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和縣烏江鎮卜陳村,有這樣一位令人敬仰的老人,他便是葉連平。年屆九旬的他,宛如一棵飽經滄桑卻依然傲然挺立的蒼松,扎根在這片他深愛的土地,堅守在無比熱愛的教育崗位上,傾盡自己的全部心血,如同一束熠熠生輝的光,照亮鄉村孩子求知路上的每一處角落。他那瘦削卻透著堅韌的身軀,仿若不知疲倦的行者,時常在村里蜿蜒曲折的小道與那略顯簡陋的教室之間穿梭往返。熟悉他的村民們,只要一看到那熟悉的身影,便知曉,葉老師又滿懷熱忱地去給孩子們上課了。
葉連平出生于1931年,彼時的華夏大地正深陷于動蕩不安的泥沼,風雨如晦,雞鳴不已。他的童年,被貧寒的家境緊緊裹挾,上學之路恰似布滿荊棘的坎坷征途。破舊的布鞋難以抵御路途的崎嶇,常常磨破他稚嫩的雙腳;家中微薄的收入,連基本的書本費都難以負擔。可即便如此,他心中對知識的渴望,猶如暗夜里永不熄滅的火種,熊熊燃燒。他在昏黃如豆的燈光下,如饑似渴地閱讀著從各處搜羅來的書籍;在勞作的間隙,口中也念念有詞地背誦著詩詞文章。憑借著超乎常人的頑強毅力和對學習矢志不渝的執著,他艱難地在知識的海洋中汲取養分,逐漸積累起了豐富的學識。
年輕時,葉連平背井離鄉,前往南京闖蕩。在南京的碼頭,他像一頭不知疲倦的老黃牛,扛起沉重的貨物,汗水濕透衣衫,脊背被壓得微微彎曲;在嘈雜的工廠里,他在機器的轟鳴聲中忙碌,零工的日子充滿艱辛,微薄的薪水僅夠維持最基本的生活。但無論生活的荊棘如何刺痛他,無論日子多么黯淡無光,他始終將教育的重要性銘刻于心,猶如在黑暗中堅守著一座燈塔。上世紀70年代末,國家恢復高考,這一消息如同一顆石子投入平靜的湖面,在社會上激起千層浪。葉連平目睹許多年輕人,因知識儲備不足,只能眼睜睜地看著改變命運的機會從指尖溜走,他們眼中的無奈與失落,深深刺痛了葉連平的心。那一刻,他在心底暗暗立下誓言,一定要為家鄉的教育事業傾盡全力,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回到卜陳村后,眼前的景象讓葉連平揪心不已。村里的教育資源極度匱乏,仿若干涸的河床,難以滋養求知的幼苗。孩子們上學,需穿越蜿蜒的小路,跋涉很遠的距離,一路的奔波勞累,消磨著他們對知識的熱情。學校里,師資力量薄弱,教師們分身乏術,教學質量更是難以得到保障。葉連平心急如焚,他仿佛看到那些孩子渴望知識的眼神中,漸漸蒙上了失望的陰霾。1978年,當村里小學傳來缺老師的消息時,葉連平毫不猶豫地挺身而出,如同一位英勇的戰士奔赴戰場,毅然承擔起了教學任務。這一站,便是漫長的四十多個春秋,寒來暑往,從未間斷。
剛開始教學時,條件艱苦得超乎想象。教室里的桌椅破舊不堪,仿若風燭殘年的老人,輕輕一碰便搖晃不止。窗戶沒有玻璃,每逢冬日,凜冽的寒風長驅直入,如鋒利的刀刃,割在孩子們稚嫩的臉上。葉連平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他毫不猶豫地掏出自己微薄的積蓄,買來塑料布,仔細地將窗戶封起來,為孩子們抵御冬日的嚴寒;又四處尋覓木板,憑借著自己并不嫻熟的木工手藝,一點點地把桌椅修理加固。教材短缺,他便親自操刀,在昏暗的燈光下,一筆一劃地刻蠟版,手上磨出了水泡,他也渾然不覺。刻好后,再辛苦地油印資料,分發給學生們。為了讓孩子們能學到更多知識,葉連平每日天未亮便來到學校,在簡陋的辦公室里,全神貫注地備課,認真批改每一份作業。夜晚,萬籟俱寂之時,他才拖著疲憊的身軀,緩緩走在回家的路上,月光將他的身影拉得很長很長。
在教學過程中,葉連平對學生要求極為嚴格,在他心中,學習是一件神圣且不容馬虎的事情。他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便是:“學習來不得半點馬虎,一定要認真對待。”有一次,班上有個學生作業做得極為潦草,字跡猶如一團亂麻,題目也錯漏百出。葉連平將他叫到辦公室,目光中滿是關切與期待,耐心地說道:“孩子,你瞧瞧這作業,字寫得歪歪扭扭,題也做錯了不少。學習,是為了你自己的未來,并非為了他人。你得對自己負責啊。”說著,葉連平輕輕拿起筆,在紙上一筆一劃地為學生示范正確的書寫方法,講解清晰的解題思路,每一個步驟都細致入微,每一個要點都反復強調,直至學生完全理解,眼中露出恍然大悟的神情。在葉連平的嚴格要求與悉心教導下,這個學生后來學習態度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轉變,課堂上認真聽講,課后主動完成作業,成績也如同雨后春筍般節節攀升。
葉連平不僅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更將培養他們的品德和社會責任感視為重中之重。他深知,教育的本質在于塑造靈魂。他常常在課余時間,給學生們講述那些名人的故事,從懸梁刺股的孫敬、蘇秦,到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周恩來,教導他們要做一個正直、善良、有擔當的人。有一次,村里組織義務勞動,清理河道垃圾。葉連平得知后,立即帶著班上的學生一起踴躍參加。他身先士卒,彎下腰,徒手撿起河道邊的垃圾,絲毫不在意臟污沾滿雙手。一邊干活,一邊語重心長地對學生們說:“我們生活在這個村子里,村子就是我們共同的家。我們有責任把它打掃干凈,讓大家生活得更舒適、更美好。”在他的以身作則與帶動下,學生們紛紛積極投入到勞動中,不怕臟、不怕累,小小的身影在河道邊忙碌穿梭。通過這次活動,學生們不僅增強了環保意識,更在心底深深懂得了奉獻的意義,一顆顆溫暖善良的種子在他們心中悄然種下。
隨著時間的悄然流逝,葉連平的名聲如同春日里綻放的花朵,芬芳四溢,周邊村子的孩子聽聞他的事跡后,紛紛慕名趕來向他求學。為了讓更多的孩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2000年,葉連平做出了一個令人欽佩的決定。他毅然拿出自己積攢多年的積蓄,那是他省吃儉用、一分一毫攢下來的心血錢,又向親戚朋友借了一些錢,在自家那略顯狹小的院子里,辦起了“留守兒童之家”。“留守兒童之家”宛如一座溫暖的港灣,不僅為孩子們提供免費的課外輔導,讓他們在知識的海洋中盡情遨游;還為他們搭建了一個學習和交流的溫馨場所。在這里,孩子們可以在課余時間沉浸在書籍的世界里,安靜地做作業;遇到問題時,能隨時向葉連平請教,葉連平總是不厭其煩地為他們答疑解惑,如同春日暖陽,照亮他們求知的每一個角落。
為了讓“留守兒童之家”能夠持續運轉下去,葉連平過上了極度省吃儉用的生活。他的家中,家具皆是幾十年前的老物件,漆面斑駁,歲月的痕跡清晰可見;衣服也是縫縫補補,穿了一年又一年,洗得有些發白。他對自己近乎苛刻,從不舍得為自己多花一分錢,生活簡樸得如同苦行僧。但在給孩子們買書、買學習用品時,他卻慷慨大方,從不吝嗇。有一次,葉連平去縣城給孩子們買書,為了節省那幾塊錢的車費,他毅然選擇背著幾十本書,徒步走了十幾里路回到村里。一路上,沉重的書籍壓得他肩膀生疼,勒出了一道道深深的紅印,汗水濕透了衣衫,他卻未曾有過一絲抱怨。當他回到家,看到孩子們拿到新書時那興奮得兩眼放光、歡呼雀躍的樣子,他的心中滿是欣慰,覺得一切的辛苦與付出都無比值得。
葉連平的學生中有很多留守兒童,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他們如同孤獨的小船,在生活的海洋中漂泊,缺乏關愛和照顧。葉連平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他不僅在學習上對這些孩子關懷備至,在生活上更是給予他們無微不至的照料。有個叫小宇的孩子,父母都在遙遠的外地打工,他只能跟著年邁體弱的爺爺奶奶生活。有一年冬天,寒風凜冽,小宇穿著單薄破舊的衣服來上學,在教室里凍得瑟瑟發抖,小臉被凍得通紅。葉連平看到后,心疼不已,立刻快步回家,翻出自己孫子的棉衣,小心翼翼地給小宇穿上,還輕輕囑咐他要注意保暖,多喝熱水。從那以后,葉連平常常在課余時間去小宇家看望他,給他帶去生活用品,從嶄新的文具到暖和的棉被;還耐心地幫助他輔導功課,從基礎的字詞到復雜的數學難題。在葉連平春風般溫暖的關懷下,小宇原本內向孤僻的性格逐漸變得開朗自信起來,課堂上敢于積極發言,學習成績也有了突飛猛進的提高。
在葉連平的辛勤耕耘與無私奉獻下,一批又一批的學生從他這里走出了鄉村,如同振翅高飛的雄鷹,飛向了更廣闊的天地。有的學生憑借優異的成績考上了理想的大學,在知識的殿堂里繼續深造;有的學生在工作中憑借扎實的專業知識和不懈的努力,取得了優異的成績,成為行業中的佼佼者。但葉連平依然如同一棵堅守崗位的大樹,扎根在鄉村,繼續為鄉村的孩子們奉獻著自己的力量,從未有過一絲動搖。
然而,時光無情,歲月不饒人。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葉連平的身體每況愈下,如同運轉多年的老機器,零件逐漸老化。他患上了嚴重的白內障,眼睛看東西越來越模糊,世界在他眼中仿佛籠罩著一層厚厚的迷霧。但即便如此,他依然憑借著頑強的意志堅持給學生上課。每次上課前,他都要戴著老花鏡,在微弱的燈光下,吃力地備課,一個字一個字地將每一個知識點認真地寫在教案上,字跡雖有些顫抖,卻飽含著對教育的執著。他的聽力也大不如前,學生們回答問題時,他常常要微微前傾身體,湊近了才能勉強聽清。盡管身體的不適如影隨形,給教學帶來了諸多困難,但葉連平從未有過放棄的念頭,他心中對教育的熱愛,如同永不熄滅的火焰,支撐著他在這條道路上繼續前行。
2020年的一天,葉連平明顯感覺自己的身體狀況大不如前,往昔充沛的精力已如流水般漸漸消逝。他心中明白,自己可能無法再像以前那樣長時間地站在講臺上,為孩子們傳授知識了。經過一番深思熟慮,他懷著復雜而又堅定的心情,決定上最后一課。當這個消息在村里傳開后,如同平靜湖面投入巨石,激起層層漣漪。村里的孩子們聽聞后,心中滿是不舍,眼眶中閃爍著淚花。他們早早地來到“留守兒童之家”,靜靜地坐在教室里,如同等待出征將士歸來的小兵,滿心期待又帶著一絲憂傷,等待著葉老師的到來。
那天,葉連平早早地起了床,盡管身體虛弱得有些顫抖,但他依然認真地穿上了自己那件洗得有些發白卻整潔如新的襯衫,對著鏡子,仔細地把頭發梳理得整整齊齊。他努力挺直腰板,試圖展現出往日的精神抖擻,邁著略顯蹣跚卻堅定的步伐走向“留守兒童之家”。一路上,村民們看到他,都紛紛停下手中的活計,向他投去飽含敬意和不舍的目光,有的村民甚至走上前,關切地詢問他的身體狀況,話語中滿是擔憂與祝福。
走進教室,看著孩子們那一張張熟悉而又充滿期待的臉龐,葉連平的眼眶瞬間濕潤了,淚水在眼眶中打轉。他緩緩地走上講臺,雙手微微顫抖,清了清嗓子,聲音略帶沙啞卻充滿力量地說道:“孩子們,今天是老師給你們上的最后一課。老師教了一輩子書,最舍不得的就是你們。你們要記住,知識改變命運,不管遇到什么困難,都不要放棄學習。”說著,葉連平拿起粉筆,由于手抖,粉筆在黑板上劃過,留下的字跡有些歪歪扭扭,但在孩子們眼中,這“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八個大字,卻是世界上最漂亮、最珍貴的字,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他們的心靈。
在這堂課上,葉連平深情地回顧了自己多年的教學經歷,那些與孩子們共度的美好時光,如同電影般在他腦海中一一浮現。他講述了許多學生的故事,從那些曾經調皮搗蛋,在他的教導下逐漸變得懂事的孩子,到那些憑借努力考上大學,改變命運的學生。他告訴孩子們,只要心中有夢想,只要肯努力,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孩子們靜靜地聽著,教室里安靜得連根針掉在地上都能聽見。有的孩子眼中閃爍著淚花,那是被葉老師的話語深深觸動;有的孩子則暗暗握緊拳頭,在心底下定決心,一定要好好學習,不辜負葉老師的期望。
課程結束后,孩子們紛紛圍到葉連平身邊,如同歸巢的小鳥,圍繞在大樹旁。他們滿懷深情地送上自己親手制作的小禮物。有的孩子送了一幅畫,畫上精心描繪著葉老師站在講臺上講課的情景,那專注的神情、飛揚的粉筆灰,都被孩子用稚嫩的筆觸栩栩如生地展現出來;有的孩子送了一張自己寫的賀卡,卡片上的字跡或許并不工整,但每一個字都飽含著對葉老師的祝福和感謝,字里行間流淌著濃濃的師生情誼;還有的孩子送上了自己采摘的野花,花朵雖不嬌艷名貴,但那是孩子們在田野間精心挑選,帶著泥土的芬芳和清晨的露珠,希望葉老師能喜歡這份質樸的禮物。葉連平接過孩子們的禮物,激動得喉嚨哽咽,說不出話來,只是用那滿是歲月痕跡的手,不停地撫摸著孩子們的頭,眼中滿是慈愛與不舍。
從那以后,葉連平雖然不再站在講臺上給孩子們上課,但他對“留守兒童之家”的關心從未減少半分。他常常坐在院子里,靜靜地看著孩子們在教室里學習、玩耍,聽著教室里傳來的朗朗書聲和歡聲笑語,臉上便會露出欣慰的笑容,那笑容仿佛在訴說著他對教育事業無悔的付出和對孩子們深深的愛。他還會時不時地給年輕老師傳授教學經驗,將自己多年積累的寶貴經驗毫無保留地分享給他們,幫助他們更好地教育學生,讓這份教育的火種在鄉村繼續熊熊燃燒。
葉連平,這位九旬“留守教師”,用自己的一生譜寫了一曲對教育事業熱愛和執著的贊歌。他宛如一盞明燈,在鄉村教育的漫漫長夜中,照亮了孩子們前行的道路,為他們指引著未來的方向;他又似一位辛勤的園丁,用自己的汗水和心血,澆灌著祖國的花朵,讓他們在知識的滋養下茁壯成長,綻放出絢麗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