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諾貝爾獎獲獎者傳記叢書:大江健三郎傳
- 王建湘
- 1610字
- 2025-05-19 16:36:15
序言 森林之子
大江在不少隨筆中都說過,自己從小就是個“愛做夢的少年”,是“書蟲”,是“文學少年”和“文學青年”。顯然,他也寫過詩和散文。然而,這些東西卻像是“虛構”的一樣,至今為止的大江研究中沒有只言片語提到過它們。大江從年輕時就持有這樣的信條:即所謂文學,其到達之處常常會超越其作者(或是詩人或是作家)的意識。他總是在夢想,這個信條能否也在自己身上應驗,如果能夠應驗的話,那就太好了。他說:“除了寫小說之外再無能事的我,就在這個夢境中生活至今?!?/p>
大江經歷過生活于森林小村莊的自然環境、日本遭受原子彈轟炸以及家中殘疾兒的三重生活體驗,大江把這些生活體驗作為文化問題綜括起來思考,這便成為他探討人類追求生存愿望的根源,以及他取之不盡的創作的源泉和永恒的主題。
從試圖逃避苦難到勇于承擔苦難的心理歷程,這歷程像但丁的《神曲》一樣崎嶇而壯麗,他在承擔苦難的過程中發現了苦難的意義,使自己由一般的悲天憫人,升華為一種為人類尋求光明和救贖的宗教情懷。
他在作品中,盡力發揮日本傳統文學的豐富想象力、日本古老神話的象征性和純粹的日本式語言和文體的特色,將戰后日本史轉型期的重大社會和政治問題形象化地表現出來,并積極探索人在今天是如何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間的。大江一直堅持著一個創作態度,它的基礎是這樣一個原理——“只要人是歷史性生物,那么,理所當然,文學的作用就是創造包含著過去與未來的同時代,以及生活在其間的人的典型。”
從森林或山谷村落出發,最終又回到森林或山谷村落里,永遠周而復始地以這些傳統的東西,擴展為文學的空間,從實質上說,拓展為更具文化內涵的社會空間乃至時代空間,并且加入日本神話和東方的神秘哲理:再生拯救,從而使創作既獲得獨自的、更為豐富的想象力,又緊密地貼近本土、時代和社會。
著名作家鐵凝曾這樣評價到:“生于日本四國森林的大江健三郎,通過他的文學生涯和他的鮮明人生,以穿越時空的剛健而又輕靈的筆觸,以徹底的自由檢討的姿態,以對日本、對亞洲、對世界、對人類永不疲倦的嚴厲的審視與希冀,把他人生中明亮的憂傷,蒼涼的善意、克制的溫暖和文學中積極的美德呈現給讀者。”這一評價文采斐然而有精準獨到。
大江非常重視作家的歷史使命和社會責任感,并把它作為作家自我實現的一種方式,他透過自己獨特的文學世界,堅忍地追問日本和日本人存在的意義??梢哉f,大江在想象力的世界里,表述了自己對現實的看法,并實現了他的文學主張。他從大學時代登上文壇之后,一直筆耕不輟,創作出了多部經典之作,他就像一棵燃燒著的文學綠樹,永遠煥發著勃勃生機。那么到底是一種什么力量,支撐著大江先生不懈地創作?我想那就是一個知識分子難以泯滅的良知和他自己所稱的——“我是唯一一個逃出來向你們報信的人”的責任和勇氣。
中國讀者喜愛大江,不僅僅因為他的作品,還由于他的良知和人格魅力。這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2005年在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的紀念日里,在各種場合不斷發出正義的呼喚,反對日本政府修改《憲法》和平條款,“為小泉參拜靖國神社感到恥辱”。他自稱是“戰斗型的人道主義者”。他說:“日本的文學家擅長描寫美,比如川端康成、谷崎潤一郎等,我也能表現美的事物,但我也表現斗爭,這是我的生活方式?!?/p>
本傳記主要講述了大江健三郎的生平經歷,分為十個章節,包括他的童年生活、中學時代、大學生涯、幸福與磨難同在的家庭,在廣島的痛苦思索、“死亡意識”下的呼喚、“再生”的領悟、世紀末諾貝爾獎的光臨、新世紀對孩子們的關注以及他的中國情緣。故事性較強,語言通俗易懂,旨在讓更多人了解與關注這位“呼喚”人類生存的諾貝爾獎得主。
大江是繼川端康成之后的第二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1994)的日本作家,這位來自四國島愛媛縣喜多郡大瀨村的“森林之子”,一生都致力于“呼喚”,呼喚人類的友愛、責任和制止核戰,呼喚人類的和平。作為一個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以自己的方式解讀著人類生存的哲學,尋求著新生的精神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