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高明的造假技術
- 重生鑒寶:只想賺錢的我不想戀愛
- 星元真解
- 2272字
- 2025-06-17 16:38:51
他的目光,在密密麻麻的文字間飛速掃過,大腦如同一臺高速運轉的計算機,處理著海量的信息。
“T0203探方,地層③,出土夾砂灰陶片若干……”
“T0501探方,灰坑H78,出土磨制石斧一件,骨錐三枚……”
記錄非常瑣碎,絕大部分都是價值不高的陶片和石器。
李牧極有耐心,他知道,魔鬼就藏在這些細節里。
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
就在他翻到一本標記為“T0405探方”的發掘日志時,他的手指,忽然停住了。
記錄的日期,是十六天前。
其中一條記錄,引起了他的高度警覺。
“T0405,G34灰溝,深度1.2米,出土彩陶殘片一批,數量較多,初步判斷屬同一器物,為大口尖底瓶。
碎片上彩繪紋飾極其精美,以黑彩花瓣紋為主,有極高的修復與研究價值。
已拍照,暫存入文物暫存庫,待后續清理拼對。登記編號:T0405G34-P01。”
他關上門,打開登記冊。
冊子上,用工整的字跡,詳細記錄了每一件出土文物的編號、名稱、出土探方、年代、尺寸以及保存狀況。
李牧翻得很快,他的目的很明確,就是核對總數。
一個小時后,他合上了登記冊,眉頭卻深深地皺了起來。
沒有問題。
檔案上的記錄,與庫房里暫存的文物總數,完全對得上。
一件不多,一件不少。
難道真是自己想多了?
那些陶片,就真的只是某個貪小便宜的民工,在邊緣區域刨出來的,根本沒來得及登記入冊?
李牧靠在冰冷的鐵皮柜上,心中升起一絲疑惑。
如果真是這樣,那自己花五千塊買回一堆不值錢的“窯貨”,還搞得這么緊張,豈不是成了笑話?
不對。
李牧的直覺告訴他,事情沒有這么簡單。
如果只是普通的民工偷盜,為什么要費盡心機,只拿那些破碎的陶片?
隨便找個品相完好的陶器,也比這筐破爛值錢。
而且,那個古玩店老板獅子大開口,張嘴就要五千,這本身就很反常。
除非,他知道這批東西的來路不一般,認定有人會來“贖回”。
想到這里,李-牧的眼神重新變得堅定起來。
數字對得上,不代表東西沒問題。
他拿著檔案冊,走進了暫存文物的庫房。
他要一件一件地,把實物和檔案,進行比對。
庫房里,一排排的架子上,擺滿了貼著標簽的文物盒。
李牧深吸一口氣,戴上手套,打開了第一個盒子。
里面是一件精美的彩陶盆,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的典型器物。
盆口很大,腹部微鼓,平底。
內壁用黑彩,繪制著繁復而對稱的圖案,核心是四組由圓點、弧線和三角紋構成的花瓣紋,仿佛四朵盛開的蓮花,充滿了韻律和美感。
這便是聞名于世的“廟底溝花瓣紋”,華夏之花,最早的中國。
李牧仔細核對著檔案上的照片和數據,尺寸、紋飾、甚至是一些微小的殘缺,都分毫不差。
他放下陶器,又拿起第二件。
那是一個人面魚紋彩陶瓶,瓶身修長,小口細頸,最引人注目的,是腹部繪制的奇特圖案。
一張圓形的人臉,頭戴尖帽,雙眼瞇成一條線,嘴角兩邊,各銜著一條魚。
圖案古樸而神秘,充滿了原始的圖騰意味。
高陵楊官寨遺址,作為廟底溝文化的核心聚落,出土了大量這類精美絕倫的彩陶。
每一件,都是研究那個遙遠時代社會、文化、信仰的無價之寶。
李牧一件件地看過去。
時間在寂靜的庫房里,一分一秒地流逝。
李牧看得極其專注,他的大腦就像一臺高速運轉的超級計算機,將眼前實物的每一個細節,都與檔案中的信息進行比對分析。
一切,都完美無缺。
就在他快要檢查完所有登記在冊的重點器物時,他的手,停在了一個彩陶壺前。
這只壺的造型很別致,長頸,鼓腹,圈足。
腹部用紅黑兩彩,繪制著抽象的鳥紋。
檔案上記錄,這件陶壺出土時就有殘缺,頸部和腹部有幾處破損,是后來修復的。
李牧的目光,死死地盯著陶壺腹部的一塊修復區域。
那塊區域的顏色,比周圍的陶胎,要深沉那么一絲絲。
如果不仔細看,根本無法分辨。
更重要的是,拼接的縫隙處,用來填補和加固的材料,有一種不正常的質感。
在燈光下,反射出一種極其微弱的油性光澤。
李牧的心臟,猛地一跳。
他湊得更近,幾乎要將臉貼在陶壺上。
他聞到了一股極其淡泊的、類似于化學合成物的氣味。
前世,他破產后,為了還債,什么活都干過,甚至在一家專門做高仿文物的作坊里打過短工。
他對這種氣味,太熟悉了。
這是一種2007年才由德國拜耳公司研發出來的新型高分子修復材料,代號“KS-7”。
它的優點是粘合性極強,固化后堅硬如石,而且可以完美地模仿陶器的質感和色澤。
因為價格昂貴,且剛剛推出,目前在國內的文物修復領域,根本就沒有普及。
別說是西安的考古隊,就算是故宮博物院的頂級專家,現在也未必知道這種東西的存在。
這件陶壺,是假的!
或者說,它是一件用真品碎片和高仿贗品,拼接起來的“縫合怪”!
李牧的后背,瞬間滲出了一層冷汗。
他強壓下內心的駭浪,不動聲色地將陶壺放回原位,然后拿起旁邊另一件修復過的青銅器。
那是一只三足鼎。
他一眼就看出了問題。
其中一只青銅鼎足的根部,與鼎身連接的地方,同樣有那種微不可察的色差和光澤。
第三件……
第四件……
第五件……
第六件!
李牧的身體,開始微微顫抖,不是因為害怕,而是因為一股難以遏制的憤怒。
整整六件!
庫房里,竟然有六件被動過手腳的“文物”!
這些贗品的制作水平,堪稱登峰造極。
它們利用了出土文物本身殘缺的特點,將真品的碎片,和精心制作的仿品無縫拼接。
這樣一來,就算是經驗最豐富的專家,用肉眼也很難分辨。
因為真的部分,可以應對所有的常規物理和化學檢測。
而假的部分,又被完美地隱藏在修復的痕跡之下。
要不是李牧這個開了掛的重生者,恰好又對那種頂尖的作偽材料了如指掌,他也絕對發現不了。
這絕不是普通的文物販子能做到的。
這背后,是一個擁有頂尖修復技術和作偽手段的專業人士,一個對考古流程了如指掌的內鬼!
也可能不是一個人。
李牧又仔細看了一遍,這六件“頂級假貨”,沒有出土的照片,只有入庫檔案,很奇怪。
也就是說,這六件東西可能是新加進來的。
這人他沒有拿走文物,而是多放了幾件假貨進來?!
他想干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