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章 一對榛子鉗[1]

一八三五年,邦斯的不獲美人青睞,意外的得到補償,他像俗語所說的有了一根老年的拐杖。這個一生下來就老的入,居然從友誼中獲得人生的依傍,社會既不容許他結婚,他便跟一個男人結合——也是個老頭兒,也是個音樂家。倘使拉·風丹納不曾寫下那篇奇妙的寓言,我這本小傳大可題做兩位朋友[2]。但褻瀆名著的行為,不是一切真正的作家都應當避免的嗎?咱們的寓言家既然把心中的秘密和夢境寫成了一篇杰作,那題目就應該永遠歸他。因為這首詩簡直是一所神圣的產業,一所廟堂,前面像榜額似的標著兩位朋友幾個大字,將來每一代的人,全世界的人,都得恭恭敬敬進去瞻禮一番,只要有印刷術存在。

邦斯的朋友是鋼琴教授。兩人的生活、人品,都非常調和,使邦斯大有相見恨晚之慨,因為他們直到一八三四年,方才在某個私塾的給獎典禮上認識。在違背了上帝的意旨,發源于伊甸園的茫茫人海中,兩顆這樣心心相印的靈魂恐怕是從來未有的。沒有多少時候,兩位音樂家變得你少不了我,我少不了你。彼此的信任,使他們在八天之內就跟親兄弟一般。許模克簡直不相信世界上會有一個邦斯,邦斯也不信世界上會有一個許模克。這幾句已經把兩個好人形容得夠了。可是大眾的頭腦不一定喜歡簡單的綜合手法。為一般不肯輕易相信的人,必須再輕描淡寫的說明一番。

這鋼琴家,像所有的鋼琴家一樣是個德國人,像偉大的李茲、偉大的孟德爾仲般的德國人,像史丹貝脫般的德國人,像莫扎爾德與杜撒克般的德國人,像多爾赫般的德國人,像太爾堡、特萊旭克、希勒、曼爾、克蘭茂、齊茂曼、卡克勃蘭納、埃士、胡茲、卡爾、伏爾夫、比克齊斯、克拉拉·維克般的德國人[3],尤其是像所有的德國人。雖是大作曲家,許模克只能做一個演奏家,因為他天生的缺少膽氣,而天才要在音樂上有所表現,就靠有膽氣。好多德國人的天真并不能維持到老;倘使在相當的年齡上還有天真,那是像我們從河中引水灌田一般,特意從青春的泉源上汲取得來,使他們能夠在科學、藝術或金錢方面有所成就的;因為天真可以祛除人家的疑心。為了這個目的,法國有些刁滑的家伙,用巴黎小商人的鄙俗來代替德國人的天真。可是許模克無意之中把童年的天真全部保存著,正如邦斯保存著帝政時代的遺跡。這高尚而地道的德國人,是演員而兼觀眾;他玩音樂玩給自己聽。他住在巴黎好比一只夜鶯住在森林里,孤獨無偶的唱了二十年,直到遇見邦斯,才有了個跟自己的化身一樣的伴侶。(參看《夏娃的女兒》)[4]

邦斯和許模克兩人的性格與感情,都有德國人那種婆婆媽媽的孩子氣:例如愛花成癖,愛一切天然景致,在園子里砌些玻璃瓶底,把眼前大塊文章的風景,縮成了小規模來欣賞[5];又如探求真理的脾氣,使一個日耳曼學者穿著長統靴,走上幾百里地去尋訪一點事實,而那事實就在院子的素馨花下,蹲在井欄旁邊瞅著他笑;再如他們對微不足道的小事都需要找出一個形而上的意義,從而產生了李赫忒那種不可解的作品,霍夫曼那種荒誕不經的故事,和德國印行的那些救世濟人的巨著,把芝麻綠豆的問題看作幽深玄妙,當做深淵一般的發掘,而掘到末了,一切都是德國人的捕風捉影。

兩人都是舊教徒,他們一同去望彌撒,奉行宗教儀式,可是跟兒童一樣,根本沒有什么可以向懺悔師說的。他們深信音樂是天國的語言,思想與情感還不能代表音樂,正如語言的不能完全表達思想與情感。因此,他們之間拿音樂來代替談話,一問一答,可以無窮無盡的談下去;而所謂談話,無非像情人似的,加強自己胸中的信念。許模克的心不在焉,和邦斯的處處留神,正好是異曲同工。邦斯是收藏家,許模克是幻想家:一個忙著搶救物質的美,一個專心研究精神的美。邦斯瞅著一只小瓷杯想買,許模克卻在一旁擤著鼻子,想著洛西尼、裴里尼、貝多芬、莫扎爾德的某一個主題,推敲這樂句的動機是什么一種情操,或者它的下文又該是什么一種情操。許模克的理財原則是漠不關心,邦斯是為了嗜好而揮霍,結果是殊途同歸:每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兩人的荷包里都一文不剩。

要沒有這番友誼,邦斯也許早已悲傷得支持不住;但一朝有了一顆心可以傾訴自己的心,他日子又過得下去了。他第一次把痛苦倒在許模克心中的時候,淳樸的德國人便勸他,與其受那么大的委屈去吃人家的,不如和他一樣在家里吃點面包跟乳酪。可憐邦斯不敢對許模克說出來;他的胃跟心是死冤家,凡是教心受不了的事,胃都滿不在乎,它不惜任何代價要有一頓好飯嘗嘗,仿佛一個多情男子需要有個情婦給他……調戲調戲。日子一久,許模克終于了解了邦斯,因為他是十足地道的德國人,看事情不像法國人那樣快,可是這樣他倒反更喜愛邦斯了。要交情堅固,最好兩個朋友中有一個自命為比另一個高明。許模克一發覺朋友的口腹之欲那么強,不由得在旁搓搓手,這種表情便是天使也不能加以責備。第二天,好心的德國人親自去買了些精致的飯菜,把他們的中飯點綴一下,并且從那天起,他想法每天給朋友換口味;因為從他們同居之后,午飯總是一同在家里吃的。

巴黎人愛譏諷的脾氣是對什么都不留情的,倘以為這一對朋友能夠幸免,那真是不認識巴黎了。許模克與邦斯,把各人精神的財富與物質的艱苦合在一塊兒之后,想出個經濟辦法,在瑪萊區幽靜的諾曼地街上一幢幽靜的屋子內,合租了一所公寓,雖然房間的分配很不平均,房租是各半負擔的。他們常常一同出去,肩并肩的老走著同樣幾條大街,逛馬路的閑人便替他們起了一個諢名,叫作一對榛子鉗。有了這個綽號,我不必再描寫許模克的面貌了,他之于邦斯,正如梵帝岡的尼沃貝像之于梅迭西斯的維納斯像[6]。

一對榛子鉗家中的雜務,都以看門的西卜太太為中心。在這一幕使兩老的生涯急轉直下的悲劇中,西卜太太擔任極重要的角色,所以她的面貌且待她登場的時候再描寫。

關于兩人的心境,還有一點需要說明。但這正是最不容易教一八四七年上的百分之九十九的讀者了解的,不了解的原因或許在于鐵路的勃興使金融有了空前的發展。路局不是發行股票,借大家的錢嗎?好吧,禮尚往來,讓我們向它借用一個形象來做譬喻。列車在鐵路上駛過的時候,不是有無數絕細的灰土在軌道上飛揚嗎?那些在旅客眼中看不見的沙粒,要是飛進了旅客的腎臟,他們就要有劇烈的痛楚,害那個叫作石淋的可怕的病,而且是致命的。我們的社會正以火車一樣的速度在鋼軌上飛奔,它對于那些看不見的細沙是毫不介意的,可是灰土隨時隨地都在飛進那兩位朋友的身體,使他們仿佛心臟里面生了結石。他們對旁人的痛苦已經非常敏感,往往為了愛莫能助而在暗中難受,對自己身受的刺激當然更敏感到近于病態的地步。盡管到了老年,盡管連續不斷的看到巴黎的悲劇,兩顆年輕、天真、純潔的心,始終沒有變硬。他們倆越活下去,內心的痛苦越尖銳。凡是有操守的人、冷靜的思想家、生活謹嚴的真正的詩人,不幸都是如此。

兩老同居以后,因為職業相仿,起居行動像巴黎出租馬車的牲口一樣,自有一種同甘共苦的友愛的氣息。不分冬夏,兩人都七時起身,吃過早點,分頭到各個私塾去教課,必要時也互相替代。到了中午,逢到排戲的日子,邦斯便上戲院去,所有空閑的時間他都在街上溜達。然后,兩人到晚上又在戲院里見面,那是邦斯把許模克薦進去的。下面我們就得把推薦的經過說一說。

注釋

[1]榛子鉗形容下巴呈往上抄起的樣子。

[2]拉·風丹納《寓言》第八卷第十一篇,描寫兩位生死之交的朋友。

[3]除莫扎爾德、孟德爾仲、李茲為世界知名的大師外,其余都是三四流的音樂家。

[4]《夏娃的女兒》為巴爾扎克另一小說的題目。

[5]玻璃瓶底系做圍砌花壇之用,又因瓶底玻璃的凸出部分能反映風景,故有此說。

[6]因此二像均是古希臘最美的雕刻,故巴爾扎克以為雙璧,引作邦斯與許模克之比喻。

主站蜘蛛池模板: 达日县| 崇信县| 瓦房店市| 微山县| 浦县| 太康县| 安庆市| 甘南县| 台南县| 湖南省| 公主岭市| 青铜峡市| 台中县| 湖北省| 本溪市| 泽普县| 清远市| 凌源市| 界首市| 江安县| 永清县| 延吉市| 咸阳市| 老河口市| 原阳县| 轮台县| 乐平市| 腾冲县| 泾川县| 渝北区| 蒙自县| 佛坪县| 视频| 鞍山市| 建湖县| 永春县| 郓城县| 蕉岭县| 勐海县| 泸定县| 洞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