2025-06-05 15:26:40
草原上的風,永遠帶著一股不羈的野性,肆意地在廣袤無垠的天地間呼嘯著。
軍臣單于站在王庭的大帳前,望著遠處奔騰的馬群,心中卻如這草原的天氣,陰晴不定。
自他從父親老上單于手中接過這廣袤的草原與龐大的部落聯盟,已然過去了不少年頭,這期間,匈奴與南方的漢朝,一直維持著一種微妙的關系。
老上單于傳下的“和親-劫掠”雙軌政策,在軍臣單于看來,是一種既能從漢朝那里獲取財物,又能保持匈奴強大威懾力的絕妙策略。
那一封封帶著漢家天子印璽的文書,還有那陪嫁而來的宗室女子,以及數不清的絲綢、美酒和糧食,都是匈奴鐵騎威懾下的戰利品。
匈奴人的骨子里,流淌著追逐自由與掠奪的血液,即便在和親的日子里,那長城以南肥沃的土地、成群的牲畜和勤勞的百姓,就像磁石一般,吸引著匈奴的勇士們。
雖然與大漢的盟約是:“長城以北引弓之國,受命單于;長城以內冠帶之室,朕(大宋皇帝)亦制之?!钡谛倥搜壑?,這道城墻從來不是界限,而是隨時可突破的屏障。
在他心中,這就是草原與農耕世界的界限,而匈奴,作為草原的霸主,有權在自己認為合適的時候,去獲取所需。
軍臣單于想起那些漢朝送來的和親公主,嘴角不禁泛起一絲冷笑。她們雖身著華麗的服飾,帶著尊貴的身份,可在這草原之上,不過是點綴罷了。
漢文帝時期的河套之戰,便是最好的證明。公元前 177年,右賢王率精銳騎兵長驅直入,彎刀劈開漢民的村寨,數千人倒在血泊之中。
漢朝雖心懷怨憤,卻因國力不足,只能一次次地選擇妥協,再次送來和親公主與歲幣,繼續用和親與財物來換取短暫的和平。
軍臣單于記得某次宴會上,漢家公主顫抖著勸他停止劫掠,換來的只是匈奴貴族們的哄笑。在草原法則里,弱肉強食才是永恒真理。那怯生生的模樣,在他眼中是如此可笑。
這種平衡在漢武帝劉徹繼位后逐漸動搖。自公元前 141年登基,這位年輕皇帝憑借“文景之治”積累的國庫財富,據稱“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于外”,開始改革軍制、屯糧筑塞,并派張騫出使西域企圖“斷匈奴右臂”。
朝堂上主戰派的呼聲日高。自漢初“白登之圍”后,漢朝對匈奴采取和親政策,以宗室女聯姻、贈送財物換取和平。但匈奴仍頻繁襲擾邊境,漢朝被動挨打,“和親”被視為屈辱,試圖改變對匈妥隱忍妥協政策。
而匈奴卻仍沉浸在“和親即太平”的慣性中。包括軍臣單于對這個年輕的漢朝皇帝,最初并未放在心上。
在他看來,漢朝的皇帝換了一個又一個,可對匈奴的政策,似乎從未有過實質性的改變。然而,他不知道的是,一場巨大的風暴,正在漢朝的朝堂上悄然醞釀。
漢朝朝堂之上,“主戰派”聲音逐漸壓倒“和親派”。主戰派的聲音越來越大,他們再也無法忍受匈奴長期以來的襲擾與掠奪,渴望著一場戰爭,一場能徹底改變漢匈局勢的戰爭。
而此時,一個叫聶壹的馬邑豪商,為漢武帝獻上了一條誘敵之計。
聶壹,這個在漢匈邊境往來經商的精明商人,深知匈奴人的貪婪與習性。他找到漢朝的大行令王恢,提出以馬邑為陷阱,假意獻城投降匈奴,引誘匈奴主力南下,再以三十萬漢軍設伏圍殲的計劃。
王恢聽后,大為贊賞,立刻將此計呈給漢武帝。漢武帝聽后,眼中閃過一絲興奮的光芒,他決定采納這個計劃,一場針對匈奴的巨大陰謀,就此展開。
漢武帝命御史大夫韓安國為總指揮,李廣、公孫賀等將領率大軍埋伏于馬邑山谷,王恢則領三萬騎兵準備截擊輜重。
軍臣單于接到聶壹的密信時,王庭正舉行著祭天儀式。信中稱可斬殺馬邑官吏,城中的財物、人口,都將歸匈奴所有,唯一的條件,就是匈奴要給予他豐厚的報酬,并保證他日后在匈奴的經商特權。
軍臣單于聽后,心中有些許懷疑,但那馬邑城的富庶,實在讓他難以抗拒。他召集了一眾匈奴貴族和將領,商議此事。
“單于,我看此事有詐。那漢朝人向來狡猾,怎會輕易將一座城池拱手相讓?”一位年長的貴族皺著眉頭說道。
“哼,我看那聶壹是個聰明人,他在漢匈之間經商多年,想必是受了漢朝官吏的欺壓,才想投靠我們匈奴?!绷硪晃荒贻p的將領反駁道。
軍臣單于沉默片刻,開口說道:“馬邑城的誘惑太大了,若是真能拿下,我們匈奴將得到巨大的好處。即便有詐,以我們匈奴鐵騎的實力,也可全身而退。傳令下去,集結十萬騎兵,隨我南下?!?
于是,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里,軍臣單于親率十萬匈奴鐵騎,浩浩蕩蕩地向馬邑進發。
馬蹄聲如雷,震動著大地,匈奴的旗幟在風中獵獵作響。軍臣單于騎在一匹高大的黑色駿馬上,身著華麗的皮甲,眼神中充滿了期待與自信。
他想象著進入馬邑城后,那堆積如山的財物,成群的牛羊,還有那美麗的漢家女子。
當匈奴大軍抵達距馬邑百余里的武州塞時,軍臣單于卻突然感覺有些不對勁。以往他們前來劫掠時,邊境地區總是一片混亂,百姓四處逃竄,牲畜也被驅趕得四處亂跑??山袢眨赝镜纳狡律?,牛羊安靜地吃草,卻不見一個放牧的人。整個草原,彌漫著一種詭異的寧靜。
“單于,情況似乎有些異常?!鄙磉叺膶㈩I提醒道。
軍臣單于眉頭緊鎖,心中涌起一股不祥的預感。他下令大軍暫時停下,派出斥候前去打探。就在這時,匈奴的士兵們抓住了一個漢朝的尉史。這個尉史,嚇得臉色蒼白,渾身顫抖。
軍臣單于親自審問這個尉史:“你這漢人,為何此處不見一人?是不是有什么陰謀?”
尉史嚇得“撲通”一聲跪下,聲音顫抖地說道:“單于饒命??!漢軍在馬邑設下了埋伏,有三十萬大軍,就等著單于您進去呢?!?
軍臣單于聽后,大驚失色。他萬萬沒想到,自己真的中了漢朝的圈套。他心中暗自慶幸,多虧了這個尉史,否則,自己和這十萬鐵騎,恐怕都將葬身于此。
“吾得尉史,天也!”他感慨道,隨即下令全軍撤退。
匈奴大軍迅速轉身,向北疾馳而去。而此時,埋伏在馬邑周邊山谷中的漢軍,正焦急地等待著匈奴人的到來。他們已經在山谷中埋伏了許久,嚴陣以待,只等匈奴人進入包圍圈,便發動致命一擊。可等了許久,卻不見匈奴人的蹤影。直到有斥候來報,說匈奴大軍已經撤退,漢軍眾將才意識到,計劃失敗了。
王恢率領著三萬騎兵,負責截擊匈奴的輜重。當他看到匈奴大軍撤退時,心中十分糾結。他知道,此時出擊,自己這三萬人馬,根本不是匈奴十萬鐵騎的對手,很可能全軍覆沒。但如果不出擊,又無法向漢武帝交代。在一番激烈的思想斗爭后,他最終還是選擇了放棄,眼睜睜地看著匈奴大軍遠去。
漢武帝得知馬邑之謀失敗的消息后,龍顏大怒。他將王恢下獄,認為他臨陣退縮,導致計劃功虧一簣。王恢在獄中,上書為自己辯解,稱自己是為了保全三萬將士的性命,才未貿然出擊。但漢武帝不為所動,最終,王恢自殺謝罪。
軍臣單于回到王庭后,心中久久不能平靜。他知道,匈奴與漢朝之間,已經沒有了回頭路。
馬邑之謀的失敗,讓漢匈關系徹底破裂。匈奴以“漢朝背約”為名,終止了和親,開始對漢朝發動大規模的報復性襲擊。
馬邑之謀是漢朝對匈奴政策從“防御性和親”轉向“主動性對抗”的標志性事件。盡管行動失敗,卻打破了雙方維持近七十年的脆弱平衡,成為漢匈全面戰爭的開端。
漢朝從此徹底放棄了妥協,開啟了與匈奴持續數十年的戰爭。衛青、霍去病等將領相繼崛起,他們率領著漢軍,與匈奴在河套、河西、漠北等地展開了激烈的廝殺。曾經相對和平的邊境地區,從此陷入了戰火之中,無數百姓流離失所,匈奴與漢朝,都被卷入了這場殘酷的戰爭漩渦,再也無法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