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勸諫三人組
書名: 大明天啟,朕名朱由校作者名: 耳東廓本章字數: 2175字更新時間: 2025-06-16 18:23:55
打發走馬大盛之后,朱由校便開始了漫長的等待。
他從皇宮里跑出來已經過去了一整天,朝中大臣昨天就已經收到消息,大概率是惶恐異常,他尋思著,怎么著不得來一幫人勸他回去吧。
可一直等到臨近晌午,帶點名號的,攏共稀稀落落的能有三個人,分別是袁化中、魏大中、周朝瑞三人。
這不就是東林六君子其中之三嘛。
其他的三個君子,楊漣出去做知縣、左光斗出去屯田,這倆來不了。
顧大章因為闖宮去了錦衣衛解釋問題,這個也來不了。
朱由校心里有些興趣缺缺,說好的滿朝大臣鐵骨錚錚呢?
一口氣兒來仨人?
袁化中三人心里也是說不出的滋味,昨天中午時候,秉筆太監鄒義去內閣傳旨,頓時惹得群議洶洶。
可大家嚷歸嚷,就沒有主動冒頭說要勸回皇帝的。
敢出頭或者說是用來出頭的那幫,絕大部分都在跟錦衣衛解釋問題。包括他們都察院的老大張問達。
剩下的人,要么是位高權重的大佬,輕易不能有出格動作。
要么是浙黨楚黨這幫奸佞,眼見著皇帝強勢有主見,更加不會逆著皇帝性子來。
最后還是韓閣老給出的主意,科道雖然位卑,但責任重大,要敢為國朝之先。
大家也確實是群情激奮,約定第二日一早在承天門集合,共赴百望山勸歸圣駕。
然后,三人從早等到日上三桿,還是他們三個。
“民諧兄”,魏大中看了袁化中一眼,“滿朝文武,看樣子就咱們三個不虧心、不怕死了”
三人里面,魏大中年齡最長,周朝瑞年齡最小。
但魏大中是萬歷四十四年的進士,袁化中和周朝瑞是萬歷三十五年的進士,三人里便以袁化中為首。
“都是各有各的小九九罷了”,袁化中冷笑一聲,又長嘆一口氣。
他是真的相信,只要君臣上下一心,選賢用能,朝政國事一定會為之一清。
可有的人想的太多,昨晚有人提醒他,要站在更高的層次看問題,一定不能讓皇帝直接接觸軍隊,一定要把大家的聲勢造出來。
大家……袁化中看了眼左右兩人,一共三個人,咋造聲勢?
“你們三個來的正好,朕正準備找你們”
三人來到朱由校居住的院子,朱由校沒給三人開口的機會,直接開始給三人布置任務。
“朕近日在收買甕山周圍田產時,發現宛平縣內有人侵占民田,產生了大量的訴爭案件,你們三個,去把宛平縣的積案清理一下”
現在他的計劃剛剛起步,清丈田地屬于boss級大招,目前還碰不得,但因田產產生的民間訴爭案件倒是可以碰一下。
“皇上,田產訴爭之事,自然由有司負責,臣等此次前來,是為了”
周朝瑞沒忘記自己此次的使命,準備開口勸駕。
“民為貴,這句話書里沒有,不代表讀書人心里沒有吧,老百姓的事情隨口推給有司?”
朱由校直接打斷了周朝瑞。
“周朝瑞,你給朕講講,這個有司,具體是個什么司?”
“臣以為,當由戶部和刑部行文,著宛平縣盡快審理”,周朝瑞硬著頭皮回道,民為貴這句話面前,他說啥都頂不住。
“戶部?是那個連朕的銀子都敢漂的戶部嗎?”
“周朝瑞,你書讀狗肚子里了?!是嫌老百姓過得日子太好了吧!”
朱由校抄起身邊一個茶碗,直接朝他扔了過去。
“魏忠賢,去把周朝瑞會試和殿試的答卷找出來,朕要好好學一下,咱們周大進士到底寫的是什么道!”
袁化中和魏大中兩人聽得全身一緊,皇帝這一招狠吶,直接給周朝瑞來了個釜底抽薪。
一句話直接砍向周朝瑞讀書人身份,這比殺人誅心都殘酷。
兩人也算是敢言敢講的人,但面對朱由校這一手,愣是說不出話來。
皇帝讓他們去查辦侵占民田的案件有問題么?
沒問題,連亞圣被刪的話都搬出來了,能有什么問題。
老老實實接受任務去辦就是了。
周朝瑞一下子軟癱在地上,他自認不怕錦衣衛酷刑,更不怕廷杖,但查他的科舉答卷是個什么意思?要讓他做天啟朝的張經嗎?
不是他經不起查卷,而是文章這種東西根本就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周朝瑞抬頭看著朱由校的身影,心里閃出一個念頭,他才十六歲啊。
現在他又實打實的接觸了軍隊,未來朝臣們將面臨怎樣一個皇帝?
“袁化中,你帶著他倆”
朱由校把目光轉向袁化中,繼續道:
“天子腳下,皇城根下,竟然都能發生侵占民田的事情,你三人這次不光要清理積案,還要把涉及到的人和事,匯總后一并報給朕。”
袁化中做過內黃、涇陽的知縣,有一定基層行政經歷,現在又是河南道御史,河南道恰好是參與三司會審的主要衙門,身份和職權上剛好對口,這是讓他牽頭最合理。
把三個人踢出去打頭,只是朱由校投石問路的一個由頭,他要通過清理田產案件,把宛平地下的牛鬼蛇神都挖出來。
朱由校不僅要直接掌控軍隊,還要拿到一個清楚干凈的完整縣治。
他手上缺人,嚴重的缺人,在官僚系統各個層面都缺乏能干實事的年輕人。
就像今天過來的袁化中三個,最年輕的周朝瑞,萬歷八年出生,今年整四十歲。
朱由校現在手里能叫上號的大臣,四五十歲的都算年輕人。
這個問題出在他的便宜爺爺身上,跟大臣們鬧別扭,長時間不認命各衙門主官。
另一面,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將必發于卒伍,就連后世都尤其強調基層工作經歷。
一幫讀著四書五經寫八股的進士們,考的好的入翰林等著入閣,中檔的六部觀政、干言官,最差的放出去干知縣。
想想吧,內閣作為大明帝國的政策中樞,竟然都是從文牘和檔案堆里熬出來的。
而其他官員,沒有基層經歷,最大的技能可能就是噴人,其中典型比如楊漣,動不動就是八大罪、二十四大罪等等往大了吹。
以后的宛平,就是朱由校培訓實干型行政人才的基地。
當年洪武皇帝為啥就敢一個大案殺上幾千幾萬人,不僅僅是因為老祖宗把軍權握的緊緊的。
人家手里還有大批量的監生后備隊,文官不行直接砍掉,立馬就有人接手,不耽擱工作。
換他這就不行,連換個六部尚書都得從記憶里千挑萬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