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決定開一家拍賣行
- 重生鑒寶:只想賺錢的我不想戀愛
- 星元真解
- 3782字
- 2025-06-30 14:45:19
“一起辦?”
李牧被林婉青這個天馬行空的想法,給驚得愣了一下。
一個,是省教育廳和文物局牽頭的,象牙塔內的學術技能競賽。
另一個,是全國最頂級的,面向普羅大眾的商業鑒寶綜藝節目。
這兩件事,性質和受眾,可以說是風馬牛不相及,怎么可能湊到一塊去?
“對啊,一起辦。”電話那頭的林婉青,語氣卻顯得理所當然,甚至帶著幾分興奮。
“你想啊,‘青藍杯’的目的是什么?是選拔人才,提升你們這些大學的知名度,對不對?”
“‘華御之門’海選的目的是什么?是制造熱點,擴大節目在星海市的影響力,順便挖掘一些有潛力的民間藏品和藏家,對不對?”
“你看,這兩個活動的核心,都是‘挖掘’。一個挖人,一個挖寶。目標客戶群體,高度重合。省里的領導,喜歡看產學研結合;
電視臺,喜歡看專業人士和民間高手同臺競技的噱頭;你們學校,也樂于見到這種能上電視,大大提升知名度的機會。”
林婉青條理清晰地分析著,將其中千絲萬縷的利害關系,剖析得明明白白。
“我去找電視臺的制片人談,再通過協會,去跟省文物局和你們學校的領導溝通。把海選的場地,就設在你們西南大學的活動現場。”
“一邊是學生們比拼修復,一邊是民間藏家排隊鑒寶,這多有話題性?”
“到時候,我們再把你這個‘抓間諜的鑒寶英雄’推出來,作為‘高校特邀鑒定代表’,坐在海選的專家席上。既滿足了節目組的宣傳需求,也彰顯了你們學校的教學成果。一舉多得,皆大歡喜。”
李牧聽得目瞪口呆。
他不得不承認,林婉青的商業嗅覺和資源整合能力,確實是頂尖的。
一件在他看來毫無關聯的事情,經過她這么一包裝和串聯,竟然真的成了一個聽上去可行性極高,并且能讓多方共贏的絕佳方案。
“林姐,這事我可幫不上什么忙,全憑您運籌帷幄了。”李牧由衷地佩服道。
他知道,這其中的溝通和協調工作,絕非嘴上說說那么簡單。
“你只需要到時候人到場,坐鎮專家席就行。”林婉青輕笑一聲,“其他的,交給我來辦。成了,對你,對學校,都是大好事。”
“那就,提前預祝林姐馬到成功了。”
“行,不打擾你了,等我消息。”
掛斷電話,李牧將手機扔回床上,腦子里還在回響著林婉青那番話。
他靠在陽臺的欄桿上,看著樓下三三兩兩走過的同學,心中卻生出一種異樣的感覺。
無論是之前的“國寶”風波,還是剛剛結束的校運會表彰,亦或是即將到來的“青藍杯”和“華御之門”,他似乎總是在被動地,被卷入一個又一個的事件之中。
這些事件,的確給他帶來了一些名聲,也賺到了一些錢。
但這種感覺,就像是隨波逐流的浮萍。
今天浪頭高,就把你推到風口浪尖,享受萬眾矚目。
明天風平了,你就可能被拍在無人問津的沙灘上。
這些,都是偶然,都是運氣。
運氣,是最靠不住的東西。
他骨子里,終究不是一個安于現狀,等待命運垂青的人。
前世三十多年的人生,已經讓他吃夠了被動和無力的苦。
重生回來,他要的,是把命運,牢牢地攥在自己手里。
他需要一個根基。
一個屬于自己的,能夠持續發展,不斷壯大的事業。
一個能讓他安身立命,能讓他將腦海中的知識,轉化為實實在在的財富和影響力的,根據地。
得開個店。
這個念頭,如同雨后的春筍,猛地從心底里冒了出來。
一旦出現,就再也按捺不住,瘋狂地生長。
他開始盤算自己手里的資本。
除此之外,還有一套房子。
白國富用來,抵債的那套,位于市中心老城區的房子。
地段不錯,雖然是老破小,但勝在面積和位置。
按照2008年現在星海市的房價,那套房子出手,賣個七八十萬,問題不大。
也就是說,他現在能動用的啟動資金,滿打滿算,差不多有一百萬。
一百萬。
在2008年,這絕對是一筆巨款。
足夠在市里最好的地段,開一家規模不小的古玩店了。
可是,問題也隨之而來。
古玩這一行,水太深了。
它賣的,不僅僅是器物本身,更是一種信任,一種資歷,一種口碑和名氣。
一個顧客,走進一家古玩店,他首先看的,不是貨,而是人。
看的是老板的年紀,看的是老板在圈子里的名望,聽的是老板講出來的故事和門道。
人們愿意相信一個頭發花白,戴著老花鏡,能把一件瓷器的傳承歷史講得頭頭是道的老先生。
卻絕不會輕易相信一個嘴上沒毛,臉上還帶著幾分稚氣的,二十歲的毛頭小子。
李牧可以想象那個畫面。
他就算把店開起來,裝修得古香古色,擺上幾件開門的大真品。
客人走進來,看到柜臺后面坐著的他,第一反應會是什么?
這誰家的小孩?
家里有錢,出來燒著玩兒的?
還是說,這店是別人開的,他只是個看店的小伙計?
沒有人會把他當成一個真正懂行的老板。
就算他說得天花亂墜,別人也只會覺得他是在背書,是在賣弄從別處聽來的二手知識。
他的年輕,就是最大的破綻。
在這個論資排輩,極其看重“眼力”和“經驗”的行業里,年齡,本身就是一種無形的資產。
而他,恰恰沒有這種資產。
這個難題,就像一座大山,橫亙在他面前。
難道,要像劉一泉那樣,找個老舊的小區,開個不起眼的小店,慢慢熬資歷,等上十年二十年,把自己熬成“李老師”,“李先生”?
不。
太慢了。
他等不了那么久。
李牧的眉頭,緊緊地鎖了起來。
他望著遠方城市的輪廓線,大腦在飛速地運轉。
一定有別的辦法。
一定有一種模式,可以繞開“資歷”這座大山,讓他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眼力”的優勢,而又不必將自己的信譽,與每一件商品進行深度捆綁。
李牧的目光,忽然一凝。
他想到了劉一泉拿出來的那尊,高水旺仿制的北魏陶俑。
那件東西,騙過了省博物館的專家,騙過了碳十四的科學檢測。
如果不是劉一泉多管閑事,一路追查到源頭,它就會被當成國寶,供奉起來。
而那個造假者高水旺,是怎么賣掉這件東西的?
他沒有開古玩店,他只是一個“工藝品”作坊的老板。
他賣的,是“高仿工藝品”。
是買家自己“眼力不濟”,一廂情愿地當成了古董。
這個邏輯,雖然無恥,但卻給了李牧一個巨大的啟發。
如果,我不做那個直接賣貨的“店主”呢?
如果,我只是提供一個平臺呢?
一個讓賣家來賣,讓買家來買的,交易平臺。
在這個平臺上,我的角色,不是為每一件商品的真偽,提供無限擔保的“賣家”。
而是作為一個中立的,專業的“組織者”和“鑒定者”。
我用我的眼力,去篩選上拍的資格。
我用我的專業,去為拍品撰寫說明,陳述它的優點和可能的疑點。
至于最終的判斷和價格,則交給市場,交給那些舉牌的買家自己去決定。
一個詞,瞬間從李牧的腦海深處,清晰地跳了出來。
拍賣行!
對!就是拍賣行!
這個念頭,像一道閃電,瞬間劈開了所有的迷霧,照亮了前路!
李牧的心臟,不受控制地劇烈跳動起來。
他猛地一拍陽臺的欄桿,眼神中爆發出前所未有的光亮。
這才是最適合他的商業模式!
第一,它完美地規避了“資歷”的短板。
拍賣行老板的年輕,不會成為致命傷。因為拍賣行賣的,是“別人”的東西。
大家關注的焦點,是拍品本身,而不是老板的年紀。
甚至,一個年輕有為,眼光毒辣的拍賣行創始人,本身就是一個極具話題性的傳奇故事,更容易吸引眼球。
第二,它能最大限度地發揮他“眼力”的優勢。
他的核心競爭力,就是超越這個時代所有人的鑒定能力。他可以從無數想要上拍的物品中,精準地篩選出那些真正有價值的。
或者是有爭議但有故事的精品。用高質量的拍品,來樹立拍賣行的口碑。他不需要自己擁有這些東西,他只需要能認出它們。
第三,它是輕資產運營模式。
開古玩店,需要壓大量的資金在貨品上。一件官窯瓷器,動輒就是幾十上百萬。一百萬的資金,買不了幾件像樣的東西,店鋪就會顯得空空蕩蕩。而拍賣行,收的是傭金。
他不需要花錢去買貨,他只需要一個場地,一個團隊,就能撬動百倍、千倍于自身資本的交易額。
這對于啟動資金有限的他來說,是風險最低,杠桿最高的選擇。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它擁有無限的成長空間。
一家古玩店,做得再大,也只是一家店。而一家拍賣行,如果做出了名氣和品牌,它就可以成為一個區域,乃至一個國家的藝術品交易中心。
它的影響力,是古玩店的幾何倍數。蘇富比,佳士得……這些名字,本身就代表著財富和頂級圈層。
這……才是他重生回來,真正該走的路!
一股難以言喻的興奮和激動,從腳底直沖天靈蓋。
之前那些因為成名而帶來的沾沾自喜,因為賺到第一桶金而產生的些許滿足,在這一刻,與這個宏大的構想相比,都顯得那么的渺小和微不足道。
他仿佛看到了一扇全新的大門,正在自己面前,緩緩打開。
門后,是一個更加廣闊,更加波瀾壯闊,也更加充滿挑戰和機遇的世界。
他不再是那個在古玩市場里撿漏的小角色,也不再是那個在校園里出風頭的學生英雄。
他將成為一個,規則的制定者,平臺的搭建者,市場的引領者。
當然,他也清楚,開一家拍賣行,絕非易事。
它需要牌照,需要人脈,需要專業的團隊,需要強大的宣傳和組織能力。
這些,他目前都沒有。
但是,這又有什么關系呢?
路,是一步一步走出來的。
飯,是一口一口吃下去的。
他可以先從最小的規模做起。
甚至,可以先不注冊公司,以“個人專場”或者“沙龍”的形式,在小圈子里,組織小型的競價會。
先積累人脈,先樹立口碑,先完成原始的資本和團隊積累。
他有這個時代最頂級的“屠龍之術”,還怕找不到施展的舞臺嗎?
李牧深吸一口氣,強行壓下心中翻涌的激動。
他的眼神,重新恢復了平日里的平靜和深邃,但那份平靜之下,卻多了一份前所未有的堅定和執著。
他拿出手機,在備忘錄里,鄭重地敲下了四個字。
“星海拍賣”。
然后,他開始思考,實現這個目標的第一步,該做什么。
他需要一個契機。
一個能讓他,同時接觸到“藏家”、“專家”、“資金”和“媒體”的,絕佳的契機。
他的目光,不自覺地,又落在了那張寫著“青藍杯”技能大賽通知的文件上。
以及,林婉青剛剛在電話里提到的那個名字。
“華御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