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痛苦的根源

·痛苦緣于比較

我們的痛苦緣于比較,來源于向外拼命尋找,來源于一切向“錢”看;向“權”看;向“名”看……,卻從來不向自己的內心看。我們能區別善惡美丑得失榮辱等對立關系,卻從沒審視“需要”和“想要”的辨正關系。換言之,如果一個人能滿足于需要,不執著于想要,人生原本是一件輕松快樂的過程。現在請你馬上拿起紙筆,認真精密地核算一下,一個人一生究竟需要多少物質,再把他分解成一個月,每一天,然后你會驚奇的發現,以自己的聰明才智要賺取生活之需要,真是太容易了,之所以痛苦、焦慮,原來是那些想要的欲望把我們拖向萬劫不復的深淵!

欲望是無法被滿足的。想要的永無止境。它是來源于人的“比較系統”的錯位和迷失。

其實,我們沒有必要和別人比,人生下來就不平等。這就是命運中不可改變的部分。我們的全部努力是改變“運”。我們努力的目標不是趕上別人,或超過別人,而是自我認定,自我潛能的開發,不斷超越自我,完善自我,完成自我的過程。人生的“起點”天壤之別,山下的小草要是同山頂的青松相比,怎么能不自卑自賤,自慚形穢呢?

奧修說:“一個圣人是一個具有了解的人,而一個罪人就是一個沒有了解的人,就這樣而已。”圣人和罪人之間的區別并不在于罪惡和神圣,而在于了解。

了解的運作就好象一個加熱的過程。有一個片刻會來臨,一個正當的片刻會來臨,當那個熱達到了沸點,自我就會突然消失,你無法直接拋棄他,但是你可以準備哪個情況使它發生,要準備那個情況需要花一定時間。

了解自己,了解別人,了解社會,了解真相,了解真理,都需要一個過程。有的人或許一生都沒有達到真正的了解,99℃,還是水,只差1℃,就沒達到量變到質變的結果。

辛德勒博士說:“不快樂是精神疾病的唯一原因,而快樂則是治療這些疾病的唯一藥方。‘疾病’一詞意為著一種不快樂的狀態……”

·痛苦緣于心理赤貧

我們整天想爬的高,升得快,錢財多,房子大,車子好,情人俏,妻子賢,兒女孝,我們想要的實在太多了。當你的主觀愿望和客觀實際產生強大的落差時,你的血壓就會變化了,不是升高了就是下降了,你的血糖也會升高了,你的血脂也會升高了,膽固醇也會升高了,而這些升高必然會導致一系列疾病。換言之,這些都是我們想得到的太多了,也可以稱為意識上的入思維太重了。入思維的過重,使我們不堪重負,就像太陽山上那個貪婪的背金子的人,最后壓死了。世上遍地都是拿得起放不下的人,遍地都是入得多出得少的人,懂得了這個道理,你還用到各個減肥機構去減肥嗎?據載,南方少數民族抓猴子,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他們把一個小口的瓶子放在那里,里面放著誘人的果子,猴子伸進爪子攥住了最大的果子,于是便拔不出來。其實人又何嘗不如此呢?當然此處指的進去,并不是像猴子僅僅為了生理的需要執著于一個果子,而人的欲望要比猴子大千萬倍,如權利欲、名望欲、財富欲、色情欲等等。當被這些欲望的網所困擾、困惑、困住時,到時就想出也出不來了。

事實證明,世俗的人天天被妄想左右著,被胡思亂想困擾著,被想入非非癡迷著,筆者想著想著,突然間寫了一段“想”的斷想,錄之于下與君分享:

心山本不動,“想”云繞西東;一想權傾重,八面逞威風;二想富敵國,四海鴻運升;三想名遐邇,環宇掌聲宏;四想顏如玉,錦園花簇紅;五想子成龍,光宗耀祖名;六想壽過百,享樂如水淙;七想孫儕旺,后繼廣人丁;八想福德遠,家族萬事興;人生不滿百,妄想多萬重;想得華容悴,念多百病生;得隴望蜀心,噩夢魂魄縈;亂想源我執,蝕神無清寧;妄想由氣躁,春來草自清;空想本無根,海市蜃樓濛;癡想未悟空,風月寶鏡中;夢想憑機遇,緣到自然成;正想八正道,無想頓悟空;無想是本性,頓悟真圓融……

親愛的朋友,此時此刻你正在想什么,你的想法有多少能使你快樂,安寧和幸福,你的想法又有多少使你煩躁、抑郁和焦慮。而所有這些想法,都是入思維惹的禍,都是想得到的更多,留住更久,而這些入思維過度時,必然會滋長你的貪婪之心,由心理上的貪婪,又導致生理上的貪婪,當所愿不遂時,會貪婪于吸煙、酗酒、吸毒、嫖娼,不僅僅世俗的凡人如此,就連很多明星、歌星、影星、官員、文化名人,也是如此。所以有人曾提出,這個社會的道德底線問題,是非的評價標準問題,以及人們的心理赤貧問題,精神休克問題。換言之,如果不改變我們的入思維,不僅僅我們的軀體生病,難以治愈,更可怕的是,我們的靈魂難以救贖。

真正明智的人一定會發現要改變入思維,要調整出入的平衡,即如何快些放的下,出得去,跳出來,那一定還要先從意識思維開始,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就是一個最智慧的準繩。即生活在俗世之中,但不能太世俗,既要能進得去,也一定要出得來。時時刻刻內省,內觀,究竟人生需要多少。當一個人真正悟透、參破需要與想要的辯證關系時,他就是一個覺者了。

人類的積習已經太久了,我們從小就被教導已經形成習慣性思維了,這個習慣性思維就是入思維,要想校正它,必須矯枉過正,從現在開始,經常聯系用出思維去想事、想人、想情、想理,我們的生活是需要一定的物質,這是入思維,但我們不要執著于物質,貪婪于物質,那便是出思維,當我們把心靈放在出入之間時,便是恪守“中庸”之道了。

·痛苦緣于“出入”的失衡:

由于意識的失衡,想要得到的太多,且不想付出,或者在意識中恐懼失去,天長日久,這種精神心理必然引起生理和病理的變化,而導致疾病,很多疾病都可以在病人的意識里找到其根源。

問題并不在于你想拿取什么——不論金錢、名譽、知識、才能,如果你不想被已拿到的東西窒息的話,無論如何也要使拿取和給予保持平衡。人所得到的應該等于給出的。一旦停止給出,他就中止了流動,自然就什么也流不進來了……

實踐表明,當人們改變了意識,改變了思維方式,經常以出思維去看淡、看輕、看破時,人的升降功能也必然隨之改變,即血壓降下來了,血糖降下來了,血脂降下來了,呼吸平穩了,哮喘減輕了。換言之,我們的思想清凈了、清白了、清空了,這種“清升”必然導致“濁降”,事實證明,人就像一個梯子,我們的思想升華了,境界就升高了,就可以達到天堂,反之,貪嗔心一起,貪婪心一動,我們的靈魂就墮落了。自我拯救的唯一方法就是常思“升降出入”使其平衡,你的身心就一定健康了,《圣經》是人類文化的寶典,是世界發行量最多的書,是擁有讀者最多的書,是西方倫理思想的根據。下面從《圣經》中摘取幾句,就可以證明它的智慧。

“只要有衣有食,就當知足”。你若滿足這個指標,容易不?這就是“需要”與“想要”的沖突!為什么現代人一切需要的都滿足,而心靈依然空虛呢?想要的太多,這就是“心理赤貧”。事實證明,很多有錢人,甚至億萬富翁還患高血壓、心臟病、焦慮癥、抑郁癥,最后不惜以身試法去獲取更高的非法利潤。究其病根是:“貪財是萬惡之根。誘人貪戀錢財,就被引誘離開了真道,用許多愁苦把自己刺痛了”。

天道的平衡很奇妙,事實上很多有錢人并不快樂,他們常常恐懼、焦慮、擔心,他們連做夢都在妄圖不斷擴大自己的企業規模,在多領域投資獲利,很多人就是在盲目擴張中患上了高血壓、心臟病等疾病,他們的智商很高,但卻忘記一個簡單的哲理,即使一個人賺得了全世界,反過來卻賠上了寶貴的生命,又什么益處呢?

人們之所以經常覺得不滿足,就是因為人的貪欲永無止境,在比較中迷茫、空虛、總覺得別人比自己的錢多、官大、名聲高。于是就產生更大的貪求,從此形成“惡性循環”。如果人能在物質生活上向下比,你就會當下知足,覺得世界上有那么多人還不如自己,這樣就會產生同情心、憐憫心、施與心。

換言之,當你能施予的時候,你是富人意識。你的意識決定你是否健康、快樂、幸福。古人云:“待己有余而助人,終無助人之時”。一個“心理赤貪”意識貧困的人,他有一億、十億、甚至百千億財產時,仍不會覺得富有,正如洛克菲勒在57歲之前,已有幾十億美元的資產,可他一點也不捐獻,也不施舍,直到重病垂危將要死亡時,才覺悟。他曾說,死而富有,是一種罪惡。

由于這種精神的震撼,比爾蓋茨、巴菲特等世界巨富,他們已把自己財產的絕大多數,甚至是幾百億美元都捐獻出來了。

施的時候,你是富有的、快樂的,所以經常樂善好施的人就一定是健康的,長壽的。

·痛苦緣于生命意義的缺失

從終極意義上來論,人生本無意義,但要想使人生活得快樂、幸福、成功,還必須給生命賦予意義。故劉墉說:“生命本無意義,全在自己賦予;”事實證明,那些活得平庸的人,那些活得無聊的人;那些悲觀厭世的人等等,就是失去了生命意義,或者說根本就沒有找到生命意義的人。

沒有生命意義的人,不但無聊、無奈、無趣、無志、而且會經常生病。因為一個人越是空虛、寂寞、閑散時,就越容易憂慮、焦慮、悔恨、嫉妒……

換言之,生命的意義就是人生的一種精神寄托,就是人生的一種目標使命。猶如螺旋漿若不高速旋轉,目標就不會始終如一,甚至還可能離開航線而墜毀!

質言之,當你找到生命意義的時候,你的人生就會充實、快樂、幸福,并能盡快成功。弗南克指出,快樂并不像你可獲得一份工作或一個妻子一樣可以直接得到,反而它是一種副產品,是源自于你對目標(這些目標能賦予你的生命有終極意義、目的,與方向)成功的奮斗而產生的。

創造“意義治療學”的維也納心理學家弗南克,用其經歷或感悟向世人披露并倡導人們對人生生命意義的追尋,他的暢銷書《活出意義來》對世界影響很大,很遠。

弗南克生于一九零五年,受教育于維也納大學,他同時拿到哲學博士及醫學學士的學位,在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他是一位精神治療醫師并執教于維也納大學的醫學院。當希特勒的軍隊入侵奧地利后,弗南克知道自己身為一名猶太人的危險處境,他為自己及新婚不到一年的妻子取得了前往美國的護照,但他卻無法為年老的雙親及弟妹們申請到簽證,為了這個原因他決定讓自己也留在維也納。

不久,他和家人都被關進了集中營,并且家庭的每個成員都不允許呆在同一營中。一直到大戰結束之前,他始終都無法知道父母、妻子及弟妹們的下落生死。待他知道時,他們己經都死了!

弗南克再度回到維也納大學任教后,他開始將“意義治療學”付諸于系統化的程序,雖然這些概念早在大戰前早己在他心頭萌芽,但若非他在集中營那三年九死一生的非人的觀察與體驗,將很難臻于成熟。集中營的生活使他體驗到,一個人若在最艱苦難熬的生活環境中活下來,則他必須懷抱著一份站立不倒的信念——生命始終存有一份意義與一個目的,每個人直到咽下最后一口氣之前都有一份工作(生命的課業)要去從事。

弗南克就是憑著強烈的“生命意義”頑強地活了下來!他要找到生存的理由,為自己的生命尋找到一個“為什么”,一個值得為之生存的理由……

近年來,倡導“生命意義療法”的鄭玉琰先生,一九九四年到日本講學,發現森田醫院對待癌癥病人的特殊療法,給他印象很深。日本這家醫院在注重其它療法的同時,還十分注重將患者錯位的注意力轉移到正常軌道上來。他們讓病人領略美好的音樂,欣賞美妙的自然風光;探索生命的意義;建立人生的寄托……他們從恐懼、憂慮、悲觀、乃至絕望的困境中解脫出來,向你傾訴他們內心的隱秘、家庭、事業等等。醫院的一位負責人帶領他們攀登阿爾比斯山。他們歷經艱辛,終到頂峰,眺望遠山,仰視蒼鷹,都抑制不住激動的淚水。這些人后來都創造了生命的奇跡,一直存活下來。

這種“生命意義療法”,讓病人脫離了病床,遠離了化療、放療等其它藥物療法,卻調動了病人的強烈的生存意識和積極的意義渴求,從而使“腦內嗎啡”增加,提高了機體的免疫力,進而創造了生命的奇跡。

生命意義的探尋,猶如車、船、飛機找到了目標或航線,否則就無法抵達其目的地,或者永遠也無法靠岸,而中途顛覆或墜毀。

當你找到生命的意義時,你就會激起高尚的使命感;你就會負起人生的責任,并矢志不渝地去完成它。戰場上的英雄之所以身受幾處重傷仍能一往無前地沖鋒陷陣,就是他們心中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在激勵他們,使其迸發出生命的無限潛能!

很多黨的好干部如焦裕祿等,為了完成艱巨的任務,身帶幾種重病而繼續堅持工作,大家都會記得敬愛的周總理在文革期間的杰出奉獻精神,他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超負荷地帶著癌痛工作,如果沒有強烈的人生使命和對國家、對黨的赤膽忠心,能夠承受得住嗎?有人計算一下,周總理的一生,雖然僅僅活了76歲,但他卻為人民付出了200年的時間工作量!

由此不難看出,任何頑疾重病,他們都害怕崇高的人格、堅強的意志,以及不屈不撓的人生信仰……

·痛苦緣于信仰洪荒

據載:全世界有宗教信仰的人占人口總數的三分之一以上。他們的生活普遍比較寧靜安祥和快樂。而其他沒有宗教信仰的人,其實也有種種其它信仰。如有些人相信“因果”;有些人相信“命運”;有些人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有些人相信“善惡到頭總有報。”有些人相信“機遇”;有些人相信緣分等。這些都是人生中的普遍信仰。

在對待健康、疾病的問題上有的人相信醫藥,認為有病就沒去醫院看醫生,嚴重的就得手術、住院等;有的人則相信自己,認為平時積極預防,注意節制自己,就可以不生病等。著者在此要特別強調的是,你可以不信宗教,但不能不選擇一種積極的信仰,特別是對待自身健康方面,我竭力推崇的是:“自己才是健康生命的主宰!”“吃藥、打針不是病人的必需,而康復的信念不能沒有!”

從現代心理學的觀點來看,信仰是一種積極“暗示”的力量,它會產生令人吃驚的神效。美國總統艾森小時生病、腿發生大問題、高燒不退,醫生一直主張要把他的腿鋸去,以保全其生命。他的父母為了保持兒子的生命只好被迫同意。可艾森競反對這樣做,他相信他的病能治好。于是他請求他的兄弟把他的門閂上,不讓任何人接觸他的身體,即使高燒再重合并昏迷,也不要手術而失去腿。

他的兄弟信守諾言,堅持完成了使命,不論家人怎樣勸說,他都堅守初衷不改。

后來奇跡終于發生,腿部腫痛漸退,熱度漸退,最后竟然完全康復。

這個后來做到美國總統的孩子,就是他有信仰、有斗志、所以戰勝了病魔的肆虐。

我國著名人口學家馬寅初認為:堅定的信仰,鋼鐵般的意志,大海一樣的胸懷是一個人生命的基因。當他91歲時,被確診為直腸癌,但從文獻上看,凡超過80歲的老人就不宜做手術,可馬寅初堅信手術后能夠康復,于是醫院請示周總理同意后,先后進行了兩次手術,均獲得成功,打破了醫學文獻上的歷史記錄,古今中外罕見。且手術后康復很好,后來活到100歲才逝世。由此可見,他樂觀豪爽不向癌癥屈服,是其健康長壽的精神支柱。

信仰是一個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取向,它直接影響一個人的健康和壽命。據《生命時報》載:91歲高齡的中科院院士張滌生九年前他也曾是一名肺癌患者。當他得知自己患了肺癌則抱著“既來之則安之”的信念,不害怕也不著急。結果手術十分順利恢復情況也很好,他認為老年人最重要的信念是以帶病延年的心態面對生活。他說年紀大了誰都免不了患有一些病痛,我還患有許多慢性病如冠心病、頸椎病、高血壓等等。作為我國整復外科的奠基人之一,如此高齡還會親自為一些疑難病例做手術。他的思想行為和人生信念,難道還不值得我們反省嗎。

·痛苦緣于忘了你使命

你為什么來到這個世上,目的何在?你可以稀里糊涂地過此一生,又可以轟轟烈烈地創造此生,這就看你的志向如何?人生觀是什么?價值觀是什么?有的人可能有一個美滿的家庭,一個比較滿意的工作就滿足了。可有的人卻“胸藏天地之機,氣吞宇宙之象。”你可能會說:無論什么活法,結果都是死。是的,從終極意義說,什么都沒意義,當地球在幾億年之后消失了,什么還有意義?

所以我們的人生,第一要賦予生命以意義,按照意義去做,就構成了我們人生的使命,就像在戰爭中,我們奉命去完成一項偵查任務,去完成一項戰斗任務,于是使命感就形成了。

你的使命是什么?你認真思考過了嗎?要奮斗人生,達成自己沒有達到的目標,并規定時限,沒有時限的工作,就沒有效率,沒有目標,你的巨輪永遠不可能靠岸。別忘了在奮斗人生的過程中學會享受人生,享受是一種觀念,是一種習慣,快樂不需要附加條件。否則你永遠不會快樂。

使命中包涵著責任。工作、創業、賺錢都是手段,不是目的,你時時要保持擁有健康的身心,以其能成為偉大使命的載體。

責任分為三種。首先是對自己負責,一個人若不能對自己真正負責,那就根本不會對家庭,社會負責,這正符合了“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圣人之道。

對自己負責,不是自私,而是一個奠定人生基礎的大課題,對自己負責,就是要把自己當成一個企業,進行全面管理。

現在有很多人時常抱怨感嘆自己的企業效益不好,家庭問題更多,如夫妻關系的問題,子女教育問題,人際關系問題等等。著者以為,以上種種問題都是“流”的問題,而不是“源”的問題,這是一種“逆向思維”的問題。從國家、家庭思考你是“流”,可從扭轉影響的角度,你又變成了“源”。因為假如我們自身沒有出生,或者已經消失,那你和外在的一切關系都不復存在了。所以,要想改變家庭,改變公司,改變人際關系,乃至大到改變我們的國家,都只有一個辦法,即從我做起!

如管理自己的思想,管理自己的情緒,管理自己的時間,管理自己的身體,管理自己的情感,管理自己的婚姻,管理自己的行為等等。

如有的年輕人非常優秀,剛過而立之年就學壇崢嶸,商業稱雄,但是他們在自我管理上都顯得不盡人意,甚至在“健商”、“情商”上極低,如珠浙江大學的36歲的博士生導師何某和溫州37歲的富豪南某,他們在所學領域商業領域無庸置疑的是奇才,可他們不惜生命,透支生命的英年早逝又警喻人們什么?準確地說:他們的人生帷幕才剛剛拉開,第一場雖然輝煌壯觀,可遺憾的是沒有“戲眼”就落幕了!也像一部好的小說,只有扣人心弦的開頭,然而都沒有豐富的跌宕的過程,就嘎然收尾,實在是令讀者扼腕。

更令人抨擊唾棄的是,那些政界,企業界、文化教育界等等的形形色色的貪官污吏,他們巧取豪奪,貪污受賄、權錢交易、權色交易、“包二奶”、“養情人”、“豪吃猛賭”、“賭博吸毒”等等,置自身健康、形象、責任、義務等全不屑一顧,竟走上身敗名裂的不歸之路……。

人是天使與魔鬼的“混合體”,如果你不能嚴格自律,那“魔鬼”的獸性隨時可能發作,這種“原我”的生物本能誰都有,只不過是圣賢之士善于用理性思維控制自己,而庸俗小人則隨意放縱自己。正如老萱在其《瘋話》中說:“好色者,如美人賞花;好性者,如饑驢嗜草;好色者在眼、由外而內;好性者在心,由內向外……”。臺灣商神王永慶說:“世界上漂亮的女人實在太多,我們應該像對待花園的鮮花異草一樣,可以盡情欣賞,但不要隨意攀折。”同一個“情”字,圣人有情而不被情所累。世人常被情所累,凡夫常為情所困,癡人常被情所害,愚人常常被情所殺……。

在某種程度上說:管理自己不比管理一個企業,一個學校,一個軍隊、甚至一個國家更容易,如管理一個企業,你還可以聘總經理,副總經理,以及各個部門的負責人,如果選項明智,策劃得力,員工團結,不斷學習等,你是不會太累的,就可以贏得發展。如果你不疏忽,懈怠,并可有助于他們,還可以補偏救弊,還可以執行企業的方針,政策和方法。可對于你自己,難就難在你即是“編劇”,又是“導演”,同時還是“主演者”。你是一位身兼三職的特技人才,哪一個環節失誤,都會帶來不滿意,甚至可怕的結果。

當你的潛意識里已經輸入了“對自己負責”的指令之后,你就會天天注意自己的選擇和行為了。這樣就會形成一個習慣,每當你的行為發生以后,你有會情不自禁地內心問自己:“我現在的所作所為,是否與我的目標,與我的價值觀相背離?如果你做的是無效勞動,你會馬上警覺,予以糾正。你的思想偏離了,或者滋生了‘邪念’、‘惡念’,你也會覺得羞愧,雖然沒人看見,你也會覺得內疚和汗顏。”

當你經常這樣審視和內省時,你就會進入“正心修身”的君子境界了,你會自覺地遵守時間,更加珍惜每一分鐘,爭取每一分鐘做更有生產力的事情。

當你能經常對自己思想、目標、行為等認真負責時,其實已在間接地為別人為公司為社會負責了。一個簡單的例子如:你和任何人約會總是守時;你參加任何會議都恪守時間等,這無疑是替別人負責,因為其他人也會有自己的時間安排和日程,如果你一延時,別人的計劃就全打亂了,有時還會釀成意外損失……。

倘若你真能對自己負全責,那你就會產生強大的人格魅力,形成超強的凝聚力。煥發出“不言之教”的影響力。這就是“正人先正己”,“己不正,焉能正人”的道理。試想,一個整天酗酒,吸煙,搓麻成癖,在家不孝敬老人的人,一個生活沒有規律,不遵守規章制度的人,一個大腹便便,滿口臟話的人,他怎么能贏得員工的尊重,妻子的關愛和子女的敬愛?你的意見,思想就很難下達,很難執行。你與妻子,子女的溝通也很難奏效,甚至無法溝通!所以有的人雖然憑著一時的政策機遇,一時的經濟熱潮,一地的資訊差異,僥幸賺了些錢,但由于在自我管理上的失誤,或意志力、毅力薄弱,轉眼間又“煙消云散”,有的由千萬富翁又淪為乞丐,有的中彩五百萬后,幾年又一貧如洗,有的富貴則驕,濫情淫佚,造成妻離子散,家敗人亡者難以悉數……。

其次,你人生的第二大責任是,關愛你的家人。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假如你連自己的家人都相處不好,都不能對他們負責,別人又會怎樣看待你呢?又怎能信任你呢?

如果你天生就不想負責任,那最好開始就不要戀愛成家,這樣,最大限度地只能傷害對不起自己的父母,免得貽誤了妻子,兒女等。

有的身為父母者,只顧自己的精神肉體的享受,卻不顧父母、配偶、姊妹的感受,一旦有錢后就恣意揮霍,作踐自己,夜夜笙歌,天天美酒,情人坐懷,欲海浮沉,完全忘記了自己是誰?如何艱難創業,如何遭人白眼,更忘記了自己的種種責任!

對于父母,我們理應盡孝,古人說:“百善孝為先”,孝敬父母,重在“論心不論跡”,當然,你的經濟條件好,心情就當然更好,否則只要你不悖逆父母,不做令他們擔心害怕的事情,少喝酒,少吸煙,最好別吸煙,最好常回家看看,多和父母談談心,聊聊天,陪他們散散步,玩一會,這些都不用花錢,且又是花錢所買不到的!常見有很多人富了之后,忙得花錢雇人去照顧父母,給他們物質上的享受,可就是缺少精神上的關愛。這是一種畸形的愛,這是一種自私的愛。你的事業,企業再大,你的職務再高,你的權力再廣,總還是可以有人可以替代,據載,比爾·蓋茨現在已經退居二線,諾大的經濟帝國已經交給別人管理,自己已專心慈善事業和家人的天倫之樂了。

相信比爾·蓋茨有人可以取代,你的職務一定更可以替代,可你盡人子之孝的責任,時間是不容替代和拖延的。常言說:“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孝而親不在。”這是人生最大的悲哀和憾事之一。你有一千萬還想賺一個億,有一億時還想賺十億,可你的父母隨時都可能乘鶴而歸,那時你即使擁有全世界。相信你也會不開心和后悔的!相信你讀到這里就會馬上做出一個決定,請假一周,陪父母出去旅游一次吧!即使是去一次“鐵嶺”,也比未來想去紐約,巴黎更現實。因為金錢和欲望永無止境,你攫取財富的心態是獲得,你陪父母和家人的心態是“感恩”和給予,只有這兩種心態相對平衡時,你的心靈才能快樂和幸福,著者有一朋友,幾年前就許諾要陪父母去國外旅游,可他總是忙,忙著貨款,忙著賺更多的錢,忙出一身五種病沒時間醫治,直到去年他父親去世,他才痛心疾首,悔不該如此貪婪不止,留下無法挽回的終生遺憾,之后,他陪母親到國外旅游一次,回來后我們相聚時,我問他,“這次旅游公司業績受影響了吧,少賺多少錢?”他說,別說沒少賺,少賺了也值,因為不知道我媽還能活多久?這下可算不能留下遺憾和愧疚了!生命無常,不能拖延和等待呀……。

盡孝,報恩,有許多表達方式,在這點上沒有統一模式,只要你“用心”去做,就一定會找到更適合你具體情況的內容與方式。

對待配偶更要惜緣,因為如果不出意外,配偶要比父母與你相處的時間更長,所以更講究情感經營的藝術了,著者在任兼職律師時,曾代理過數起離婚案件,當事人雙方在戀愛時都是山盟海誓,纏綿悱惻,有的甚至是百轉九折,刻骨銘心的感天動地,可是,僅僅幾年,有很多的婚姻根本沒達到“七年之癢”時就搖搖欲墜,危機四伏了,這里當然有性格、愛好、文化素質等諸多方面的因素,但最常見的還是“婚外戀”的致痛傷較多,而“婚外戀”的產生,準確地說,與雙方都有責任。雖然有過錯的一方責任多一些,但另一方對情感也一定疏于經營,缺少溝通,乃至及時的關愛。有人說:第一個知道妻子秘密的是丈夫,最后一個知道妻子秘密的也是丈夫。如果你經常不關心你的妻子,總有一天她就會被人注意和關心,心是敏感多情易動的靈體,當別人的關心不斷增溫時,50℃、60℃、80℃、99℃,突一日,當升到100℃時,她就會像霧像云又像風,而飄落到別處去了。

所以,請你在捶胸頓足,痛心疾首,呼天怨地之前,最好先檢查反省一下自己,自己對愛情婚姻付出了多少努力,支出了多少時間去經營它了?婚姻的保存期很長,但愛情的“保鮮期”卻很短,這在現代婚姻中可以說普遍存在,因為婚姻可用法律的形式固定,而“愛情”卻難以用法律來約束和限制……。

當你的心“飄”了許久之后,浪漫了許久之后,當你真的累了、悔了、慘了時,你也許會驚詫地發現,那些“一夜情”,那些“情人島”,那些“紫羅裙”,也只不過是“各取所需”的“曇花夢”、“黃梁夢”、“紅樓夢”而已!愛情的故事很多,可真正的愛情卻少之又少!當你富貴榮顯時,可以說“蜂蝶簇集”、“投懷坐抱”,可一旦您遭遇坎坷,風光不再時,馬上都作鳥獸散去!這時你才驀然回首,還是結發夫妻才能共患難,才能在奇風厲雨中與你同舟,希望迄今仍癡于“情”中的男人和女人不要過分犯傻著迷,千萬別為了一時情一夜情一種情,而犧牲了一生一世的親情、友情、愛情和真情。切記,沒得到永遠是曼妙的神秘的夢幻的勾魂的。當你得到時,也正如你沒得到一樣,正應了王羲之在《蘭亭序》所說的“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王先生當時并不是指男女之情,但道理是一樣的,你以后看現在,正如你現在看過去一樣的,俗話說:妻不如妾,妾不如偷,偷不如偷不著,偷不著時是一種痛苦難耐,偷到后又是一種痛苦和無聊,無論男女,都在世代相襲玩著這種“游戲”。這種游戲損失的不僅僅是時間和精力,它往往要你付出婚姻家庭,事業,乃至子女的墮落和叛逆為代價……。

子女,是你愛情的結晶,生命形態的延續,也是國家社會得以延續的淵源,你對他們的責任更具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希望你切莫滑向溺愛或專制的兩個極端,不應把他們當成自己的私有財產,如能參照實踐一定有所裨益的。

第三,在你能盡到對自己,對家庭的責任時,還別忘了一個人,一個杰出的人的社會責任。當然,你在工作的同時,已經在對社會盡了一份責任。本書所指的社會責任是,能否將你對社會的責任盡得更多些,更長更遠,更廣泛些。一個企業家37歲早逝和七十、八十歲逝世,對國家的貢獻怎么能比?一位科學家36歲病逝,與其八十、九十歲逝世,會給國家造成多大損失,“精英癥”,對本人、家庭,國家等都是巨大,他是自身的凄美。家族的凄涼,國家的凄憾啊!

一個沒有使命感的人,他的生命就會沒有明確的目的,更不會制定短期目標和長期目標。他可能像“浮萍”一樣,任其漂流,隨波逐流。美·陶樂絲·卡耐基說:“一個人要是沒有生活目的,那么他就成了偶然機會的奴隸。”如偶然發生的事件,我們接到的電話,偶然的故人相逢,因為我們沒借口判斷是否應該行事的標準,我們就像浮在水面上的瓶塞,依靠外部力量和推動而前進,在生活中,我們接受推力而不是產生推力,我們成了漂流者。

與之相反,有目的的生活就會成為實現我們設定的目標而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那些目標可以是:“學習、持家、謀生、創業、將新產品推向市場,解決科學難題、修建度假村、維持幸福浪漫的關系等。正是這些目標引導我們向前,召喚我們發揮才智,并使我們的生活更有意義。”

同理,假如現在你在某公司,某團體還沒有晉升到高級領導職務,那你是否應當反省提問一下自己,我在公司或團體中負了哪些責任?我是明珠被掩嗎?孔子說:“勿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勿患祿之不伙而患知之不博。”其意是,不要擔心憂慮自己的地位低下,而要擔心自己的德行人格還不夠崇高,不要擔心自己的工資俸祿不多,而要憂慮自己的知識很少不廣博。

艾科卡在36歲時就當上了世界上最大公司最大一個部門的總經理。他雖然欣喜若狂,但卻并沒有有此滿足。他憋足了勁還要沖刺那至高無上的一人之下的總經理寶座,他想承擔那么大的責任,那年薪100萬美金,那萬人覬覦的權力,那頂桂冠終于被他8年的奮斗所爭取。

一個具有超強使命感的人,一定具有特立獨行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行動。他們喜歡獨辟蹊徑,不喜歡步人后塵,拾人牙慧地摹仿,既然上帝造人,每個人的基因、性格、氣質、能力等天賦都不同,你為什么偏要學別人于同一樣的事情或事業呢?活著是容易的,而活出品味,活出尊嚴、活出光彩就不容易了。但僅僅為了活著就行,與世無爭,每個人都是那樣的心態,那社會就不會發展,歷史就不會前進了,吉諾·普洛奇的看法是:一個人活在世界上,若不能興個風作個浪,使別人刮目相看的話,他的日子一定過的沒有意思透了。

總之,你的使命感的內涵決定你事業的格局和成功的速度。你的責任范疇就是你的權力,影響力,沒有人能限制你的想象力,不論人的出身貴賤,貧富,權力高低,人類最平等的只有“想象力”。拿破侖說,想象力主宰著世界,而能夠扼殺想象力的只有“潛意識”,因為潛意識分不出真假,就看你相不相信自己;相不相信事情能夠發生;相不相信你的人生使命一定能夠達到,并且輸入了全力以赴的決心!

主站蜘蛛池模板: 苗栗县| 佛学| 石城县| 涟源市| 肇源县| 云安县| 营口市| 阳朔县| 昂仁县| 武强县| 娄底市| 内江市| 隆化县| 略阳县| 万载县| 南澳县| 桓台县| 武胜县| 娱乐| 屏边| 陈巴尔虎旗| 府谷县| 建始县| 山东| 靖西县| 河池市| 潢川县| 咸丰县| 潜山县| 资溪县| 兴和县| 苗栗市| 仁化县| 绥芬河市| 商都县| 长武县| 九龙县| 黔西县| 武冈市| 印江| 巴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