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門第十六日清晨,群峰寂靜。
忽有云起廬山,風攜異香。潮門主壇外,青石長階之上,一只白鹿自山霧中緩步而來。
鹿身雪潔如玉,蹄無聲,步履之間有水光回繞;角生雙枝,枝頭繚繞一縷紫氣,其口中銜一朵五寸長的靈芝,通體金紋紫脈,芝冠如云。所過之處,草木輕伏,石上浮紋,隱有古文顯影。
大師兄牧瀾最先覺察異象,率數名潮門弟子迎至壇前。莊歸舟亦在其中,只覺天地靈息忽然變緩,宛如有一只看不見的手,按住了山門時光。
白鹿立于主壇前,低頭將靈芝放于石案,其目如鏡,幽幽望向眾人,旋即緩緩后退,未發一聲,轉身歸山。只是臨走前一瞬,卻突兀駐蹄,望向莊歸舟,輕輕一頷首,仿佛……將某段舊命,托付與他。
“鹿非凡物。”牧瀾沉聲道,“此芝亦不凡。”
汐元君的身影于云中現出,一襲墨潮銀紋之衣,立于高臺之上。她望著那紫芝良久,終開口道:
“此芝名曰——‘龍芝文魄’。”
眾弟子駭然。
“千年前白鹿洞書院舊藏,為儒門秘寶。其上曾載三朝文祖之氣脈,是為‘文中元氣’,后在文種之爭中遺失。”汐元君凝眉,目光幽深,“今再現潮門,非福即禍。”
莊歸舟心中一動,不知為何,自那鹿現之后,體內文氣似被悄然牽動,心湖亦起潮瀾。
牧瀾神色更凝:“這只鹿,所來自南嶺儒門?”
“不錯。”汐元君點頭,語意冷峻,“儒門李氏兄弟,近來意圖重立白鹿洞書院,向諸宗求援,尤欲得我潮門之助。”
“只是……此番送芝而不現身,借鹿為使,既表尊意,又存試探。”她語意頓止,眸光轉向莊歸舟,“更像是——送芝問氣。”
眾人皆驚。
汐元君輕聲道:“若我所料不錯,此芝為引,其實意在你,歸舟。”
“你體內先天文種,已初顯端倪。他們欲借鹿芝試你氣魄,觀是否可為文種棋子。”
莊歸舟聽罷,心神震動。原來白鹿那一眼,不只是囑托,更是審視。
“師尊。”牧瀾拱手道,“那李氏兄弟,究竟是何人?”
“李觀復,李啟真,一兄一弟。兄為禮綱,弟為書鋒。皆乃當世文道宿才,卻各有心機。”汐元君淡聲道:“若言志圖復院,實則更欲趁大世未定,借潮門氣勢,重塑人間文統。”
“然如今朝廷龍氣未穩,天子出身胡裔,儒門欲圖文種合歸,自然瞄準潮門與你莊氏。”她語意驟冷,“文種之爭,如今只是開局。”
她伸手一拂,那龍芝文魄驟然裂開,芝心顯出一行金字,隱隱正是白鹿洞舊書訣:
“文不附勢,將筆問天。”
“這是考你之意,也是警你之語。”汐元君緩聲道,“歸舟,記住。不是所有獻芝之鹿,都是來送瑞的。此路,若應,風雨無避;若拒,天命自改。”
莊歸舟立于風中,遙望廬山霧深。忽覺那白鹿殘影尚未走遠,仿佛天地之間,尚有未盡之章,正待他親筆落款。
山中無鐘,而議聲起。
白鹿獻芝之后,潮門主壇閉門一日。潮君汐元、牧瀾、諸執事連日商議,未見外人。三日后,潮門百川臺設壇開議,門中高弟盡召,莊歸舟亦列于列席之末。
汐元君身著正衣,青綃披襟,眉目如巒如水,神色卻一如斷潮前夜,不動亦不語。
眾人屏息待命,片刻后,牧瀾登壇宣詞:
“白鹿獻芝,文氣入山,非潮門舊例,亦非我派親交,然事涉文種,關乎天下氣機,今開百川之議,聽諸弟子之言。”
潮門弟子議聲初起,便有執事開言:
“文種之事,百年已廢,潮門自立門戶,豈可再承儒綱?”
“然白鹿所奉者,乃文中至寶。文氣歸我,我門當得其益。”
又有人道:“白鹿非敵,亦非友。其來為探我心,是議,不是獻。”
更多的聲音轉向莊歸舟:
“歸舟身有文命之兆,與莊氏舊脈有關。”
“若果真是‘文種候選’,我潮門當擇之重養,或可為新脈之主。”
“但若其志不屬潮門,卻反生他念,豈非引敵入室?”
莊歸舟在座,聽眾人評議自己,心如江浪,不怒亦不驚。他起身請命,說道:
“文氣若真屬我,自會因心而動;我愿為潮門弟子,不愿為誰棋子。若需我明志,請予一試。”
汐元君忽而睜眼,輕語一句:
“好。潮水欲問山,那便試你心中紙上山河。”
她指尖一點,虛空中水紋流轉,顯出三卷古圖:
一為《江山舊圖》,筆法蒼茫,隱有九州。
一為《天文演律》,潮象繁復,為牧瀾之脈。
一為《文魄殘章》,即那龍芝中現出的金字頁,未竟殘卷,句斷意留。
“你觀三圖,擇其一作答。”
莊歸舟凝視三圖,終將目光落于最殘破的那卷《文魄殘章》。
他沉聲道:“我選此卷。”
人群嘩然。
汐元君卻只輕輕點頭:“此卷為‘紙上山河’,乃文種之基,你若能補其未盡之意,便為入道一試。”
“此卷殘于三百年前,白鹿洞失火,文膽焚毀。今留半句:‘紙上山河不假筆,心中潮汐自成圖’。你需補后半句,以文氣應圖,以心志明志。”
莊歸舟閉目良久,忽而筆指虛空,一筆直下,墨氣如潮而起。
他寫下:
“山不載文卻有骨,愿以孤舟問九天。”
字成一瞬,虛空文卷忽明,潮聲大起!
在場諸弟子、執事盡皆驚動。殘章震蕩間,竟自補其文,光華如潮,將那紙頁補成整卷,古字自顯,現六字題名:
《云瀾策·問文圖》
汐元君目光如水,久久未語。半晌,她只說一句:
“文氣復興,云瀾因果,果應其人。”
是夜,汐元君私召牧瀾于潮壇之上:
“歸舟已定心志,文種舊命回潮,南北之爭避無可避!”
牧瀾沉聲道:“那李氏兄弟,必會親至。”
汐元君淡道:“讓他們來。若他們求盟,就看歸舟應不應。”
“若他們……試圖篡潮文,借我門傳承立新文綱……”
“那就由我,送他們下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