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之東:別具一格的浙東游記
- 黃炎培
- 1247字
- 2025-05-21 12:13:43
一 開篇
什么叫做“之東”?為什么寫《之東》?讀了《之東》,自會明白。
此時吾所欲說的,是我對于寫文章的態度。
雖說“貪吟自己詩”,到底文字這樣東西,是寫給別人看的。既然寫給別人看,該想一下。那種文章人家好懂?那種不好懂?那種文章懂的人多?那種懂的人少?那種文章愛看的人多?那種愛看的人少?
我是打算過的。如果有人問:為什么你不寫那種文章,而寫這種文章?我愿意很坦白地答復:就為是能讀和愛讀那種文章去干么?答:吾們去“游”,吾們是純潔的真實的“游”。為什么稱“高等”呢?游民本來用不著分階級,就為吾們這次“游”,奉了浙江省建設廳的邀請而去的。事關奉憲,非比尋常,不是吾們擺臭架子,實在對邀請吾們的浙江建設廳,該有相當的尊重呀!所以這“高等游民”四字,老口唱曲子,咬音個個正確。
那么,游過,算了,為什么還要嚕嚕蘇蘇寫這本游記呢?這就為浙江建設廳邀請吾們去游,花一筆錢供給吾們游資,是有條件的。凡是去游的,都須擔任一門工作,能畫的畫,能攝影的攝影,能詩的詩,能文的文,總得把天地自然之美,浙江省山川文物之富麗,與夫當局幾年來辛苦經營的成績,寫些出來。吾呢,雖然一無所能,但哼幾句詩,寫篇把游記,當然算不來好,卻還是家常便飯。那么,你該把游記送浙江建設廳,為什么自己出版呢?這其中有個很大的道理,必得說明一下才好:浙江建設廳方面,已經另外交卷了,但是吾想了又想,浙江建設廳這筆錢,不是廳長腰包里掏出來的,是老百姓血汗的一小部分。吾對浙江建設廳交過卷了,對老百姓怎樣呢?專制朝代公文上說得好:“爾等食毛踐土,具有天良。”吾既踐了浙江的土——這回游過了十個縣城,——,食了老百姓的毛——這個“毛”字,就是那《左傳》上說“澗溪沼沚之毛”的“毛”,我是終年素食的,說吾食毛,是再貼切沒有——,那能不天良發現,寫篇把正正當當的游記,讓憂愁苦悶的老百姓消遣消遣呢?只是吾所哼的幾首詩,雖然寫在一塊兒,卻并不是預備給一般老百姓消遣,是要說明的。
并且還有一層大道理,老杜說得好:“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吾的肉體,可以聽官廳指揮,奉憲而去,奉憲而回。吾的心靈,每每不肯湊趣。很精彩的意思,要他來時,他偏躲在腦海角落里,老不肯出現。不要他來,他偏骨碌骨碌像潮水一般來個不休。大概自古以來文章家都會感覺到這樣神氣。所以,奉詔吟詩,除掉李青蓮《清平調》三絕外,自古迄今,很少可誦的作品。吾的游記,雖然不會好,總想不要拘束它,壓迫它,讓這腦海角落里的東西跑些出來,也許對吾游記的讀者,減少些抱歉的意思。
那么,你的游記,叫做《之東》,是什么意思?是不是跑到東邊去么?不錯。吾這回游的,是寧、紹、溫、臺四屬,都在浙江省的東部。卻還有一層意思:浙江,古來不是稱做“之江”么?現今杭州六和塔下,不還有一個之江大學么?所以稱“之東”,不能算是古典派。而且“浙”字要十筆,“之”字只須四筆,行草書還只兩筆。何等簡單?現在正是提倡新生活的時代。新生活,有一個重要條件,就是簡單,所以吾書不稱“浙東”而稱“之東”,也包含著適應提倡新生活潮流的苦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