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這個令人心馳神往、夢寐以求的“字眼”,古往今來,古今中外都是被吸引的超強“磁場”。它與愛情一樣,都是人類永恒的主題。如果說愛情是神秘的,魅力誘人的,那成功就是輝煌壯美的,它是人生的羽翼,左右著生命的沉浮與騰飛……。
按照傳統的理論,成功意味著達成許多美好的事物;意味著事業欣欣向榮;意味著別人的贊美和尊重;成功意味著自由;成功意味著富有;意味著最大限度地發揮出自己的潛能。
溯本求源,我國古代將“功”列為“三不朽”之一。《左傳》說的三不朽是:一、立德不朽。二、立功不朽。三、立言不朽。德,是人的人格價值,社會意義與歷史價值等等綜合的體現。如周公、孔子、耶穌、孟子、釋迦牟尼、墨翟等歷代圣賢,他們可以萬世不朽,受人敬仰。功,便是事業,像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華盛頓締造美國,毛澤東創建中華人民共和國等。言,便是著書立說以傳后世者也。
曹丕曾說:“蓋人身有七尺之形,死為一棺之土,唯立德揚名,可以永垂,其次莫如著篇籍?!逼渲械摹皳P名”,可以理解為“功名”,因古文多是言簡意賅之意也。
1.古今中外話成功
H·G·威爾斯告訴我們,一個人應如何確定自己在生活中是否真的成功。他說:“財富、名譽、地位和權勢不是測量成功的尺子,惟一能夠真正衡量成功的是這兩個事物之間的比率:一面是我們能夠做的和我們能夠成為的。另一方面是我們已經做到的和我們已經成為的?!?
他的這個定義且不說是否完整和科學,僅就衡量標準上,每個人都難準確界定自己是否達到能夠做的和已經做到的,或能夠成為和已經成為之間的距離。如果一個人在選擇上發生“錯位”,可能他一輩子都達不到他想成為的和能夠做到的人和事。另一方面,就是一個人假如目標太高,到死也沒有達到,如政治目標是50歲當上省長或部長,可到了退休才熬了個市長,請問他算不算成功呢?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誰能鑒定他的潛能到底發揮到什么程度,他自己能做到嗎?
威爾斯的判定標準顯然是內在的,自我評價的。倘若評價者本人是貪婪的,即使他選擇無誤,在自己熱愛的崗位工作,可他達到一個高階卻認為自己還應該爬上更高的巔峰,結果他可能會帶著遺憾離開這個世界!
美·N·克萊門特·斯通系美國聯合保險公司董事長,是全美乃至整個美國商業界都享有盛名的大商家。他通過自己的奮斗取得了成功,為社會做出了非凡的貢獻,他對成功的定義是什么呢?
他認為,成功不僅僅是成名與立功,而更是生命的成熟,并為社會做出貢獻。
可見這其中有很重要的兩點:一要發揮個體的主觀能動性;二是要完全自覺地與社會及他人協調的關系,兩者缺一不可,否則就無法成功。
讓我們共同分析一下它的定義,不僅是成名與立功。那么一個普通工人、農民、干部都可以在相應的年齡達到的成熟;他們也都在為社會做著貢獻,(原定義并沒有界定貢獻的大小,且大小亦是相對的。)可他們有幾個人會認為自己是成功的?真正成功的人既然是成熟的,那他就應心智健全,心理健康。可聯合國衛生組織表明:只有9.5%的人心理健康,6%的人患有嚴重的精神疾病,那84.5%的人都是亞健康者。在9.5%中要扣出少年兒童,那比例就更少了。顯然上述定義亦是不完善的。
美·斯賓塞·約翰遜是當之無愧的思想先鋒、演說家、作家,他的《誰動了我的奶酪》一書自出版以來,在全世界銷售量以千萬冊計,其它“一分鐘系列”等書亦很暢銷,他在《快樂人生——成功的資本》里給成功下的定義是:“怎樣才算是成功呢”?恐怕沒有一個人能一下子回答全這一問題。
有些人羨慕他人的成功,因為他們擁有自己的豪宅、汽車和金錢。
這就是“利”上的成功,也是最為一般人所肯定的“成功”,而絕大部分人每天追求的也就是這種“成功”。有了“利”上的成功,在人群中的地位立刻升起來。哪怕你是個不識字、滿口粗話、低級下流的人!
另一種成功是“名”上的成功。像政府官員、著名演員、社團負責人等,這種“名”也是很多人追求的,一旦有了名,“地位”也會隨之高升。哪怕他的名是不擇手段得來的,這也是一種社會現實!我們并不反對追求“利”和“名”上的成功。但一個事實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適合去追名逐利,因為追求“利”的成功必須要有相當不錯的理財能力;追求“名”的成功則必須要有相當的公關能力,并不是想得到就能得到。這么說,缺乏這種能力的人就失敗了?不成功實際上有很多種,關鍵是你如何看待成功。
有一位面包師傅,他手藝很好,每逢去看他,他總是得意地向人介紹他做的面包,好像每個面包都是他成才的小孩,朋友問他為什么不自己開家面包店或者到大飯店去,他說:“這個地方可以讓我們自由發揮,而又聽很多食客稱贊我的面包好吃,我就感覺很爽!”
這位師傅算不算成功?他知足的令人尊敬,但與“名”和“利”的成功離得很遠。在世俗的眼光里,他是個小人物,談不上成功。但在他自己的世界里,他成功了,因為他的自我得到了滿足!
沒錯,人需要的正是這種“自我滿足”,也就是做自己喜歡做的事,過自己喜歡過的生活,并從中獲得滿足,這就是成功!換句話說,在名利場中獲得滿足是“成功”,在平淡生活中獲得滿足是“成功”,服務他人的滿足是“成功”,在專業領域上獲得滿足也是“成功”。這種“成功”是由自己判定,而不是由別人打分數的。
因此,“怎樣才算成功?”這個問題的答案就在個人的心中。
筆者認為,完全拋開社會評價,僅僅靠自我滿足的感覺是一種漏洞百出的定義。當一個嗜賭成癖,吸毒成癮,或者販毒的人,他們也是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并從中得到極大的滿足,他們也認為自己過著自己喜歡過的生活,也包括其它犯罪活動(只要不是被人強迫的),當事人自我感覺良好,或許他們還認為別人活得太窩囊、太累、太傻呢。請問,他們能稱得上成功嗎?這也猶如某些業余歌手,愛好書法、繪畫、樂器等文藝工作者,僅僅憑自己的喜歡,自我感覺良好,就能算成功嗎?充其量那只能稱為一種自我成功的感覺,要注意:成功的感覺并不等于成功。
美國羅普司公司一項民意測驗顯示,有42%的美國人認為,成功就是扮演好對上帝配偶或父母的角色,36%的人認為成功是對自己忠實,32%的人認為成功是對上帝的忠實,21%的人認為成功是尊重朋友,18%的人認為成功是貢獻社會,只有5%的人才認為成功就是成名。
由此可見,即使在世界頭號發達國家中,人們對成功的認識也是非?;祀s、非常單純,甚至是幼稚的。
《心靈秘笈》的作者魏悌香認為:“我們常將世俗的所謂升官、發財、高中、及第、功成名就、榮華富貴……等視為成功,并且量化為成功標準”。其實用心經營一個幸福的家庭,誨人不倦的教育英才,衷心虔誠地跟隨上帝,始終如一地孝順尊長,認真負責地委身工作,這不也是一種成功嗎?而具體實踐小善為大善,升華小愛為大愛時,這便是成功的人生。
魏先生的成功理論顯然是博愛的理論,以付出貢獻,忠誠勤勉為衡量標準,這無疑是高尚的人生境界。但他的盲點在于:有些人完全可以做到以上某一條或者全部,但他自己是否有滿足感?他自己的身心是否健康?如果他們做到了上述的指標,可內心卻十分自卑,認為自己庸庸碌碌,對社會貢獻太小,可在他付出的同時有殫精竭慮不顧自己的承受能力,使自己未老先衰,未老先死的例子亦不少見,這難道算是真正的成功嗎?當白發人送黑發人時,我們只能承認死者有舍己奉獻的高尚,但其結果不能稱為成功。一個極富愛心的人,只能在道德行為方面得到稱贊,但不能僅就一個方面,就將其稱為“成功”。因為成功是全方位的,主客觀方面的綜合平衡。
美·阿爾伯特·哈伯德曾說:“在通常意義上的成功,指一個人憑自己的能力做出了一番成就,并且,這成就獲得了社會的承認?!背晒Φ臉酥?,說穿了,無非是名聲,地位和金錢。
按我的理解:克服困難,戰勝挫折,把自己喜歡的事做好,這才是成功的真諦。
美·馬克斯威爾·馬爾茲在《你的潛能》中說:“我在本書中自始至終常常用到‘成功’、‘成功的’兩個詞,所以我認為有必要一開始就對它們解釋一下”。
我所說的“成功”,與聲望的標志無關,而是指創造性的成就。確切地說,任何人也不該企望“成功”,但他卻可以做一個“成功的”人,試圖獲得聲望或者掛上某種勛章。以為這就是“成功”,其結果必然導致神經過敏,帶來挫折和不快。努力作為“成功的”人,不僅會帶來物質上的成功,而且使人滿足,充實和幸福。
諾亞·韋伯斯特對成功的定義是:“滿意地達到尋求的目標”。
安東尼·羅賓斯說:情緒掌控之道:唯一真正的成功,任何成功若欠缺了情緒方面的成功,那就不算是真正的成功。
社會形態亦是如此。理想的社會經濟結構,顯然是中產階級占主流。像巴西那種1萬個富人的財富等于5千萬窮人財富總和的社會狀態,絕對是種病態,當社會有50%左右的人被邊緣化,且掙扎在饑寒交迫之中時,富人的生活也會充滿威脅和不安全因素。
我國的經濟結構,社會形態怎樣呢?據2001年4月份的資料載:中國社會的精英層(政治精英、經濟精英、知識精英),前兩類精英共有700萬人左右,約占全國就業人口的10%,中間階層分兩個階梯,處于這一階層上部的包括高級知識分子、中小型企業經理、中小型私有企業主、外企的白領、國家壟斷行業的職工,共2930萬人左右,占從業人口的4%左右。處于中間階層底部的是專業技術人員、科研人員、律師、大中學教師、一般文藝工作者、新聞從業人員、一般機關干部、企業中下層管理人員、個體工商業者中的上層,這些人共約有8200萬人,占從業人口的11.8%。而位于下層的工人,城鄉兩棲者,農民共有4.8億人左右,約占從業人口的69%左右,處于社會邊緣的城市下崗,失業人員與農村困難戶有1億左右。也就是說,當時中國有83%的人口處于社會中下層與下層。一個人想要躋身于中層,正經要經過艱苦奮斗,更遑論要擠入“人中龍鳳”的社會上層。
這種社會結構很不理想。據今年報道,我國0.5%的富人,其總財產已占全國總財產的60%,這是一種多么畸形的經濟結構,這種社會形態顯然是不成功的,所以中共中央、國務院才提出建立和諧社會的科學理念。
和諧,就是平衡,平衡的本質就是中庸。儒家提出中庸之道,它也是富國強民,穩定團結的現代化道路。
一個人如果不是平衡地發展,即使他擁有巨額財富和偉大名聲,那他自己也不一定快樂和幸福。如舉世聞名的諾貝爾,30歲時就成為巨富,可財富和名利并沒有給他帶來幸福和快樂,到43歲,他仍是個單身漢,后來與應征秘書柏檀有過一段戀愛,可一周后,這如露的愛情即告結束。
從今以后,諾貝爾黯然神傷,終生沒有結婚。無妻無兒的他常年過著風塵仆仆的流浪漢生活。大部分時間都形單影只地在火車、郵船旅館度過,成為世界上最寂寞的富翁。
彌留之際的諾貝爾躺在床上,四周沒有一個親人。所以說,他只能是一位外在單方面的大成者,而不是真正的全方位的大成者。因為他的自我感覺是不快樂、不幸福的??梢娫俣嗟慕疱X、再大的名聲,對快樂幸福往往也是無能為力。
周國平說:“在通常意義,成功指一個人憑自己的能力做出了一番成就,并且這成功獲得了社會的承認”。成功的標志,說穿了,無非是名聲、地位和金錢。
成功是一個社會的概念,一個直接面對上帝和自己的人是不會太看重它的。
我的意思是說,成功不是衡量人生價值的最高標準。比成功更重要的是:一個人要擁有內在的豐富,有自己的真性情和真興趣,有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只要你有自己真正喜歡的事,你就在任何情況下都會感到充實和踏實。那些僅僅追求外在成功的人,實際上是沒有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他們真正喜歡的只是名利。一旦在名利場上受挫,內在的空虛就會暴露無遺。按我的理解,把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情做好,這才是成功的真諦。如此感到的喜悅,才是不攙雜功利的純粹的成功之喜悅。
吳娟瑜說:“成功的意義是什么?假如賺了很多錢,但身體不好,失去了健康,或者是有很高的社會地位,回到家以后,冷冰冰地沒有人與你打招呼,甚至妻離子散,這樣算成功嗎?”
我一直強調,不管在哪一個年齡階段,要的都是一個平衡式的成功,而且不同年齡平衡有不同的意義,怎樣找到一個平衡點,怎樣在物質財富有個平衡點,相信大家都找得到。
偉大的奧地利精神病學家維托·弗蘭克爾說得好:“成功就像幸福一樣無法尋求,它是一種隨之而來的東西,正如某人對一項事業的貢獻在無意之中產生的效應比這個人本身還要偉大”。
劉燕敏說:“成功并不像你想象那么難,只要你對某一事業感興趣,長久地堅持下去就會成功,因為上帝賦予你的時間和智慧夠你圓滿做完一件事情。”
有人認為,成功并非等同于成名成家(否則就意味著社會上絕大多數人注定是失敗者);更不意味著獲得許多高級標簽的“包裝”,成功的標準應是人生的幸福圓滿。
德國女權主義者耶里伏娃女士曾說:“女人的成功,不在于是否建立了成功的事業,更重要的是在于是否獲得了幸福的人生?!币压首骷覐垚哿嵴f:“女人的成功就是幸福的一生。獲得一生幸福的女人就是成功的女人。”因此,女人的成功多依賴自我對人生的主觀體驗,依賴于自我人生的感受是否幸福。
亞里士多德說:“人生最終目的,是追求幸福,而幸福就是不受阻撓地活動”。
馬克斯威爾·馬爾茲認為:“成功”與聲望無關,而是指創造性的成就。確切地說,任何人也不該企望“成功”,但他可以做一個“成功的”人,試圖獲得聲望或者掛上某種勛章,以為這就是成功。其結果必然導致神經過敏,帶來挫折和不快。努力作為“成功的”人,不僅會帶來物質上的成功,而且使人滿足,充實和幸福。
梁啟超在論《成敗》時說:“凡任天下大事者,不可不先破成敗之見,然破此見,大非易事。必知天下之事。無所謂成,無所謂敗,參透此理而篤信之,則庶幾矣。何言乎無所謂成:天下進化之理,無有窮也,進一級更有一級。透一層更有一層。今日所謂文明者,自他日觀之,或笑為野蠻矣,不值一錢矣。然則所謂成者果何在乎?使吾之業能成一國,而全世界應辦之事復無限,其不成者正多矣。使吾之力能成一時,而將來世界應辦之事復無限,其不可成者正多矣。況即以一時一國論之,欲求其所謂美滿圓好,毫無缺憾者,終不可得;其有缺憾者,即其不成者也。蓋世界之進化無窮,故事業亦因之無窮,而人生之年命境運,聰明才力則有窮。以有窮者入無窮者,而欲云有成,萬無是處”。
若以梁氏之論,足以悟出:“成功”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成功。在安東尼·羅賓斯的大型成功學研討會上,一位手戴勞力士表、身穿世界名牌的人,認為自己很失敗,他認為成功應該一年賺400萬美金,而他只賺了250萬,體重應比當時少2公斤,女兒的成績每科都應是A,應該永遠不會被妻子所罵。但我們卻平均每個月都會吵一架。
而另一位同學穿著極為普通,看似流浪漢,老師問他:“你是否覺得自己成功?”他滿臉笑容回答:“廢話,我當然覺得自己成功”。當老師問他為什么時,他說道:“因為我每天早上起床時,只要發現我還能站起來,而不是躺在地下,我就覺得我成功了”。
每個人的價值觀不同。各位,您的價值觀是什么?哪些項目排在前面?是金錢、權力,還是健康快樂?
尚致勝認為:“我們認為成功有兩種意思,一是社會對一個人的評價;一是成功是一種快樂的過程,達到你這一生想要達到的目標,不管你的目標是什么?”
潛能大師博恩·崔西說:成功等于目標,其他的都是這句話的誤解。
美·迪帕克·喬普拉《成功的七大精神法則》中說:“成功的人生可以被定義為幸福的不斷拓展,以及有價值目標的不斷實現?!?
成功又是一種能力,能幫助你毫不費力地實現愿望……。成功有許多方面,物質財富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成功更多地意味著一段旅程,而不是一個終點。此外,成功還包括健康、生命的活力和熱情、圓滿的人際關系、創造的自由、情感和心理的穩定,富足的感覺以及內心的平和。
2.成功之后的困惑
在我們這個時代,當你全力以赴地為你的目標奮斗的時候,甚至當你已經獲得許多人羨慕的,以外在標志表明自己“成功”的時候,然而你卻深深地陷入疑慮、困惑和不快之中。為什么人有了錢之后反而郁郁不樂?有了錢之后反而更加孤獨寂寞?有了錢反而更加焦慮不安?很多人在積累財富的同時又積累了幾種慢性病,如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高血脂、脂肪肝等。
這些征兆表明,你的靈魂已經向你發出了召喚,呼喚你更多地關注你心靈深處的感覺,并迅速及時地轉變自己的觀念,如果你能做到這一點,智慧之門就會向你敞開,使你馬上得到漸悟、頓悟,直至解脫。
1990年,我國精神疾病在疾病總負擔的排名居首位,已超過心腦血管病、呼吸系統疾病及惡性腫瘤患者。各類心理(精神)問題和自殺的疾病負擔占疾病總負擔的18%。
我國有6500萬人患有精神障礙,其中嚴重精神障礙是抑郁、雙重障礙(即躁狂抑郁)精神分裂癥、妄想強迫、酒精濫用以及癡呆癥。
我國每年自殺的人數約28萬之多,有自殺傾向的人約300萬之多。吸毒人數達300萬之多,自殺已經成為全世界第五位的死亡原因。
欲望與滿足欲望的手段之間不平衡,是人類痛苦的根源。且人的欲望永無止境。他占有的越多,欲求的也越多,所獲得的未能滿足需求反而刺激了新的欲望。只有欲望有界限,人們才能感到滿足和快樂了。
迪爾凱姆認為,無論是經濟危機期,還是經濟繁榮期,自殺事件都有所增加。這就是簫伯納所說的人生有兩大悲劇:一是沒有得到他想得到的東西;二是他已得到了想要的東西。
時代發展到了今天,我們要到孔子那里尋找智慧?這個想法產生在科技發達的西方。文化名人伏爾泰、萊布尼茲、孟德斯鳩、黑格爾等。直到今天,不少諾貝爾獎得主都對孔子學說唱贊歌。
法國著名學者伏爾泰認為:“儒學是理性宗教的楷模,而中國人是在所有人中亦有理性的人”。他的書房里掛著孔子的畫像,并賦詩道:“子所言者惟真理,實乃賢者非先知,天下不惑心則明,國人世人皆篤信。”
1998年,75位諾貝爾獎得主在歐洲聚會上達成向中國孔夫子尋找智慧的共識,更為中國古代文化的價值作了權威性的詮釋。
東方崇尚智慧,西方崇尚力量。然而智慧為上,力量次之,楚漢相爭就是明證。
奧地利學者霍斯勒爾,他認為西方科學思想屬于“計算思維”,而中國古代科學思想屬于“哲理思維”,并認為這兩種思想已到了相互結合的時代,如果把計算思維認為是唯一的思維方式,而忽略哲理思維,后果極其嚴重,甚至比新的一次世界大戰還危險。
計算思維,就是機械實證論思想(是以計算實驗數據為基礎的),哲理思維,是以邏輯哲理為基礎的思考方式。
美國物理學家卡普拉在其《轉折點》一書中指出,當前,各種危機不會導致世界末日,整個西方文化必須來一個根本轉變,這就是擯棄過分強調“陽”及笛卡兒——牛頓機械實證論,而代之以中國“陰陽和諧”的有機自然觀。
可貴的是,孔子的學說就是以討論“人和”為重點的學說,古往今來,為此一家,別無分家。儒學根據社會準則,伸張正義,化矛盾為和諧,以天、地、人“三才”之道作為調控萬物的框架,以“中庸”之道為調控的標準,以“陰陽”作為調節手段,為集中力量發揮地理與巧奪天工,更好地控制天、地、人和系統創造條件。
現代自然界已失去平衡,如全球變暖的“溫室效應”、生態失衡、酸雨、赤潮、臭氧層破壞、淡水、沙塵暴、海嘯等。
人類要文明地生存發展,必須要尋找更好的思維方式,而這種思維方式的特點就是協調與平衡。
規劃與管理就是協調與平衡的重要手段,軟科學就是規劃,決策與管理的科學,也是信息時代的帶頭科學。
協調與平衡,將是21世紀人類的優選思維模式,只有這樣,人類才能進入良性循環的狀態之中。
3.界定“成功”的“五行系統”評價
縱觀古今中外關于“成功”的定義,我們不難發現都是一些見仁見智的各家之言,甚至可以說,都是每個人對成功的一種感悟性的概念。由于每個人的背景不同,時代不同,經歷不同,故而很難統一。然而作為正形成一門學科的《成功學》,又理所當然地應該有個統一標準的,客觀的,科學的定義,否則人們就可能無法界定自己是否成功,甚至明明已經成功了,可自己還生活在焦慮、困惑之中。
快樂,可以是人們的一種自我感覺,它有時并不需要發生什么,偶有所獲,偶有所悟,都可以產生。而成功,絕不可能單憑自我的一種感覺,如果你硬要那么認為,充其量也只能稱為一種“成功的感覺”,但它決不等同于成功。例如,你幫助孩子制作一個玩具,完成之后有一種成功的感覺;你生了一個可愛的寶寶,有一種成功的感覺;你在一個月減去了5公斤體重等等。
就像個戰士,成為功臣時,即要有自己的主動表現,又要通過嚴格的指標評價,分出一二三等功來。
有鑒于此,成功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參照評價才行。
(1)成功是相對的,如小功、大功、奇功、蓋世之功等等。
(2)成功是一種平衡的形態,它應該在身心健康,婚姻家庭,事業成就、自由程度,人際關系等五大方面的一種綜合平衡。
(3)成功必須符合五個方面的評價,即a:外在標志。b:內在滿足。c:社會評價。d:社會貢獻。e:歷史影響等綜合內容。
如有的人前半生功勛卓越,后半生變節。有的人前半生碌碌無為,后半生卓爾不群。還有的人一生卓有建樹,至死英名永垂等。
總之,成功應該是一種和諧,一種平衡,而不是某一方面的畸形狀態。如僅以有錢、有權、有名就認定為一個人是成功的,那是極其偏激和病態的思想。當前的社會之所以大多數人都“急功近利”,這和我們對成功的評價有直接關系。論權利,成克杰、胡長青、田鳳山、袁寶景、南民等都擁有幾億、幾十億、上百億資產,可他們算成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