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南下川蜀
- 不管了,成漢也是漢,興漢!
- 材官校尉
- 2112字
- 2025-07-14 23:56:22
“這下...連隊伍都擰成一股繩了啊!”
劉麟靠坐在藍田關內,環顧著這個呆了許久的營帳。
他就是從這里開始。
自無到有,一點點攢起了如今微薄的家底。
今日,安排完最后一件事后,他就要啟程離開。
只是,他也不知道何時才能再返關中。
“阿麟,真的不要我一起南下嗎?”
杜勛有些擔憂地看著劉麟:“川蜀巴渝之地,可是為李雄所據,如果他...”
“無礙。”
劉麟搖頭:“此去川蜀,雖是虎尾春冰,如臨淵藪。然神州陸沉,唯有川蜀一地,可復我祖昭烈之劍璽。”
“那為何留我于藍田?!”
杜勛有些焦急,李雄此人的名頭他可是聽過的。
雖然不似一眾司馬王那般昏聵,但他可是殺伐起家!
如果讓他發現劉麟身懷異心,怕是會當場暴起殺人。
“子臺可知,高后二年,武都道山崩大震?”
學界有一個爭議多年的話題,那就是兩漢前后,古漢水流域的地理水文變化與川蜀戰略定位的轉變之間的關聯。
或是因為地震溢流侵蝕,抑或是因為河流襲奪,《史記·河渠書》里“褒斜道五百里“的古漢水,在漢末變得不再具有很高的航運價值。
當然,漢水改道是否是因武都大地震而起,到現在都爭議不休難以定論,只是坊間受早期研究的影響比較大,因此大都認為是因地震而起。[注1]
但不管原因如何。
兩漢期間漢水的地理水文變化,使得漢水航道萎縮、通航能力下降,極大程度地削弱了漢中的跳板價值,使得川蜀北伐關中難上加難。
此后,若想以川蜀漢中為基,北伐關中,那便只能走崎嶇的陸路,糧草的損耗比例堪稱天文數字。
同樣的,若想以關中為基,南下漢中川蜀,也要面臨相同的問題。
曹魏連續兩次攻漢中,都是折戟而返,川蜀數次想要打出去,同樣幾無建樹。
可事雖比登天難,但總有人要來擔。
諸葛丞相的計劃,就是西取隴右五郡,然后以此為基,揮師東進,順天而動,拿下關中。
可惜,五次北伐,皆是無功而返,最后積勞成疾,星墜五丈原。
如今,劉麟為大勢所迫,南下川蜀,未來同樣要面臨丞相當年的困局。
雖然屆時據守關中的,不再是郭淮、張郃、曹真、司馬懿那等名將。
可他劉麟,也不是諸葛丞相啊!
若無提前布置,那他北伐關中的路,依舊是難比登天!
“正是因此,子臺兄,我要想取關中,便亟需你在關中為我釘下一顆釘子。”
取出一張手繪的關中地圖,推給杜勛,劉麟指著上面的藍田關道:“而這枚釘子便是藍田關。”
“藍田關?”
杜勛不解:“可藍田關之后,乃是通往中原南陽的武關道,并非去往川蜀漢中啊!”
劉麟一笑,將手指向著西南一劃:“非也,占住藍田關,并非圖謀武關道,而是為了...子午鎮!”
晉末的藍田關,到子午鎮只有五十余里,且有驛道相連,若是傳遞消息,快馬頃刻便至。
若屯兵藍田關,那子午鎮之后的子午道亦可窺之!
而最為重要的一點,藍田關背靠武關道,乃是子午道外,為數不多的有險可守之地!
“劉粲已死,太原將失,劉聰必將怒焰盡泄于關中。”
“子臺兄需要在劉聰取關中之前,或立塢堡,或筑雄關,或控武關道,總之,一定要將藍田握于手中!”
杜勛看著地圖,沉默不言。
這并不是個輕松的任務。
甚至,這是一個以年為單位來進行計數的漫長任務。
應下此事,那他杜勛便要在劉麟等人南下川蜀后,獨自留于藍田,埋首數年,勤勤懇懇兢兢業業,為劉麟布此一局。
“子臺兄,此去川蜀,危機重重,我可能數年內都無法對外傳遞消息。”
劉麟輕嘆一口氣:“若子臺兄不愿為此,可西去涼州,不必在此盤桓..”
“阿麟!”
杜勛斂容肅然:“我曾有言,愿隨公共圖大事,豈有推脫之理!”
劉麟沉默。
魏晉隋唐時期的涼州,真的可以稱一句西北有孤忠。
洛陽被困,唯有涼州張軌派兵勤王。
愍帝登基,也是涼州張寔供使不絕。
長安被破,城內“惟涼州義眾千人,守死不移”。
石勒南下,涼州張駿借道都要東赴國難。
“子臺兄。”
劉麟輕喚:“你我兄弟,我便實話說與你。”
“此去川蜀,我亦無甚把握。”
“若是我不幸身死,子臺兄不必為我傷悲,可西去涼州,尋一小吏,名曰謝艾。”
“此人才華蓋世,有他照應....子臺兄,余生可無憂矣。”
聽著劉麟溫聲的言語,看著他沒有做作的眼光。
恍恍然,杜勛只覺心緒如潮,百感交集。
他不知道,為什么劉麟臨行前的囑托,竟然不是要求自己如何如何完成重任。
而是諄諄細語地告訴自己,當他劉麟身死道消后,自己該如何做,才能為自己謀一個光明前程。
“好了時日不早了,此間最后一事,業已叮囑完畢,我便啟程南下了。”
....
夕照昏黃。
車輪轔轔。
子午鎮中。
一駕馬車搖搖晃晃,在一百精騎和數百仆從的簇擁下,逐漸消失在地平線上。
“走吧老杜,武關道那邊傳來消息,秦王的車駕過了商洛了。”
矗立良久,北宮純默默將視線收回,撥馬回轉。
“老杜....這些事結束后,你還回涼州嗎?”
杜勛沒有立馬回答。
他只是望著遠處逐漸消失的馬車,心中默嘆,不知何時才能再見那馬車從南駛回。
“先不回了吧。”
“嗯...”
“督護,你要和我一起嗎?”
“....”
“我...我...我想再回去看看張公。”
“不急...督護去吧...他還年輕,時間...有的是!”
(第一卷,隴上歌,完。)
【注1】歷史地理學界大都認定,嘉陵江上游原本是古漢水上游,直到秦漢至六朝時期才因地震或河流侵奪導致古漢水上游流入今嘉陵江。但這一觀點,近十幾年來多次被提出異議。如青年研究員楊霄就曾通過考武都道大地震震中位置、漢王山之西的堰塞湖遺跡、陽平關一帶河流地貌、溢流侵蝕理論等多個角度,進行深入探討,認為嘉陵江襲奪漢水上游的觀點難以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