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北魏陶俑
- 重生鑒寶:只想賺錢的我不想戀愛
- 星元真解
- 2455字
- 2025-06-27 17:47:45
劉一泉的家,與其說是公寓,不如說是一個堆滿了舊時光的私人作坊。
客廳里沒有沙發,取而代之的是兩張巨大的實木工作臺,上面鋪著深綠色的絨布,散落著各式各樣的毛筆、刻刀、放大鏡和一些小巧的銅制工具。
書架前的空地上,隨意地擺放著幾件東西。
一件青花纏枝蓮紋的將軍罐,釉色青翠,只是罐口有一道明顯的沖線。
墻上掛著一幅山水畫,畫風蒼勁,意境高遠,但畫紙上能看到幾處修補過的折痕。
“泉哥,你這兒還是老樣子,下腳的地方都快沒了。”
李牧輕車熟路地繞過一個半人高的木雕佛像,在工作臺邊的一張小馬扎上坐了下來。
“亂點才有生活氣息,你師母總說我這是狗窩,我看是她不懂欣賞。”
劉一泉給李牧倒了一杯熱茶,茶香瞬間混入了房間里那股獨特的“舊物”氣息中。
他沒有急著說事,而是從工作臺最里面,小心翼翼地捧出一個用黃布包裹著的東西。
他將包裹放在李牧面前的桌上,然后一層一層,緩緩地揭開。
動作輕柔,帶著一種近乎神圣的儀式感。
黃布散開,露出來的是一尊陶俑。
那陶俑高約三十厘米,是一位文官的形象,頭戴小冠,身穿交領寬袖長袍,雙手攏于袖中,置于腹前。
陶俑的姿態,安靜而肅穆。
“看看。”
劉一泉只說了兩個字,便坐到了李牧對面,端起茶杯,目光灼灼地盯著他,一言不發。
那眼神,不像是在請人鑒賞,更像是一位嚴師,在等待著學生的答案。
李牧心中了然。
這又是泉哥的老毛病犯了,不知道從哪兒淘換來一件東西,非要考校一下自己的眼力。
他笑了笑,沒有立刻上手,而是先將那尊陶俑,從頭到腳,仔仔細細地打量了一遍。
陶俑的造型,極具時代特征。
人物的身形,清瘦修長,面容也是瘦削的,眉眼細長,嘴角微微上揚,帶著一抹神秘而內斂的微笑。
這種風格,在美術史上,被稱為“秀骨清像”。
它是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是那個動蕩年代里,文化碰撞與融合的縮影。
“北魏時期的彩繪文官俑。”
李牧開口,語氣平靜而篤定。
劉一泉的嘴角,不易察覺地向上揚了揚,顯然對這個開場白還算滿意,但依舊沒有說話,示意他繼續。
李牧這才戴上桌邊備用的白手套,小心翼翼地將陶俑捧了起來。
入手的感覺,沉甸甸的,不是后世那種輕飄飄的樹脂仿品。
陶胎的質地,堅實而細膩,呈現出一種淡淡的灰白色。
這是典型的北魏時期,洛陽周邊窯口所用陶土的特征。
“北魏,一個由鮮卑拓跋氏建立的王朝,也是南北朝時期,北朝的第一個朝代。”
李牧的聲音,在安靜的房間里緩緩響起,不像是在鑒定,更像是在講述一段被塵封的歷史。
“這個時期,是華夏歷史上一個大動蕩、大融合的時代。特別是孝文帝遷都洛陽,推行漢化改革之后,文化藝術上,呈現出了一種前所未有的獨特風貌。”
“這尊陶俑,就是那個時代的見證。”
他的手指,輕輕劃過陶俑那寬大的袍袖。
“你看這服飾,‘褒衣博帶’,這是典型的漢式士大夫裝束,完全取代了早期的鮮卑胡服。這本身就是孝文化改革最直觀的體現。”
“這種風格,深受南朝士人文化的影響,你看他的神態,寧靜,超然,帶著一絲若有若無的微笑,這被后世稱為‘神秘的微笑’,是那個時代佛像和陶俑藝術的標志性特征。”
李牧將陶俑翻轉過來,看向底部。
底部沒有款識,露出的陶胎上,能看到一些不規則的燒制痕跡。
他又拿起桌上的高倍放大鏡,湊近了觀察陶俑的表面。
陶俑的表面,原先應該是有彩繪的,但歷經千年,大部分色彩已經剝落,只在衣褶的深處,還殘留著一些淡淡的朱紅色和黑色的痕跡。
在放大鏡下,這些殘留的顏料,呈現出一種自然的粉化狀態。
更重要的是,在陶俑的表面,能看到一層細密的,如同蛛網般的鱗片。
這種開片,是胎體和釉層,在漫長的歲月中,因為熱脹冷縮系數不同,而自然形成的痕跡,俗稱“土沁紋”。
同時,在一些縫隙和凹陷處,還附著著一些黃褐色的土銹。
李牧用指尖輕輕刮了一下,那土銹質地堅硬,與胎體仿佛融為一體,并非后世用膠水粘上去的假土。
“從工藝上看,這尊陶俑采用的是模制法,先用模具制出大形,然后再進行手工的精細刻畫。你看他的眉眼,衣褶的線條,流暢而精準,絕非普通工匠所能為。”
“陶胎是灰陶,質地堅密,火候掌握得恰到好處。”
“表面的彩繪,用的是礦物顏料,歷經千年,色彩雖然剝落,但殘存的部分,色澤沉穩,與胎體結合緊密,沒有絲毫的火氣。”
“包漿厚重,土沁自然,深入胎骨,無論是開片還是土銹,都找不出任何人工做舊的破綻。”
李牧每說一句,劉一泉眼中的贊許之色就濃一分。
這小子,年紀輕輕,但說起這些門道來,條理清晰,引經據典。
這份功力,絕不是單靠課堂上那點知識就能有的。
“所以……”
劉一泉終于開口,語氣中帶著一絲考問的意味。
“你的結論是?”
李牧將陶俑小心翼翼地放回桌上,摘下了手套。
他沉吟了片刻,似乎在組織語言。
“從我目前觀察到的所有特征來看,無論是器型、神韻、工藝、胎土,還是包漿、沁色,這都是一件開門見山的北魏精品。”
他說到這里,頓了頓。
“只是……”
“只是什么?”劉一泉追問道。
“只是這品相,未免太好了一些。”
李牧的眉頭微微皺起。
“北魏陶俑,出土之物居多,歷經千年,能保存如此完整的,鳳毛麟角。尤其是這種彩繪俑,色彩極易脫落,但這尊,雖然也脫落了大半,但整體的器型,連最脆弱的衣角和帽檐,都完好無損,沒有絲毫的磕碰和殘缺。”
“泉哥,我剛才說的所有特征,都是對的。”
“但是,我找不出它的破綻。”
“所以,我斷定,它是假的。”
這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讓劉一泉的表情,瞬間凝固在了臉上。
什么邏輯?
因為找不到破綻,所以是假的?
“你說說看”
“第一,這件北魏文官俑,如果為真,以它的品相和藝術價值,絕對是國家一級文物,是足以被定為‘國寶’級的重器。這種東西,只可能出現在故宮博物院或者國家級的博物館里,絕不可能出現在您這間里。”
劉一泉被噎得一口氣差點沒上來,這小子。
“你……”
劉一泉指著李牧,手指都在發抖。
“第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
李牧臉上的笑容更盛了。
“這件東西,仿得太好了,水平之高,幾乎已經到了以假亂真的地步。我想不出,誰有這水平?”
他看著劉一泉,調侃道:“這件,肯定不是您做的。”
“你這小子”
劉一泉輕拍桌子,笑道。
“說對了”
劉一泉指著那尊陶俑,臉上滿是又好氣又好笑的表情。
“這確實是件仿品!”
“誰做的?”李牧更加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