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正親帥五十乘戰車,一百五十武者隨行護衛,尹喜、荀況、申清隨行,帶著兩千卷《云海道論》,車架碾過冬雪,飛馳千里,過伊闕關,直入玉京城。
此時已經臨近新年,南城不時有平民奴隸熬不過這個冬日,東城西城卻是宴會一場接著一場,繁華到了極致。
“景室山珍”這一年來已經成了知名商標,來自景室山福地的山珍、丹藥和野獸皮毛都是一等一的上品,每次剛到就被權貴富豪們一搶而空。
若非姜燁也是諸侯之一,姜氏后裔,這生意早就被人盯上了。
云海閣主的大名也已經在玉京城中流傳,尤其是那些修行養生法有成的士子,一個個都成了姜燁的粉絲,為他鼓吹揚名。
然而時間太短,加上姜燁年紀太輕,因此云海閣主最多被視為后起之秀,沒有幾個人將其和諸子相提并論。
直到《云海道論》出現在玉京城。
其中三十卷被送往臨淄,三十卷送往王屋山,三十卷送往曲阜,十卷送往岐山,這都是姜燁吩咐過的。
剩下的《云海道論》,則由尹喜、荀況、申清拿著,在一場場宴會上揚名,送給一個個賢人和大才。
《云海道論》本身的品質極高,這還是景室雪竹紙首次出現在玉京城,望之如白玉,觸之冰如雪,比起來木簡竹簡完全就該被扔到垃圾桶里。
靈墨暗然留香,讓人忍不住想要去品味,這樣的書籍上哪怕印的是狗屎,也足以收藏在自家書房中。
然而《云海道論》可是一本講述大道、世界和修行的書籍!
雖然士子權貴們,或多或少都知道修行之事,能施展諸般玄妙手段,甚至能延年益壽!
五位武道大宗師,夫子、談天衍的故事,更是在如雷貫耳。
然而從來沒有人如此直接告訴他們,從普通人到仙人,只需要修行九個境界!
養氣、練氣、明竅,凡俗三關!
道基、金丹、元嬰,登天三步!
元神、劫法、地仙,長生三難!
開篇第一便是《道章》。
尹喜問:“何為道?”
閣主曰:“大道者,萬物之源,宇宙之規也,至高至妙,仙神難證。”
荀況問:“吾輩何以修道?”
閣主曰:“修士察天地,秉道樞,掌法則,演道術,則道可成。”
申清問:“何以見道真偽?”
閣主曰:“道載萬物,觀天地得假說,以實踐論之,真則用,偽則去。”
姜燁在《云海道論》中,沒有故作玄妙,而是直接回答了在他的認知中,大道根本是什么,修道的流程是什么,如何論證大道真偽。
大道是宇宙根本真理,修道從“道法術”三個層次來實踐,以實踐的方式論證假說,成功的就近乎于道,可以廣泛運用。
《道章》之后是《宇宙》,《宇宙》之后是《修真》。
最后還附有養生法、練氣法和存思法。
許多士人一拿到《云海道論》,就徹底沉入其中,如癡如醉,第一次有人如此直白的將大道世界和修行闡述的如此明白,也是第一次大家才知道,原來凡人也可一路修行扶搖直上,變成傳說中的仙神!
道基真人壽五百載,金丹真人壽千載,元嬰真人壽三千載!
元神真君壽萬載!
地仙則日月同輝,天地同壽!
令人為之神往癡迷!
幾乎是頃刻間,《云海道論》紅遍整個玉京城。
無數貴族士子,都紛紛將尹喜等人包圍起來,以千金之價求購《云海道論》,許多貧窮士子則紛紛拿起筆來借閱抄錄。
“景室山珍”被擠破大門,無數人踩掉了鞋子,兩千卷《云海道論》幾乎在一天時間一掃而空,云海閣主的大名也以恐怖的速度流傳開來。
尹喜等人呆在破爛的如同剛被搶過的屋子里,看著被一掃而空連貨架子都被搬走的商店,聶正和一百五十武者如同被洪水沖垮的堤壩,只是勉強護住了店員的安全。
“火了,真的火了!”尹喜嘆道。
“晉公府發帖請見!”
“齊公府發帖請見!”
“楚伯府派人來請!”
“秦伯公子親自來請!”
“大周司徒發帖請見!”
“大周天子親自召見!”
第二天一早,還沒等尹喜等人出門,“景室山珍”已經被人團團圍住,門前大街上全是前來請客的人。
幸好有天子召見,總算能將其他人的邀請暫時推脫掉,尹喜連忙換上正裝,坐上馬車,跟隨禁衛,沿著天府大街一路北上,跨過天津橋,抵達宮城。
擔任函谷關令多年,但這還是尹喜第一次進入玉京宮城,白玉宮殿一座連一座,莊嚴肅穆,宛如仙境。
大殿外有三門,尹喜快步登上玉陛,每過一門,自有鐘鳴磬奏,大鼎之中煙霞裊裊,東海仙香彌漫四散。
三十六位金甲武者肅立于大殿內外兩側,每個人都有武道宗師一般的壓迫感,尹喜只看見上方一位玉藻十二冕旒的老者,便連忙按照周禮拜見天子。
“你便是尹喜,前函谷關令?”老者手邊一本《云海道論》,貌似隨意的問道,卻有天子威儀,令人渾身沉重到了極致,不敢有半點輕視。
“是,尹喜曾任函谷關令五年,去歲辭官入山修行,拜入景室山。”尹喜平復心情,沉穩的回答道。
“云海閣主姜燁,剛剛弱冠之年,何以有此高論?”天子再次問道。
“圣賢非凡俗,豈是日積月累所能至?云海閣主曾求學于夫子,問道于談天衍,覽太公道要,得太公傳承,故而參悟大道玄妙,修行真理。”尹喜抬起頭來爭辯,順便施展了望氣術。
只見天子周身紫氣彌漫,卻頗為稀薄,望之不似圣人。
天子有天命加持,如果大周正值盛世,其氣紫,和圣人相當。
然而如今大周天命已經去了七七八八,天子身上紫氣極為稀薄,用一縷則少一縷。
“修行到了極致,果然能長生不老?”天子再問道。
“老師曾說,當今之世,夫子和談天衍尚且在明竅境,未能鑄成道基,證得真人,故而距離天地同壽的地仙尚有十萬八千里。”尹喜解釋道:“然而太公當年輔佐十二天子,歷八百載可是青史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