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論道
- 洪荒,從造化玉碟成精開始!
- 裹著被子開空調
- 2051字
- 2025-07-02 23:51:54
玉宸凝望著那片無法看清、只能感受到道韻波動的戰場,眼神深邃。
他承認他小看了大羅,小看了陰陽道人。
若陰陽道人真的本尊前來,僅憑金仙境的修為以及鴻蒙量天尺的能力,很難從陰陽道人手中逃脫。
三清面色也隱隱有些發白。
李耳雖證太乙,雖然他們有這玄黃玲瓏塔這等至寶,有著造化青蓮庇佑。
但若真被那陰陽道人殺來,三清也不知有幾分逃脫概率。
是幾分,不是幾成。
至于一直被玉宸庇護在身后的敖陽敖陰,更是臉色發白,眼前陣陣暈眩。
太乙在他們眼中已是高不可攀,更遑論大羅!
大羅在自己頭頂打架!
敢信!
——
不知過了多久,也許是一瞬,也許是萬年。
只見戰斗的兩人僵持不下之際,那鴻鈞道尊忽的掏出來一尊小幡。
隨后天機重新被掩蓋,畫面變得模糊,猶如在眼前蓋了一層馬賽克一般。
又過了片刻。
那片扭曲的、道韻沸騰的虛空,驟然平息!
陰陽道人踏著金橋的身影重新清晰浮現,只是他頭頂的太極圖光芒略顯黯淡,臉色更是陰沉得可怕,眼中怒火熊熊,卻似乎被強行壓下,帶著一絲憋屈與不甘。
鴻鈞道祖的身影也顯現出來,灰袍依舊,拂塵在手,氣息平穩如初,仿佛剛才那場驚天動地的交鋒只是拂去了一片落葉。
“陰陽道友,可冷靜了?”
鴻鈞的聲音平淡響起。
“哼!”
“無恥!”
以兩件至寶欺負他一件至寶!
陰陽道人狠狠的瞪了后鴻鈞一眼,目光如刀,又狠狠剮過下方的昆侖山,尤其是在李耳和玉宸身上停留了一瞬,那刻骨的恨意毫不掩飾。
玉宸與李耳身上瞬間泛起陣陣冷意,神魂在一遍又一遍顫抖,催促這兩人趕緊逃離!
那天邊的太極圖動了又動。
但他最終沒有再次出手,只是冰冷道:“鴻鈞!今日之事,吾記下了!”
“至于爾等,好,很好!本尊遲早結了這因果!”
說完,他不再看鴻鈞,腳下金橋一卷,身影連同太極圖瞬間消失在原地,仿佛從未出現過。
只有殘留的恐怖到窒息的混亂道韻,證明著剛才發生的一切并非幻覺。
鴻鈞的目光也投向昆侖山巔,在三清和玉宸身上掃過。
他沒有多言,只是微微頷首,身影便如同水中的倒影,悄然淡去,融入天地之間。
昆侖山,重歸寂靜。
罡風依舊呼嘯,云海翻騰,但經歷了方才那超越時空、無法理解的大羅之戰后,這片天地都變得混亂了許多,就好似被颶風席卷過,各種道與法則亂竄,難以掌控。
通天長長舒了口氣,揉了揉有些發脹的眉心,“乖乖…這就是大羅之戰?以往當真是小覷了大羅!”
元始天尊亦頷首,有些驚嘆道:“大羅超脫時空長河,集過去、現在、未來于一身,掌大道,控萬法,當真不可思議!”
他目光掃過這片被大羅道韻沖擊過的天地,微微皺眉。
隨即三寶玉如意綻放光芒,緩緩修復這片天地的道。
玉宸、通天、李耳見狀,也連忙出手幫忙梳理此天地脈絡,原本紊亂的大道緩緩變得平和。
在這個過程中,李耳氣息圓融深邃,已然穩固太乙道果,他看向玉宸,溫潤的聲音帶著誠摯邀請道:“道友與吾等同源而出,今日又并肩而戰,緣分匪淺。”
“昆侖山巔,云海深處,尚可煮茶論道,靜觀天地,不知玉宸道友意下如何?”
玉宸眼睛一亮,欣然應允:“固所愿也,不敢請耳,能得三位道兄相邀,共論大道,乃玉宸之幸。”
“哈哈,好!那便走!”通天最是爽快,青萍劍清鳴一聲,卷起一道清光,便率先朝著昆侖山深處那縹緲于云海之上的宮殿飛去。
元始與李耳相視一笑,各自駕起祥云。
玉宸袍袖輕拂,帶著敖陽敖陰,化作一道遁光緊隨其后。
昆侖山之巔,有座座宮闕而立。
宮闕并非金碧輝煌,而是依山勢而建,通體由溫潤白玉雕琢而成,與山間流淌的云霧幾乎融為一體。
尤其是最中間的宮闕,古樸而宏大,散發著清凈無為、萬古長存的道韻。
玉宸跟著三清走入殿內,并無繁復裝飾,唯有一尊尊天然形成的玉柱支撐穹頂,地面光滑如鏡,倒映著穹頂流轉的周天星辰虛影。
先天靈氣化作濃霧,呼吸間皆是道韻。
“玉宸道友請!”
“三位道兄先請!”
三清與玉宸分主客落座于云床之上。
敖陽敖陰坐在玉宸身后,面色極為認真。
對他們而言,三清與玉宸道君的論道,能聆聽些許道韻余音便已是天大造化!
隨即,有童子奉上仙茗,霧氣氤氳,蘊含清心滌念之效。
品茗稍歇,論道便起。
李耳先放下玉盞,目光溫潤,看向玉宸道:“玉宸道友于陰陽之道造詣精深,先前那‘陰陽一氣大擒拿’與‘顛倒陰陽’神通,時機精妙,道法天成。貧道觀之,道友所悟陰陽,似更重其流轉與平衡?”
玉宸含笑點頭:“李耳道兄慧眼。”
他繼續道:“陰陽者,非定物,乃氣機之樞機,萬物之母根。孤陰不生,獨陽不長。吾所悟,乃觀天地晝夜之輪轉,察水火相濟之玄機,體萬物負陰抱陽之常態。故重其動,重其變,重其互根互用,相生相克。”
“與道兄的以太極為本,融陰陽于一體,或有不同。”
道音回蕩,與大道共鳴,殿內陰陽道韻泛起,時而輪轉時而相生相克,衍化玉宸所言。
“道友所言甚是!”
李耳撫須,頭頂隱有太極虛影自然顯化,陰陽雙魚活潑流轉,他闡述自己對于陰陽之道的理解:“然吾悟太極,無極而生,并非如道友所覺。”
他道:“陰陽未判時,混沌為一;及至動靜分,陰陽判,兩儀立焉。吾之道,非強融陰陽,乃溯其源,歸其本。陰陽之變,不離其宗;萬物之化,終歸太極。故能‘萬物并作,吾以觀復’。”
殿內道韻演化,在混沌與陰陽之間,升起一尊太極道圖,介于混沌與陰陽的中間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