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途徑打聽尋轉機
- 李白:我以詩酒問長天
- 云舟聽雪
- 1720字
- 2025-05-19 00:12:11
飛鳥掠過天際,羽翼劃破云層,灑下一滴雨,落在他肩頭,未化。
李白駐足片刻,抬手輕拂肩上水珠,目光卻未曾移開那遠方的崇文館方向。風自城南吹來,卷起他衣袂一角,也似將他心中最后一絲迷惘吹散。他深吸一口氣,轉身邁步,步伐沉穩,如踏實地。
酒肆門前,他稍作停頓,回首望向那座巍峨府邸,嘴角泛起一絲冷笑,隨即走入門內。
“再來一壺。”他落座于昨日舊位,喚小二添酒。
杯中清光微晃,映出他眉間思索之色。昨夜受辱一幕在腦中閃過,他并未惱怒,反倒愈發冷靜。詩才可動人心,卻難撼權勢;才華可耀世,卻須有門徑可登。他終于明白,欲叩廟堂之門,非單憑筆墨所能為也。
翌日清晨,李白身著素袍,腰佩長劍,懷中揣著裴季安所贈信箋,緩步穿街越巷,直趨城南聽雪齋。
書齋依舊靜謐,竹籬茅舍,書香盈盈。老仆見是他,微微頷首,引其入內。
裴季安端坐案前,手中執卷,神色安然。見李白步入,略一抬眼,道:“來了?!?
“先生昨日所言‘蘭臺文會’,李某已決意赴之。”李白拱手行禮,語氣堅定。
裴公放下書卷,撫須一笑:“你終是明白了。”
“非但明白,更知此非純粹比拼才學之地。”李白直言,“還請先生指點其中關節。”
裴季安沉吟片刻,緩緩道:“蘭臺者,乃士人入仕之始,亦為權貴遴選人才之所。雖以詩文論高下,然背后薦引之人更為關鍵。若無人提攜,縱使才高八斗,亦難登大雅之堂。”
李白眉頭微蹙:“如此說來,豈非早已定局?”
“不然?!迸峒景矒u頭,“文會雖重人脈,卻亦需真才實學。若無才,即便有人引薦,亦難以立足。若無勢,縱有奇才,亦難展鋒芒。二者缺一不可。”
李白沉思良久,拱手道:“李某愿試之?!?
裴公點頭,取出一封書信遞予他:“此信可交予文會主事之一,名曰崔元敬。此人出自博陵崔氏,與李慎之素有往來,若得其青睞,或可為你鋪路。”
李白接過信,鄭重收好,復又問道:“尚有一問,文會之后,是否另有宴席?”
裴季安聞言,目光微斂,低聲道:“確有一場私宴,設于崇文館后苑,乃權貴子弟私下聚會,凡能入席者,皆有望被舉薦。然此宴門檻更高,非人人可入。”
李白眼中光芒一閃:“李某如何方能得入?”
裴季安沉默片刻,終是嘆息一聲:“若得崔元敬推薦,或有機會。但切記,彼處并非只論才學,更講背景與機鋒?!?
李白抱拳深深一禮:“多謝先生教誨,李某銘記于心?!?
離了聽雪齋,李白并未急于回客棧,而是轉道前往幾位曾在文會中嶄露頭角的士子住所,一一拜訪請教。
第一位,是曾于去年文會上賦《秋雁賦》而得譽的張仲遠。其人居于東市旁一陋巷,見李白來訪,頗為驚訝。
“太白竟亦有意?”張仲遠笑道,“文會雖好,然非才子便可立身之地?!?
“愿聞其詳?!崩畎渍?。
張仲遠斟茶一杯,緩緩道:“文會初選,以詩文為準,然終審之時,便由諸位大人親閱。若無門第,亦無靠山,縱有佳作,亦難獲賞?!?
“如此說來,豈非早已內定?”李白皺眉。
“非也?!睆堉龠h搖頭,“若有奇才,亦可突圍而出。然須得先聲奪人,再借勢而上。譬如我當年,便是因一篇《秋雁賦》得崔元敬賞識,方得以入宴,進而得薦?!?
李白沉吟不語,片刻后起身告辭。
第二日,他又訪了幾位士人,所得消息大致相同。文會雖以才學為名,實則暗藏玄機。若無人引薦,即便詩成驚世,亦難脫穎而出。
回到客棧,已是暮色四合。李白燃燈鋪紙,將過往詩稿重新整理,擇其最得意者數篇,并附一封自薦信,字句懇切,情真意切。
夜深時分,他獨坐窗前,凝視燭火,心中思緒萬千。
忽覺酒壺空空,遂披衣出門,尋至一家偏僻書肆,欲購幾卷典籍解悶。
踏入書肆,只見店內昏暗,書架林立,紙香撲鼻。他隨手翻閱,忽聽得角落低聲議論:
“聽說下月文會后,崔家公子要在崇文館設宴,屆時楊國忠之子也會出席……”
“楊相之子?那豈非一場權貴聚會?”
“正是。若能在席間得其青睞,前途無量?!?
李白耳尖一動,悄然靠近,聽得更真切。
“不過,那宴會極難進入,非得崔家親自邀約不可。”
“可惜我等寒門士子,無緣得見。”
李白心頭一震,指尖不自覺收緊。
他緩步走出書肆,夜風拂面,帶起衣袖翻飛。
“原來如此……”他低聲喃喃,“欲叩廟堂之門,不止要詩才,更要懂得——借勢。”
他仰頭望向夜空,星辰點點,宛如無數雙眼睛俯瞰塵世。
這時,一陣急促的腳步聲自遠處傳來,打破了夜的寂靜。
李白回頭望去,只見一人疾奔而來,神色慌張,手中緊握一封信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