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干活掙分選好地
- 重生1979:從萬元戶開始
- 養魚不養貓
- 2068字
- 2025-07-07 23:52:07
面對李大嬸和其他村民的起哄,陳振生并沒有立刻反駁,而是靜靜地聽完的他們的抱怨。
他知道,在這種情況下,強硬的解釋只會激化矛盾。
“大家的意見我都理解。“陳振生等嘈雜聲稍微平息后,緩緩開口,“不過在解決分地的問題之前,我想問大家一個問題…”
他環視了大家一眼,繼續:“你們覺得種地最重要的是什么?”
“當然是能多收糧食!”有人大聲回答。
“對,多收糧食。”陳振生點點頭,“那么,多收糧食靠的是什么?是靠好地,還是靠好的種植技術和方法?”
這個問題讓村民們愣了一下,李大嬸不服氣地說:“當然是好地重要!肥地一畝頂瘦地兩畝!”
“李大嬸說得對,好地確實重要。“
陳振生贊同點點頭,“但我想給大家講個故事。去年隔壁村的張老三,他分到的是村里最好的一塊地,結果因為不會合理施肥,不懂得什么時候澆水,一畝地只收了三百斤糧食。而同村的王老五,分到的是最差的一塊地,但他肯動腦筋,知道怎么給地上糞,什么時候種什么時候收,最后一畝地收了五百斤。”
村民們開始竊竊私語,這個例子他們都聽說過。
“所以我提個建議。”陳振生話鋒一轉,“我們不按地塊的好壞來分配,而是按照大家的種植能力和投入來分配。愿意學習新技術,投入更多勞力的,可以優先選擇地塊。但相應的,他們的承包費也要高一些,而且必須達到一定的產量指標。”
這個提議讓現場安靜下來,村民們開始仔細琢磨這話的意思。
“你的意思是...”趙書記若有所思。
“我的意思是實行階梯式承包制。”陳振生解釋道,“比如說,愿意承包好地的,承包費高,但我們會提供技術指導和優質種子;承包普通地的,承包費適中,我們提供基本的技術支持;承包相對較差地塊的,承包費最低,但同樣能得到改良土壤的技術幫助。”
他停頓了一下,讓村民們消化這個信息,然后繼續說道:“最關鍵的是,無論承包哪種地塊,年底的時候,我們按照實際產量給予獎勵。增產最多的,額外獎勵現金;增產達到一定標準的,下年度可以優先選擇更好的地塊。”
這個方案一提出,現場的氣氛立刻發生了變化,村民們開始三三兩兩地討論起來。
“這法子倒是公道。”王老五摸著下巴說,“咱家兩個小子正是好勞力,要是肯出力氣,說不定真能挑個好地塊。”
“就是就是,有本事就多干活,干得多就先挑,這才叫憑本事吃飯。”張大爺也點頭贊同。
李大嬸想了想,問道:“那這技術指導是真的嗎?不會糊弄我們吧?”
“當然是真的。”陳振生笑道,“而且不光有技術指導,我們還準備引進新的農機設備,降低大家的勞動強度,提高種植效率。”
這下村民們更感興趣了,大家七嘴八舌地詢問起農機設備的事情。
陳振生趁勢說道:“這樣吧,今天先暫停簽約,明天上午我詳細給大家介紹一下我們的完整方案,包括技術指導,農機支持,產量獎勵等等。大家回去好好考慮一下,明天再來決定承包哪塊地。”
村民們覺得這個提議合理,紛紛散去。
等村民們都走了,李惠民佩服地對陳振生說:“陳同志啊,你這招高明啊!不僅化解了矛盾,還調動了大家學習技術的積極性。”
陳振生感嘆說道,“光靠分好地是沒用的,只有提高整體的種植水平,大家才能真正受益。”
解決了分地的麻煩后,陳振生立刻開始籌備下一步的計劃。
他需要盡快落實農機設備的事情,這是他給村民們承諾的重要內容。
第二天下午,陳振生騎著自行車來到了縣農機站,找到上次見過的張主任張建設。
“張站長,您好!又見面了。”陳振生在張建設的辦公室里坐下,“我想跟農機站談個合作。
張建設放下手中的文件,熱情地跟陳振生握了握手,上次陳振生跟宋志遠的表現的確驚艷了他。
“什么合作?“張建設直接問道。
“我想用我跟宋同志近來研究出來的技術,幫助農機站改良現有的拖拉機。”陳振生開門見山,“然后我們合作,將改良后的機器租借給實驗基地承包土地的村民。”
張建設來了興趣:“你有什么技術?”
陳振生從包里拿出改良推土機的設計圖紙,詳細介紹了機械擒縱原理在液壓控制系統中的應用。
張建設是內行,一看就明白這項技術的價值,他仔細研究了圖紙,越看越驚訝:“這個設計思路很有創新性,而且實用性很強。你們已經制造出實物了?”
“是的,我們改良的推土機已經投入使用,效果很好。“陳振生說道,“現在我想把這項技術應用到拖拉機上。”
“你們想具體怎么合作?”張建設問道。
陳振生早就想好了方案:“農機站提供現有的拖拉機,我負責技術改良。改良后的機器租借給村民,租金收入我們五五分成。這樣既能幫助村民降低種植成本,又能給農機站帶來收益。”
張建設思考了一會兒:“這個合作模式倒是新穎。不過我有個擔心,如果改良后的機器出了故障,責任怎么算?”
“技術改良的部分由我負責,原有部分的故障還是按照農機站的標準處理。”陳振生說道,“而且我們可以先小規模試點,從實驗基地的包地村民開始,看看大家的接受程度。如果反應良好,等之后規模擴大,再一次性推出租借項目。”
這個提議很合理,既降低了風險,又能驗證市場需求。
張建設基本同意了這個合作方案,但提出了一個條件:“改良技術必須公開的,不能只有你一個人會。”
“當然。”陳振生點頭,“我會詳細記錄改良過程,培訓農機站的技術人員。這項技術最終是要推廣的,不是我個人的秘密。”
兩人握手敲定了合作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