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孫殿英東陵盜寶背后的軍餉困局
- 民國傳奇人物志
- 魏博通
- 4034字
- 2025-05-20 10:47:32
孫殿英,這個在民國時期被釘在恥辱柱上,卻又因一系列荒誕行徑而頗具傳奇色彩的人物,其一生波折起伏,充滿了爭議。他出生于河南永城的一個貧寒之家,父親只是個普普通通的底層百姓。在孫殿英幼年時,父親因一次偶然與旗人發生沖突,被強行下入大獄。在那暗無天日的牢房中,父親孤立無援,最終含冤慘死。這一事件如同一顆仇恨的種子,深深地埋在了年幼的孫殿英心底。從那時起,他對這個不公的世道便充滿了憤懣與反抗之心。
因為家庭變故,孫殿英早早輟學,被迫投身于市井之中。在那魚龍混雜的環境里,他像野草一般頑強生長,卻也沾染了不少不良習性。賭博、偷盜之事,他無一不精。在賭場里,他憑借著過人的膽識和狡猾的頭腦,常常贏個盆滿缽滿,漸漸在當地混混圈子里闖出了一些名堂,身邊也聚集了一群臭味相投的狐朋狗友。這群人整日在街頭巷尾游蕩,干著一些偷雞摸狗、敲詐勒索的勾當,孫殿英也在這樣的生活中變得愈發狠辣與狡黠。
彼時的中國,正深陷于軍閥混戰的泥沼之中,局勢一片混沌。各地軍閥你方唱罷我登場,為了爭奪地盤和資源,大打出手。孫殿英敏銳地察覺到,這亂世之中,或許藏著改變命運的機遇。于是,他帶著身邊那群兄弟,毅然投身綠林,開始了打家劫舍的土匪生涯。他們活動于豫西一帶,所到之處,富戶人家無不膽戰心驚。有時,他們會趁著夜色,突襲那些高墻深院的大戶,搶走金銀財寶;有時,又會與其他土匪團伙為了爭奪地盤而火并。在一次次的爭斗中,孫殿英的勢力逐漸壯大,隊伍也越來越多人。
但孫殿英心里清楚,單純的土匪生活終究難成大器,想要長久立足,必須另尋出路。恰好,當時各路軍閥為了擴充自己的實力,對于一些有一定規模的土匪武裝,常常采取招安的手段。孫殿英的隊伍引起了河南陸軍第一混成團團長丁香玲的注意,在一番權衡之后,丁香玲將孫殿英的隊伍收編。就這樣,孫殿英搖身一變,從一個人人喊打的土匪,成了正規軍的軍官。
進入軍隊體系后,孫殿英充分發揮了自己圓滑世故、善于鉆營的本事。他對上級阿諛奉承,送禮行賄毫不手軟,很快便得到了上司的賞識。在接下來的日子里,他先后投靠了張宗昌、蔣介石等勢力。每一次投靠,他都能巧妙地為自己謀得利益,部隊也在不斷地改換門庭中逐漸擴充。
時間來到1928年,孫殿英已升任國民革命軍第六軍團第十二軍軍長,部隊駐扎在河北遵化一帶。表面上,中國此時已在名義上實現了統一,可實際上內部矛盾錯綜復雜,各路軍閥貌合神離。蔣介石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對非嫡系部隊采取了極為苛刻的手段,克扣軍餉、限制發展是常有的事。孫殿英的第十二軍作為雜牌軍,自然深受其害。軍餉長時間被拖欠,士兵們的生活陷入困境,軍中怨言四起,甚至出現了嘩變的苗頭。孫殿英心急如焚,四處奔走求情,試圖解決軍餉問題。他頻繁出入上級軍官的府邸,送上各種珍貴禮物,言辭懇切地訴說部隊的艱難處境,可每次得到的都是敷衍的答復,軍餉問題始終得不到解決。
就在孫殿英為軍餉愁得焦頭爛額之時,一個消息如同在黑暗中燃起的一絲“希望”,傳進了他的耳中。位于遵化馬蘭峪的清東陵,埋葬著清朝的多位帝王和后妃,其中慈禧太后的定東陵和乾隆皇帝的裕陵陪葬品極其豐厚。這些陪葬品歷經數百年的積累,每一件都價值連城。對于急需軍餉來穩定部隊的孫殿英來說,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誘惑。
清東陵自建成之日起,便設有專門的護陵人員。在清朝統治時期,這些護陵人員待遇優厚,對陵寢的守護也極為用心。然而,進入民國后,局勢動蕩不安,政府財政吃緊,對清東陵的管理逐漸松懈。護陵人員的薪餉常常被拖欠,生活陷入困境。在這樣的情況下,許多護陵人員對本職工作不再上心,有的甚至監守自盜,將陵寢中的一些小件文物偷出去變賣。與此同時,當地的一些土匪和不法之徒,早就對東陵的陪葬品垂涎三尺,他們時常在周邊窺探,尋找機會下手。
孫殿英起初聽到東陵陪葬品豐富的消息時,雖心動不已,但并未立刻下定決心盜寶。他深知此事一旦敗露,必將身敗名裂。于是,他先派了幾個心腹手下,以各種身份為掩護,前往清東陵周邊打聽情況。這些手下喬裝成商販、流民,在陵區附近一住就是好幾個月。他們仔細觀察陵寢的布局,發現清東陵規模宏大,分為多個區域,每個陵寢都有自己獨特的建筑風格,但整體防護設施在歷經歲月和戰亂后,已經破敗不堪。他們還摸清楚了看守人員的配置,發現護陵人員數量稀少,且大多年老體弱,士氣低落。就連周邊的地形,他們也繪制得清清楚楚,包括哪里有隱蔽的小路可以進入陵區,哪里便于隱藏人馬等。
經過長時間的偵察,孫殿英發現清東陵的防護極為薄弱,幾乎到了形同虛設的地步。而此時,他部隊的軍餉問題愈發嚴重,士兵們已經到了忍耐的極限。在利益的誘惑和軍餉困局的雙重逼迫下,孫殿英最終咬咬牙,決定鋌而走險,對清東陵下手。
為了掩人耳目,孫殿英精心策劃了一場“軍事演習”。他對外宣稱,部隊將在清東陵周邊進行大規模軍事演習,要求附近百姓回避,并派兵封鎖了周邊地區的各個出入口。一切準備就緒后,他先是派出一個工兵營,對慈禧太后的定東陵展開挖掘行動。
定東陵的地宮入口隱藏得十分巧妙,工兵們在陵區內四處尋找,花費了好幾天時間,才在一處不起眼的地方發現了一絲線索。他們順著線索,小心翼翼地挖掘,卻遇到了堅固的巖石層。工兵們嘗試了各種方法,用鋤頭挖、用鐵鍬鏟,可進展緩慢。無奈之下,他們只好動用炸藥。隨著幾聲沉悶的爆炸聲,巖石被炸碎,通道逐漸顯現出來。但這僅僅是第一步,通往地宮的石門更是異常堅固。石門由巨大的整塊石材制成,重達數噸,門后還設有復雜的機關。工兵們想盡辦法,先是用粗木杠子試圖撞開石門,可石門紋絲不動。后來,他們又在石門縫隙中塞進炸藥,進行小劑量爆破。經過一番折騰,石門終于被炸開,一股刺鼻的氣味撲面而來,伴隨著陣陣腐臭,讓人作嘔。
當石門緩緩打開,映入眼簾的景象讓在場的所有人都驚呆了。地宮中堆積如山的陪葬品,金銀珠寶、玉器古玩琳瑯滿目。孫殿英的士兵們像是餓狼見到了獵物,頓時紅了眼,紛紛沖進地宮,開始瘋狂地搶奪。他們全然不顧什么秩序,相互推搡、爭搶,有的人為了一件珠寶大打出手。據后來參與盜寶的士兵回憶,慈禧太后的棺槨放置在地宮中央,棺槨由珍貴的金絲楠木制成,上面雕刻著精美的圖案。打開棺槨,只見慈禧太后的尸體上覆蓋著一層金絲織成的錦被,錦被上鑲嵌著無數珍珠寶石,每一顆都圓潤飽滿,散發著迷人的光澤。她的口中含有一顆巨大的夜明珠,這顆夜明珠能分開兩半,合攏時晶瑩剔透,夜間能發出耀眼的光芒,照得整個地宮如同白晝。為了搶奪這顆夜明珠,士兵們不顧忌諱,將慈禧太后的尸體從棺槨中粗暴地拖出,隨意扔在一旁,尸體的手臂和腿部在拉扯中甚至出現了斷裂。
在盜掘定東陵的同時,孫殿英并未忘記乾隆皇帝的裕陵。裕陵的地宮構造比定東陵更為復雜,傳言中其內部機關重重。但此時的孫殿英和他的士兵們,已經被貪婪蒙蔽了雙眼。他們依葫蘆畫瓢,用同樣的方法炸開了裕陵的石門。進入地宮后,他們發現這里的陪葬文物同樣珍貴無比。許多書畫、瓷器、青銅器等被士兵們瘋狂搶奪,一些瓷器在爭搶過程中被摔碎,精美的書畫被肆意踐踏。乾隆皇帝的棺槨被打開,里面的陪葬品被搶奪殆盡,乾隆皇帝的尸骨也被扔出棺槨,散落一地,場面一片狼藉。
孫殿英東陵盜寶的消息如同插上了翅膀,迅速傳遍了全國,舉國上下一片震驚。清朝皇室后裔們得知這一噩耗,悲痛欲絕,紛紛表示強烈抗議。他們聯名上書國民政府,要求嚴懲孫殿英,以告慰祖先在天之靈。末代皇帝溥儀更是在居所內放聲大哭,對孫殿英恨之入骨,發誓一定要讓他付出代價。各界人士也紛紛站出來,對孫殿英的行為予以強烈譴責。學者們痛心疾首,稱他破壞了中國的文化遺產,是民族的罪人;普通民眾也義憤填膺,紛紛走上街頭,舉行抗議活動,要求政府給大家一個交代。
然而,孫殿英此時卻并不慌張。他心里清楚,自己的行為已經觸犯了眾怒,想要逃過一劫,必須得想辦法打點關系。于是,他挑選了一部分盜來的珍貴財寶,開始四處行賄。他先是找到了蔣介石的親信戴笠,送上了大量的金銀珠寶和古玩字畫。戴笠收到賄賂后,對孫殿英的盜寶行為開始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并在蔣介石面前為孫殿英說好話。之后,孫殿英又賄賂了其他一些國民黨高官,這些人在收受賄賂后,也紛紛為孫殿英開脫罪責。在這些高官的庇護下,孫殿英暫時逃過了法律的制裁。
對于孫殿英來說,東陵盜寶雖然解決了他眼前的軍餉問題,部隊暫時穩定了下來,但他也因此成為了眾矢之的。他的名聲徹底臭了,走到哪里都被人唾棄。此后,在軍閥混戰的浪潮中,孫殿英繼續輾轉于各個勢力之間。他每一次投靠新的勢力,都并非出于忠誠,而是為了自身的利益。今天投靠這個軍閥,明天又倒向那個軍閥,反復無常的行為讓許多人對他嗤之以鼻。
在抗日戰爭時期,孫殿英也曾率部與日軍作戰。起初,他為了保存實力,只是象征性地抵抗了一下。隨著戰局逐漸不利,他心中的那點愛國之心被自私和貪婪所吞噬,開始暗中與日軍勾結。他與日軍達成秘密協議,企圖借助日軍的力量,保存自己的部隊,繼續在亂世中稱霸一方。這種叛國投敵的行為,讓他遭到了全國人民的唾棄,成為了人人喊打的賣國賊。
抗戰勝利后,蔣介石為了擴充自己的勢力,對孫殿英的部隊進行了收編。但孫殿英的部隊早已失去了戰斗力,在與解放軍的作戰中屢戰屢敗。1947年,孫殿英在一次戰斗中被解放軍俘虜。被俘虜后,孫殿英身患重病,在俘虜營中,他回想起自己的一生,充滿了悔恨。曾經的風光無限、肆意妄為,如今都化作了泡影。不久后,這個充滿爭議的人物,結束了他罪惡的一生。
孫殿英東陵盜寶這一事件,不僅僅是他個人貪婪和不擇手段的體現,更是當時軍閥混戰、政治腐敗、社會動蕩的一個縮影。在那個軍餉無著、生存艱難的時代背景下,孫殿英為了保住自己的部隊和地位,不惜鋌而走險,做出了這等令人發指的行為。而他最終的結局,也正是他一生作惡的必然結果。清東陵被盜掘,大量珍貴文物遭到破壞和流失,這是中國文化遺產的巨大損失,也成為了民國歷史上一段無法抹去的傷痛記憶。這段歷史時刻警示著后人,在利益面前,要堅守道德和法律的底線,切不可為了一時之利,做出遺臭萬年的行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