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追鴨記:中華秋沙鴨觀察筆記
- 陳鳳華
- 5字
- 2025-05-19 16:20:48
第一章 春歸
初見如重逢
3月下旬,一場暴雪突如其來,雪后的寒冷是否會影響中華秋沙鴨的歸期,我暗自擔憂起來??墒?,這并沒有阻礙我的行程,我如期抵達二道白河鎮,下榻忍冬路上的一個青年旅舍。
青年旅舍不遠處,便是二道白河鎮標志性建筑物,最有名氣的網紅酒店——長白天地。長白天地像一艘巨輪,停泊在寧靜的二道白河小鎮,與著名的長白山自然博物館珠璧交輝,好像隨時要起錨出海。我入住青年旅舍二樓,拉開窗簾便能看到大船。那一刻,感覺自己像乘坐一艘小船,緊追著大船在前行。
來這個旅舍住宿的大多是年輕人,這里價位百元左右,房間無法與大酒店媲美,被褥還算干凈,床鋪也還舒服。最吸引人之處是這里沒有服務員,買單靠自覺,掃吧臺二維碼即可。從正門進入旅舍,但見狹小的廳堂,擺著三張長方形的木桌,六把長椅,以桌子為中心對稱著。入門的左邊是一個小書架,有雜志,有書籍,瞬間寂寞淡去。右邊墻壁上,貼著各種顏色的便箋,不同人寫著不同的留言,似曾相識,在哪里見過這堵墻呢?卻想不起來了,想必在電視中。
一切的偶然都是必然,一切的必然也會成為偶然。因為我與中華秋沙鴨的緣分、與長白山的緣分,成就此次行程。中華秋沙鴨是追尋的目標,更是心底的念想。目標越明確,期盼就越濃烈。
上次為中華秋沙鴨專程拜訪樸老師時,老人家嚴肅地說:“觀察中華秋沙鴨一定要穿迷彩服或者接近大自然顏色的服裝?!?/p>
回到長春,逛了多家戶外商場,都沒有遇到適合自己的迷彩服裝。無奈只好穿著早些年購置的藕粉色戶外服裝來到二道白河鎮。樸老師見我這身粉衣粉褲后,皺皺眉頭說:“中華秋沙鴨很機警,你衣服的顏色會干擾到中華秋沙鴨?!?/p>
可是,我沒有其他衣服可以替換,只能低頭,算是悔過。
次日,七點準時出發,樸老師駕車,二十分鐘后到達頭道白河大橋中華秋沙鴨保護監測基地,與中華秋沙鴨的約會開始了。
中華秋沙鴨保護監測基地是長白山管委會2018年投資一百萬元建成。其中,在頭道大橋下方建有四座監測小木屋,小木屋靠在山石之上,前面有兩根水泥樁支起,小木屋遮風的墻壁由木板拼接而成,木材的原色,在林中也是點綴。這附近,還有四個人工鴨巢。
春分剛過,中華秋沙鴨已經陸續遷徙歸來,昨天這里已經到達雌雄兩對兒共四只中華秋沙鴨。樸老師說:“中華秋沙鴨機警且防范意識強,對人一直存有戒備。我們最好在中華秋沙鴨還沒醒來之前,進入場地,免得驚擾中華秋沙鴨覓食。”
從頭道大橋到木屋群,山路狹窄崎嶇,需要步行七八分鐘。我們靜靜前行,盡可能慢抬腿,輕落腳。這次觀察的駐點是二號木屋。木屋板墻上留有五處小窗口,小窗口上掛著野戰部隊一樣的迷彩裝備。樸老師小心翼翼架起照相機,萬事俱備,靜候中華秋沙鴨的到來。
昨夜飄雪,岸邊染成白色。透過木屋的小窗口,清晰可見對岸的白樺林。河水既清又靜,白樺樹映襯在水面的倒影,如一條蠟染的絲巾鋪在水面,縷縷波紋隨風蕩漾,酷似一幅惟妙惟肖的水彩畫,樹影隨著河水的流動,似乎穿透時空。中華秋沙鴨還沒有到來,這片靜美的水域也能讓人迷醉。望著河水,心情舒暢,呼吸順暢。
八點一刻,遠處飛來兩只野鴨,緩緩飛入我的視線里,慢慢落在眼前的淺灘之上。
樸老師提醒我:“這就是中華秋沙鴨?!?/p>
這一刻,我心潮澎湃了。與中華秋沙鴨的距離只有百米左右,這是首次觀察活體鴨。兩只鴨一雄一雌,雄性額頭黑色,冠羽也是黑色;雌性額頭鵝黃色,冠羽也是鵝黃色。它倆站立在淺灘上,雌雄背對背,似乎陌路,互不理睬,各自用紅色的喙梳理著羽毛。
其實,大部分鴨子的喙是扁平的,但中華秋沙鴨的喙是尖的,上下喙的兩側,還長有鋒利的齒狀喙緣,如鋸子,魚兒一旦被它咬住,即使是杜父魚、七鰓鰻這些黏滑的魚也很難逃脫。在漫長進化過程中,中華秋沙鴨保留下來的祖先特征,那便是尖嘴與銳利的齒狀喙緣,這也使它們與其他鴨子區別開來。
祖先留下的長喙居然還有“木梳”的功能,長喙左一下,右一下,很認真,很投入,又很陶醉。我屏住呼吸,目不轉睛地在望遠鏡中盯著它們。此時此刻,本想用手機拍攝下來,但手機像素低,拍出的中華秋沙鴨小得可憐,放大又不清晰,翅膀的花紋全是模糊的。所以一切的畫面資料全都通過樸老師的長焦照相機完成。此時的我只能端著望遠鏡,跪在木地板上,只有這個姿勢,眼睛與木屋窗口才能平齊,觀察中華秋沙鴨,這個姿態該是我最好的身體語言。
3月的長白山,雪花還沒有退場,依然隨心所欲地飛舞著。
突然,與我約會的中華秋沙鴨伸長了脖頸,舒展開翅膀,如同觸到電流,“嗖”地飛走了,想必不遠處,在我無法企及處,有人或有小動物出沒。周圍與水面又是一片靜謐,這時,身體和眼睛似乎可以自由了,可以休息了。我直起身來,舒展幾乎僵硬的四肢和腰身。
一邊伸伸腿,一邊用手機搜索中華秋沙鴨名字的來歷。它有很多別名和昵稱:會上樹的鴨子、鳥中大熊貓……但凡昵稱多的動物,都與眾不同。其實,它名字的由來也有典故可查:1864年,英國人古爾德在我國發現了這種頭上長著冠羽,兩脅覆蓋鱗片狀花紋羽毛的野鴨,因為數量稀少,絕大多數人對這種第三紀冰河期孑遺的古老物種甚至一無所知。這種野鴨羽毛華麗,氣質高雅,腦后的那撮冠羽,讓古爾德想到了清朝官員帽子頂上那根代表官階的翎子。于是,給野鴨取名為中華秋沙鴨。
飄飄灑灑的雪越下越大,眼前,雪花織成白色的簾子,雪簾連著天,接著地,猶如一面屏障,擋住我眼中的遠方。沒有中華秋沙鴨嬉戲的水面,只剩下原生態的風景,煙波浩渺一般朦朦朧朧。此情此景于我而言,也并不常見,我便貪婪地將它們收納于眼底。時間隨雪花和流水,伴隨風聲而遠去。
初見中華秋沙鴨,我心動了。它的眼眸、它的雙翅、它的冠羽,有種魔力如鉤,鉤住了我,使我如癡如醉。之后,我的眼底,我的心間,全是它的影子。這一見,如同久別的好友相見,恰似重逢。
我遇見了中華秋沙鴨,就有了我與它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