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意見揣摩獲青睞
- 李白:我以詩酒問長天
- 云舟聽雪
- 1293字
- 2025-05-19 10:27:50
夜風輕拂,燭影搖曳。李白立于崇文館外,白衣勝雪,目光如炬。身后是方才那場浮華盛宴的余音,而前方,則是一扇尚未開啟的門。
他轉身離去,步履沉穩,踏碎滿地月光。
歸至寓所,已是子時。書案之上,殘墨未干,宴上所作之詩仍攤于幾上。他靜坐良久,指尖輕輕撫過“莫道寒門無駿骨”一句,心中隱隱覺察崔元敬言語中似有試探之意。
翌日清晨,雞鳴未歇,一名童仆悄然叩門,遞上一封素箋。封皮無字,內里卻僅一張紙,墨跡蒼勁,正是崔元敬親筆:
“太白詩氣可嘉,然辭鋒太露,宜藏鋒斂銳,方合廟堂之道。”
李白凝視良久,忽而低笑一聲,將信置于燈下,執筆沉思。
夜深人靜,爐火微紅。他焚香凈手,鋪開素絹,逐句推敲舊作,刪繁就簡,化剛為柔。每一字皆反復咀嚼,既欲保其志士風骨,又不致觸怒權貴耳目。他深知,此番若欲入東宮,便須以詩言志,更需以詩應時。
三日后,晨光熹微,天邊泛起魚肚白。李白披衣起身,取來昨夜新成之作,題曰《東宮賦》:
龍樓鳳閣映朝曦,玉樹瓊枝照紫墀。
九重門外春聲近,一卷書中圣意垂。
豈敢妄談天下事,但求不負少年時。
若教青史留名姓,愿向丹墀獻瑞辭。
詩中借古喻今,托物言志,既有對帝王氣象的禮贊,亦隱含自身抱負,語調謙和而不失風骨,詞采典雅而不失鋒芒。
他親自攜詩赴崇文館,正值講經會初啟,群賢畢至。崔元敬端坐高座,見李白步入,神色不動,手中卻已接過詩稿。
片刻后,崔公朗聲誦讀,語氣漸轉激昂:“‘豈敢妄談天下事,但求不負少年時’——好一個不負少年時!”
席間眾人紛紛側耳傾聽,低聲議論。有人贊嘆其才情依舊,也有人揣測其中寓意。唯有楊昭然面色陰沉,眼底暗流涌動。
崔元敬放下詩稿,緩緩起身,環顧四座,沉聲道:“李某才華橫溢,詩格清峻,堪列東宮薦舉之選。”
此言一出,滿堂嘩然。
數位士子面露驚色,顯然未曾料到李白竟真能躋身薦舉之列。張仲遠在旁微微頷首,似早有所料;而楊昭然則悄然握緊手中玉杯,指節發白。
散會之后,李白緩步行于長廊之下,忽聞身后腳步輕響。他回首望去,只見一名青衣小吏快步而來,低聲道:“李公子,崔大人請您入府一敘。”
李白略一沉吟,點頭應允。
崔府之中,暮色初臨,庭院深深。崔元敬獨坐亭中,手持茶盞,神情淡然。見李白入內,示意其落座。
“你可知我為何薦你?”崔公忽然開口,聲音不高,卻透著幾分意味深長。
李白拱手答道:“李某愚鈍,還請大人明示。”
崔元敬輕啜一口茶,緩緩道:“你詩中有志,卻不躁進;有才,卻不倨傲。今日之舉,非為一時之譽,而是為你將來之路鋪石。”
李白心頭一震,正欲再問,崔公卻擺手止住,只淡淡道:“東宮之門已開,然門前荊棘叢生,望君慎行。”
話音未落,遠處傳來一陣急促腳步聲,一名家仆匆匆入內,附耳低語幾句。
崔元敬眉頭微皺,隨即站起身來,神色復雜地看了李白一眼,道:“今日至此,你且退下吧。”
李白起身告辭,步出府門之時,回望一眼,只見崔府燈火通明,卻掩不住那一抹深藏的陰影。
他轉身離去,心緒難平。
夜風驟起,吹亂了檐角銅鈴。街巷深處,一道黑影悄然閃入暗處,仿佛從未存在。
而此刻,李白尚不知曉,一場針對他的布局,已然悄然展開。
他只是仰頭望了一眼天邊新月,輕嘆一聲,邁步向前。
身后,是崔府的朱門緊閉。
而前方,是通往東宮的長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