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五節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生長曲線

*

也許,我也應該寫一本類似于夢境解析的嬰兒護理指南。

“出生時重七磅——這很好,孩子以后準保健康又富貴。”

“排泄物呈綠色且帶有黏液——不太妙,是壞消息。”

也許,我還應該編寫一本關于愛情建議的實用指南。

我本想這么做,但我的經驗告訴我,沒有哪項指南不會被無批判的極端主義者帶到荒謬的地步。

有一些盛行已久的舊說法:一天要喂三十次母乳,其間還要喂幾滴蓖麻油。嬰兒被喜歡他的阿姨們從一個傳到另一個,抱著,搖晃著。她們把嬰兒帶到窗邊或鏡子前,拍手、搖動響鈴、唱歌——簡直像一場真正的鄉村集市。

還有一些嶄露頭角的新說法:必須每三小時喂奶一次。嬰兒看著母親準備盛宴,變得不耐煩和生氣,開始哭泣。母親看著時鐘:還有四分鐘。嬰兒睡著了,但因為到了他吃奶的時間,母親便把他叫醒了;時間一到,她又把嬰兒從乳房上拉開。他靜靜地躺著——不能動他。他不能養成被抱的習慣!吃飽了,洗過澡了,被擦干了,應該去睡覺了。但他沒有睡著。大家踮起腳走路,窗戶被遮住,房間里就像病房一樣,是死一般的寂靜。

這不是在理性育兒,而是在生搬硬套規則。

*

問題不該是“多久喂一次”,而是“一天喂幾次”。

這樣提出問題給了母親行動的自由;她可以自行確定出最適合自己和嬰兒的喂奶時間。

嬰兒在二十四小時內應該吃幾次奶呢?四到十五次。

一次喂多長時間?四分鐘到四十五分鐘,甚至更長。

我們會遇到乳房容易吮吸和難以吮吸的情況,乳汁稀少或充足的情況,乳頭條件好或不理想的情況,乳頭堅硬或易受傷的情況。我們會遇到吮吸有力的嬰兒、任性的嬰兒或懶惰的嬰兒。因此,這方面并沒有通用的處方。

乳頭發育不好但堅硬,新生兒又很渴望吃奶,那就讓他頻繁地、長時間地吮吸,以“鍛煉”乳房。乳汁充足,但嬰兒孱弱,最好先擠出一些乳汁,以迫使嬰兒用力吮吸。如果他還不夠強壯,那么先讓他吃奶,再把剩余的奶擠出來。

出奶有些困難,嬰兒又很困,可能十分鐘后,嬰兒才開始吃奶。在一次、兩次或五次吮吸動作之后,嬰兒可能才吞咽一口奶。每一口的奶量可多可少。嬰兒可能會舔乳房或吸吮,但不吞咽;嬰兒也可能很少吞咽或頻繁吞咽。“奶水順著下巴流下來”可能是乳汁過多,也可能是乳汁不足;嬰兒非常饑餓,強烈吸吮,結果在最初幾口時嗆到。

在沒有看到母親和孩子的情況下,怎么能開出處方呢?

“每天喂奶五次,每次十分鐘”——這是墨守成規的做法。

*

對于孩童的養育,我們必不能做的事情之一就是對一切進行純粹的猜測,因而有人提出了口號:沒有嬰兒秤,就無法進行母乳喂養。

除了通過稱重,我們無法得知嬰兒吃了三勺還是十勺奶。但正是這一點決定了嬰兒應該多久吃一次奶,每次吃多久,是兩邊乳房的奶都吃還是只吃一邊。

如果嬰兒秤只是簡單地顯示實際情況,那么它可以成為一個可靠的顧問;但如果我們選擇使用它來確定嬰兒“正常”生長的模式,那么它就會變成一個暴君。我們應該警惕,不要剛脫離“綠色排泄物”的偏見,又陷入“完美生長曲線”的偏見中。

那么,該如何使用嬰兒秤呢?

有趣的是,有些母親愿意花很多時間研究樂譜、練習彈琴,卻覺得使用嬰兒秤太麻煩。喂奶前稱一下,喂奶后再稱一下?太麻煩了!然而,有些母親對待嬰兒秤這個珍貴的家庭醫生,不僅小心翼翼,還滿懷深情。

推廣價格親民的嬰兒秤,讓它們“走進”村莊里的普通人家——這是一個社會問題。誰能來著手解決這個問題呢?

*

為什么一代孩子主要以牛奶、雞蛋和肉為食,而另一代孩子卻以谷物、蔬菜和水果為主要營養來源?我可以說,這要歸功于化學的進步、對新陳代謝的新研究。

但事實并非如此,這種變化在本質上要深刻得多。

新的飲食方式體現的是科學對人體生命力的信心,以及對人體自身偏好的寬容。提供蛋白質和脂肪,根本目的是通過精心挑選的飲食來迫使身體發育;而今天,我們變得更加慷慨——讓身體自主選擇它需要什么,它能利用什么。讓身體根據自己的力量、健康狀況和潛在能量提出要求。

關鍵不在于我們給孩子吃什么,而在于他能吸收什么。因為任何暴力和過度的灌輸都是負擔,而任何不均衡都可能是錯誤。即使我們非常接近真相,也可能在某個環節犯錯誤,如果我們在幾個月內重復這個錯誤,就可能會損害或阻礙孩子身體系統的運作。

何時、如何以及應該給孩子提供什么額外的食物?如果嬰兒喝一升牛奶不足以滿足需求,那么應該逐漸添加其他食物,同時觀察孩子的身體反應,一切都要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及其反應來確定。

*

一百個嬰兒。我在他們每個人的床邊俯身探察。

他們中有些生命可能只能以周或月來計算;他們的體重和體形各不相同;他們中有些在生病,有些正在康復,有些各項指標都正常,還有一些勉強維持著生命。

他們的眼神也各不一樣。有些暗淡,有些蒙眬,有些冷漠,有些固執,還有些是充滿痛苦的凝視;有些活潑,有些溫暖,有些是帶著挑釁的。至于微笑也是各式各樣的,有些會在目光接觸的瞬間立即向你展現友好的微笑;有些則是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仔細觀察后,才對你展現微笑;還有些則需要你以微笑和溫柔的話語來喚醒他們的微笑。

起初,在我看來,這些情況的發生是充滿隨機性的。但事實上,這幾種情況在短短幾天內一再重復出現。我通過記錄區分出信任他人的嬰兒和懷疑他人的嬰兒,情緒穩定的嬰兒和喜怒無常的嬰兒,總是快樂的嬰兒和總是不快樂的嬰兒,時常猶豫的嬰兒,常常感到害怕的嬰兒,以及總對外界抱有敵意的嬰兒。

一類嬰兒總是快樂的:無論在喂奶前還是喂奶后,不管是剛從夢中醒來,還是昏昏欲睡時,他都會微笑。困倦時,他會抬起眼皮,沖你露出一個微笑,然后再次入睡。另一類嬰兒則時常感到不快樂:他回應別人時帶著焦慮,幾乎要哭出來;在長達幾周的時間里,他只露出過一次短暫的微笑。

我依次檢查他們的喉嚨。有的嬰兒會通過行動進行激烈的抗議。有的嬰兒只是不情愿地皺起臉,不耐煩地搖頭,然后又立刻露出友好的微笑。有的嬰兒對伸到他面前的陌生的手的任何動作都充滿疑慮,保持警惕,甚至在檢查開始之前就大發脾氣……

大規模的天花疫苗接種:每小時接種五十個孩子。這有點像是一場實驗。有些嬰兒會立刻給出明確的反應,有些嬰兒逐漸地試探性地給予反饋,有些嬰兒則無動于衷。第一個嬰兒只是略感驚訝,第二個就變得焦躁不安,第三個顯然很驚慌;一個很快將這件事拋到腦后,恢復正常,另一個則對這件事記憶猶新,難以釋懷……

或許有人會說這是嬰兒期的特征。的確,但只是在一定程度上。他們反應迅速,而且能夠記住過去的經歷。那些有過痛苦手術經歷的嬰兒的表現,我們多么熟悉;我知道有些嬰兒因為曾經服用過含有樟腦的乳狀藥物而對牛奶產生了排斥。除了這兩者,還有哪些因素在塑造成年人的思維呢?

*

第一個嬰兒:

他來到這個世界不久,但已經適應了寒冷的空氣、粗糙的尿布、令人不安的噪聲以及吃奶時所必須付出的努力。他吸吮得勤奮、熟練且大膽。他很快便開始咕噥并用手擺弄東西。他不斷成長,開始探索周圍世界。他學會爬行、走路,開始吐泡泡、說話。這一切是如何發生的、何時發生的?真是令人驚嘆。這是一段愉快且順利的成長過程。

第二個嬰兒:

他花了一個星期的時間才掌握吸吮的竅門。他好幾個晚上都睡不安穩。在難得的平靜的一周過后,又會迎來一個風雨交加的日子。他成長的速度稍顯遲緩,長牙的過程也十分困難。雖然過程并非一帆風順,但現在一切都很好:他變得開朗、安靜、迷人且有趣。或許是天生性格遲鈍,或許是照料不周,抑或是母乳不夠有營養,但最后總歸是幸運地成長了……

第三個嬰兒:

急躁、喜怒無常、容易激動,他一旦感受到不愉快——無論是來自內部的刺激還是外部的刺激,就會拼命反抗,不遺余力。他的動作活潑,變化劇烈而突然。他在今天與昨天的表現截然不同。他時而學習,時而遺忘。成長軌跡如同一條起伏不定的曲線,時而急劇上升,時而猛然下降。他帶給別人的驚喜,從最令人感動的到最令人擔憂的都有,不一而足。現在還難以確定和判斷;總之,他多變、敏感、古怪,但可能是極具價值的個體……

第四個嬰兒:

繼續以天氣比喻他的狀態,和陰云密布的日子比起來,陽光明媚的日子格外稀少。不滿是他生活的底色。沒有疼痛,只有不愉快的感覺;沒有尖叫,只有焦躁不安的情緒。一切都會好起來,只要……可惜情況總是有所不同。這是一個有缺陷的孩子,被以一種愚蠢的方式撫養長大……

房間的溫度,多了一百克牛奶,少了一百克水——這些不僅會影響衛生,還會影響孩子的成長。嬰兒面臨著如此多需要探索、領悟、熟悉和吸收的事物,還要學會愛與恨,學會保護自己,學會理智地提出要求——所以,無論嬰兒天生性格如何,才智如何,是反應敏捷還是略顯遲鈍,都必須感到自己正處于一個健康舒適的環境中。

*

通常,當醫生問母親,孩子是什么時候開始說話和走路的,母親會感到不知所措,回答也會顯得尷尬和含糊不清:“具體的日子嘛……可能稍早一些,也可能稍晚一些,和大部分的孩子差不多吧。”

她認為像這樣重要的事件,她所記憶的日期應該是絕對精確的,任何遲疑或含糊的表態都會降低醫生對她的尊重程度。我提到這一點,只是想說明大眾是多么不愿意承認存在這樣一個事實:即使是進行了精確的科學觀察,也很難描繪出孩子發展的大致軌跡;就像小學生不愿意暴露自己不知道答案一樣,大人也普遍希望在人前隱藏自己的無知。

我們怎么能確定孩子是在叫“媽媽”,而不是在發出“啊姆、啊嗯、啊嗎”這樣毫無意義的音節?我們怎么能準確地判斷出孩子說的是“爸爸”而不是“啊嗒”呢?我們怎么能確定地說,當孩子開口叫“媽媽”的時候,“媽媽”這個詞已經在孩子心中與母親的形象緊密聯系在一起,而不是其他形象呢?

孩子爬到別人的膝蓋上,在別人的幫助下或是依靠自己的力量站起來。他抓住床的邊緣站了一小會兒。他在地板上邁了幾步,在此之前,這雙腿在空中邁出了更多步。他趴在地上爬行,手腳并用地爬行,推著面前的椅子前行而使自己不失去平衡。他在真正學會走路之前,已經經歷了四分之一的“走”、二分之一的“走”和三分之二的“走”的階段。有時他可能“會走”整整一個星期,甚至昨天還在走,但今天突然就不會走了。他可能是有點疲憊,或是對自己失去了信心。也許他摔倒了,受到了驚嚇,于是他不再走了,休息兩周之后才重新開始走路。

孩子的小腦袋無力地靠在母親的胳膊上,并不一定意味著他病得很重,也可能只是有些微小的不適。

鋼琴家每一次完美地演繹出復雜的樂曲,都需要有良好的心態和絕對的自我控制力,孩子每一次學習新的動作也是如此。即使有例外的情況,這二者例外的情況也很類似。有時,孩子已經感覺不舒服了,但他就是不肯認輸,于是他繼續四處走動,甚至比平時表現得更加活躍,不停地玩耍和說話。這時,母親會自責:“我還以為是我在胡思亂想,還帶他出去散步了。”接著,她會為自己辯解:“天氣那么好。”然后緊接著詢問:“這不會對他造成什么傷害吧?”

*

孩子應當在什么時候開始走路和說話?就在他開始走路和說話的時候。孩子的牙齒應該在什么時候開始長出來呢?就在它們開始長出來的時候。頂骨(顱骨的一部分)會在它該變堅固的時候變得堅固。嬰兒應該睡多少小時,由他需要睡多少小時來決定。

當然,我們都知道這些事情在一般情況下應該在什么時候發生。任何一本暢銷的指導手冊都會包含這些從教科書上抄來的小知識,它們適用于大部分孩子,但并不一定適用于你家的那個特別的孩子。

因為有些嬰兒需要更多的睡眠,而有些嬰兒則需要更少的睡眠。有些孩子長出牙齒比較早,他們的乳牙卻很早就開始齲壞,而有些孩子很晚才開始長牙,但牙齒十分健康且堅固。頂骨通常在第九到第十四個月變得堅固——這僅適用于那些體質健康的孩子。有些天資平凡的孩子更早開口說話,而有些聰穎的孩子在語言功能的發展上反而相對滯后。

出租車的車牌號、劇院的座位號、你公寓房租的到期日——人類為了保持秩序而發明的任何事物都可以被嚴格遵守。但倘若有誰在試圖探究那本永遠鮮活的自然之書的時候,仍舊懷著這樣一種被嚴苛法規規訓的僵化思維,他一定會遭受排山倒海而來的焦慮、失望和意外。這一切都將讓他感到頭暈目眩。

我認為自己值得稱道的一點在于,當被問及以上關于嬰幼兒發育的問題時,我沒有用之前提到的次要的真理——一系列的數字來回答他們。因為無論是先長出下牙還是先長出上牙,無論是先長出犬齒還是先長出門齒,都不重要。只要擁有日歷并睜大眼睛,就可以觀察到這些。真正重要的是一個正在形成的生命系統的本質和需求。盡管這是一個偉大的、仍待我們去深入探索的真理。

最誠實的醫生在診療過程中也不得不使用兩種標準:面對明智的家長時,他們會像自然科學家一樣承認自己的疑慮,對情況做出自己的推測,直面困難的問題,提出有趣的疑問;面對不那么明智的家長時,他們則需要變成刻板的教導者,就像用指甲在啟蒙讀物上劃出一道線,明確指出從哪兒到哪兒。

“每兩小時服用一小匙水。一個雞蛋、半杯牛奶和兩塊小餅干。”

*

在孩子一歲到兩歲期間,孩子的家庭醫生經常會被更換。我曾經接診過一些孩子,他們的母親對前任醫生常有怨言,認為他沒有照顧好孩子的身體。或是反過來,一些母親不會再來找我,指責我說,她們的孩子出現這樣那樣的不良癥狀是由于我的疏忽,我該對這些癥狀負責。在這兩種情況下,母親們都有一定的道理,因為醫生已經確認了孩子的健康狀況良好,但隨后出現了一些之前未被注意到的突發問題,這讓母親們措手不及。這時,如果她們能夠耐心等待,等到緊要關頭過去,有輕微遺傳負擔的孩子很快就能從暫時的失衡狀態中恢復過來。如果孩子遺傳負擔較重,那么等度過這段時期后,他的身體情況也會有所改善,這個小生命會繼續平穩成長。

如果在功能失調的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都采取了一定的治療措施,那么孩子病情的改善就會被歸功于這些治療措施。現在眾所周知的是,肺炎或傷寒等疾病開始好轉都是在疾病的自然周期結束之后。因此,在我們確定兒童發育階段的順序,了解不同類型的兒童的發育特征之前,兒童發育方面的混亂狀況必然存在。

兒童的發育曲線有起有伏,有辛勤工作時期,也有休息時期,休息是為了積蓄力量,以便繼續完成之前匆忙展開的工作,并積累資源,為進一步的建設做準備。七個月的胎兒已經具備了生存的條件,盡管他還需要在母親的子宮里再發育兩個月(幾乎是孕期的四分之一)。

嬰兒的體重在一年內就會增長至原來的三倍,所以他有權休息。嬰兒的智力發展極為迅速,所以他有權遺忘某些已學過的東西,而這些東西被過早地認定為已永久掌握。

主站蜘蛛池模板: 德惠市| 邓州市| 常熟市| 忻城县| 东兴市| 尤溪县| 崇文区| 龙川县| 林西县| 灌阳县| 裕民县| 剑川县| 乌拉特后旗| 富锦市| 红河县| 建平县| 华容县| 疏附县| 丰县| 阜宁县| 荣昌县| 扶风县| 宣化县| 南雄市| 葵青区| 陆良县| 当雄县| 黄陵县| 河北区| 丰宁| 马边| 巴里| 定远县| 长寿区| 江安县| 云龙县| 长葛市| 全南县| 沁水县| 华亭县| 锡林浩特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