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經(jīng)典場景
- 白衣卿相:大宋柳永浮生錄
- 多瑙河的春天
- 1538字
- 2025-05-20 22:16:49
場景1:汴河夜宴(1009)
夜幕降臨,汴河兩岸燈火通明,一艘艘華麗的船只緩緩駛過,船上載滿了達官貴人和歌妓舞女。柳永站在岸邊,望著遠處緩緩駛來的封禪船隊,心中充滿了復雜的情緒。“柳公子,你瞧,那便是宋真宗的封禪船隊。”陳師師的聲音在耳邊響起,她身著一襲淡青色的長裙,如夢似幻。柳永微微一笑,點了點頭。他看著船隊上懸掛的華麗燈籠,心中卻在想,這封禪之舉,不過是帝王的虛榮罷了。“師師,你可愿聽我吟一首《鶴沖天》?”柳永輕聲問道。陳師師點了點頭,目光中透出一絲期待。柳永清了清嗓子,緩緩吟誦起來:“黃金榜上,偶失龍頭望。明代暫遺賢,如何向?未遂風云便,爭不恣狂蕩。何須論得喪?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歌聲在夜空中回蕩,引得四周的歌妓和文人紛紛側目。有人贊嘆,有人嘲諷,但柳永卻毫不在意。他只覺得,這世間,唯有詩詞,才是他真正的歸宿。
場景2:蘇堤春曉(1023)
余杭的春天,湖光山色,美不勝收。柳永站在蘇堤上,指揮著工匠們種植桃樹和柳樹。他望著遠方的湖水,心中充滿了感慨。“柳公子,你這蘇堤,日后定會成為余杭的一大美景。”蘇序站在他身邊,微笑著說道。柳永點了點頭,輕聲道:“蘇公,我這蘇堤,不僅僅是為了一時之景,更是為了百姓的福祉。若能為百姓謀些福祉,便是被外放,又有何妨?”蘇序點了點頭,心中對柳永的敬意又增添了幾分。兩人并肩而立,望著遠方的湖水,仿佛看到了未來的希望。“柳公子,你說這‘詞為艷科’,是否有些過于偏激?”蘇序突然問道。柳永微微一笑,說道:“蘇公,詞本源于民間,本就帶有幾分俗氣。若一味追求雅正,反而失去了詞的本真。我雖被斥為‘下里巴人’,但只要能寫出百姓心中所想,便是‘下里巴人’又何妨?”蘇序沉默了片刻,心中若有所思。他知道,柳永的這番話,或許是對未來的一種預言。
場景3:大晟府夜宴(1044)
大晟府的夜宴上,燈火輝煌,絲竹聲聲。柳永坐在主位上,手中拿著一把琵琶,眼神中透出一絲落寞。“柳大人,今日夜宴,還請大人奏一曲,以助雅興。”周邦彥起身說道,語氣中帶著幾分調侃。柳永微微一笑,點了點頭。他輕輕撥動琵琶,一曲《戚氏》緩緩響起。琵琶聲如泣如訴,仿佛訴說著他一生的坎坷與無奈。“晚秋天,一霎微雨灑庭軒。檻菊蕭疏,井梧零亂,惹殘煙。凄然,望江關,飛云黯淡夕陽間。當時宋玉悲感,向此臨水與登山……”
歌聲響起,周邦彥也不禁為之動容。他即興填詞《蘭陵王》,與柳永的琵琶聲相和。兩人一唱一和,將夜宴的氣氛推向了高潮。評彈藝人見狀,也紛紛加入,傳唱起柳永的《望海潮》。琵琶聲、歌聲、評彈聲交織在一起,仿佛將整個大晟府都籠罩在一種奇妙的氛圍中。眾人沉浸其中,忘卻了身份的高低,只被這詞曲的魅力所折服。“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評彈藝人的聲音婉轉悠揚,將杭州的美景描繪得淋漓盡致,引得在場眾人紛紛拍手叫好。柳永手中的琵琶聲漸弱,他抬起頭,目光掃過在場的眾人,最終落在周邦彥身上。周邦彥微微一笑,舉杯向柳永致意。這一刻,兩人之間的競爭似乎暫時被擱置,只剩下對詩詞的共同熱愛。然而,柳永的心中卻并不平靜。他深知,自己與周邦彥之間的理念分歧,絕非一場夜宴所能化解。他所追求的,是詞的本真與民間的煙火氣;而周邦彥,卻更傾向于雅正與規(guī)整。這種差異,或許永遠無法調和。夜宴散去,柳永獨自一人走在回府的路上。月光灑在他的肩頭,映出他孤獨的身影。他心中默默吟誦著《戚氏》,那詞中的每一句,都像是在訴說著他一生的坎坷與無奈。“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他輕聲自語,嘴角露出一絲苦澀的微笑。他知道自己這一生,注定要在市井與廟堂之間徘徊,無法找到真正的歸宿。但即便如此,他也不會放棄對詩詞的熱愛,不會放棄用文字表達自己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