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神秘文人終相見
- 李白:我以詩酒問長天
- 云舟聽雪
- 1592字
- 2025-05-18 22:44:31
夜深人靜,長安街頭殘燈未熄,微風(fēng)拂過墻角的紙片,卷起幾行墨跡斑駁的詩句。李白仍立于酒肆門前,那句低語在他耳邊回蕩:“你以為,單憑一首詩,就能改變什么?”
他沒有回頭,只淡淡一笑,道:“我從未以為一首詩能改天換地,但若它能喚醒一人心中沉睡的志氣,便已足矣。”
話音剛落,腳步聲遠(yuǎn)去,仿佛從未存在。
翌日清晨,天光微亮,李白正欲整理衣衫,準(zhǔn)備另尋生計之法,忽見一小童匆匆奔來,手中捧著一封素箋,恭敬遞上:“先生可是李太白?此信是家主人托小的轉(zhuǎn)交。”
李白接過信,拆開一看,字跡清峻有力,墨香撲鼻:
“蜀中李太白,久聞高才,今觀《長安行》,字字如刀,句句入骨。愿邀君城南‘聽雪齋’一敘,望不棄寒舍。”
落款赫然寫著三字:裴季安。
李白瞳孔微縮,心中驚起波瀾——裴季安,乃前朝禮部尚書,退仕多年,閉門謝客,鮮少與外界往來。傳聞此人學(xué)識淵博,門下弟子皆為一時俊彥,如今竟主動邀他相見?
他望著信紙良久,終將它收入懷中,低聲自語:“既已至此,何妨一見。”
次日辰時初刻,李白依信中所言,前往城南。此處遠(yuǎn)離喧囂,巷陌幽深,竹籬茅舍錯落其間,偶有書聲瑯瑯,隨風(fēng)而起,令人心神俱寧。
“聽雪齋”果然名副其實,門扉半掩,庭院內(nèi)植松柏數(shù)株,雪尚未融,石徑旁堆雪如玉,屋檐下懸一木牌,題曰:“無事莫入”。
李白輕叩門環(huán),片刻后,一名老仆開門,見是他,微微頷首,引其入內(nèi)。
廳堂不大,卻極雅致,四壁皆書,案上鋪紙,硯墨猶溫。中央坐著一位老者,須發(fā)皆白,身披青衫,神情淡然,目光卻銳利如劍。
“李太白?”老者緩緩開口,聲音低沉,卻帶著一股不容忽視的威儀。
“正是在下。”李白拱手作揖,“拜見裴公。”
裴季安微微一笑,示意他落座:“請坐。你那首《長安行》,我反復(fù)讀了三遍,心緒難平。”
李白略顯驚訝:“裴公也曾在廟堂之上,為何會對李某這等狂言感興趣?”
“因為我曾年輕過。”裴季安端起茶盞,輕輕吹去浮沫,“當(dāng)年我亦曾自負(fù)才華,譏諷權(quán)貴,甚至寫下‘朝堂非圣賢之地,廟廊豈容腐儒居’這樣的句子。”
李白怔住,隨即苦笑:“原來如此……難怪裴公會看李某順眼。”
“不是順眼,是看得懂。”裴季安放下茶盞,凝視著他,“你的詩,鋒芒畢露,卻又不失風(fēng)骨;憤世嫉俗,卻不失悲憫。這才是真正的士人之詩。”
李白沉默片刻,緩緩道:“李某不過江湖野夫,怎敢妄稱士人?”
“士人不在出身,而在胸懷。”裴季安語氣堅定,“你若真想立足京城,便不可再以流浪詩人自居。”
李白聞言,神色一動:“裴公之意……是要助李某?”
“非助,而是引。”裴季安站起身,緩步走到窗邊,“數(shù)日后,京中有場文人雅集,由幾位清流重臣主持,若你能于席間展露才華,或可打開局面。”
李白心中震動,但仍謹(jǐn)慎問道:“裴公為何要這么做?李某雖有詩名,卻并無功名,更無靠山。”
“因為我在你身上,看到了曾經(jīng)的自己。”裴季安轉(zhuǎn)身,目光如炬,“也因為你那首詩的最后一句——‘且將詩酒問蒼天’。這不僅是狂傲,更是對命運的質(zhì)問。這種人,不該被埋沒。”
李白久久未語,最終深深一揖:“多謝裴公提攜,李某定不負(fù)所托。”
“好。”裴季安點頭,“但記住,才華只是敲門磚,真正能在長安立足的人,還需懂得如何在風(fēng)雨中自持。”
談話至此,屋外忽然傳來一陣急促的腳步聲,老仆推門而入,神色凝重:“大人,宮中有人來訪。”
裴季安眉頭微皺,轉(zhuǎn)向李白:“今日便到此為止,你先回去,待我安排妥當(dāng),再通知你雅集之事。”
李白起身告辭,臨走前卻忍不住回頭,只見裴季安已重新坐下,執(zhí)筆批閱文書,似已將方才談話忘卻。
走出“聽雪齋”,李白抬頭望天,晨光初現(xiàn),照得雪地上一片銀輝。他深吸一口氣,心知,自己的命運,或許真的開始改變了。
然而,當(dāng)他轉(zhuǎn)過街角,一道黑影悄然從屋檐躍下,迅速消失在人群之中。
“裴大人,您真打算保舉那人?”一個低沉的聲音在“聽雪齋”內(nèi)響起。
裴季安緩緩擱筆,眼中掠過一絲意味不明的光芒,輕聲道:“我只是想知道——他是否值得。”
這時,窗外飄落一片雪花,落在他肩頭,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