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緣決定政治,政治又引發了戰爭。
當今天下諸侯割據,戰亂不息。諸侯之間的戰爭形式也因時代、地形有所異同。
北方廣袤平原利于戰車疾馳與步卒列陣,故戰事多以車戰和步兵交鋒為主。而南方廣袤而復雜的水網則催生了新的戰爭形式,舟師與水戰。
長江流域獨特的地理環境,遍布江河、湖泊與沼澤,不僅塑造了吳、越、楚等國的經濟與文化,更從根本上決定了其軍事力量的形態與戰略走向。
在這些“水鄉澤國”,控制水道即意味著掌握了交通、通信與資源的命脈,步卒與戰車的機動性大受限制。因此,水上力量的建設不再是一種選擇,而是立國與爭霸的戰略必需。
與北方諸侯在平原上進行的車戰決勝不同,南方霸權的歸屬往往取決于江河之上的舟師對決。
春秋時晉國為了與楚國爭霸,暗中扶植了吳國。待到吳國強大起來后,楚國為制衡吳國,扶植了與吳國有不解之仇的越國。
如此一來,三國在南方各水域展開了激烈的競爭。隨著交戰的日益頻繁與激烈,造船技術與水戰技術也日臻完善。
這場由地緣沖突所驅動的軍備競賽,最終將吳國推上了霸權的頂峰。吳國憑借其強大的舟師,不僅在與楚、越的長期戰爭中占據優勢,更具備了向北投射力量,挑戰傳統中原霸主晉、齊等國的實力。
吳國的戰略雄心,使其不再滿足于區域性的勝利,而是尋求問鼎中原。
在吳越水軍的戰斗序列中,“大翼”與“小翼”構成了艦隊的核心骨干。伍子胥將它們分別比作陸軍的“重車”與“輕車”,這一類比精準地揭示了它們的戰術定位。
大翼通常分為上下兩層,下層容納多達五十名槳手,為戰船提供強勁動力;上層甲板則搭載二十六名士兵,作為主要的作戰平臺。船上裝備精良,配備有長鉤、長矛、長斧等近戰兵器,以及大量的弩和箭矢,使其既能進行遠程壓制,也能在接舷戰中發揮威力,是名副其實的“重型戰車”。
與“大翼”相比,“小翼”則扮演著“輕型戰車”的角色。它的船體更為狹長,機動性更強,速度更快,主要用于執行偵察、側翼包抄、追擊等任務。
在戰役中,大翼構成的正面戰線負責承受和突破敵軍主力,而小翼則利用其高機動性,在戰場上穿插迂回,為艦隊指揮者提供了豐富的戰術選擇。
如果說“大翼”和“小翼”是艦隊的戰線主力,那么“突冒”和“艨艟”則是執行關鍵突擊任務的矛頭。
“突冒”是純粹為撞擊戰術而生的攻堅利器。其船體結構異常堅固,船首裝有突出且堅硬的“沖角”。伍子胥將其比作陸軍的“動車”,即沖擊車,形象地說明了其核心任務:在戰場上高速沖向敵艦,利用巨大的慣性力和堅固的沖角直接撞毀或撞殘對方船只,為后續部隊打開缺口。
“艨艟”則是一種功能更為復雜的突擊艦。盡管它在漢代及三國時期才聲名大噪,但其源頭可追溯至先秦。
先秦時期的艨艟是一種快速突擊艇,其核心價值在于“捷速,乘人之不備”。它最顯著的特征是船體上部覆蓋有牛皮等防護材料,用以抵御敵方的箭矢和火攻。這種設計使其能夠冒著敵方火力安全地沖向敵艦,為士兵執行接舷登船作戰創造條件。船舷兩側開有槳孔,四面則設有弩窗和矛穴,攻防兼備,是一種高效的近距離突擊平臺。
“樓船”是當時艦隊中的旗艦和指揮中心,堪稱水上移動堡壘,只是這個時期的樓船相對于秦漢時期或許比較簡單。
除了這些主要戰艦,還有特殊艦船比如戈船。這種船的船體,特別是船底和吃水線附近,經過加固并向外安裝了大量的戈、匕首等鋒利兵器。這種設計的目的并非用于船只間的對抗,而是一種特殊的防御措施,專門用以殺傷和阻止敵方從水下派出的“潛水兵”對船體進行破壞??梢姡汕矐鸲窛撍M行水下滲透和破壞,在當時已是一種常見且極具威脅的戰術。
舟師之間的戰斗通常是遠近結合。
遠程進攻的手段有弓弩和火攻?!按笠怼焙汀皹谴钡母叽蟠w為弓弩手提供了絕佳的射擊平臺。在接敵前,從高處發射密集的箭矢,可以有效殺傷敵方甲板上的有生力量,為后續的接舷戰掃清障礙。
近距離戰斗通常分為三步。
首先是沖撞。
其次是鉤拒,這是控制交戰距離和狀態的關鍵技術。它包含兩個方面:一是使用“長鉤”等工具鉤住敵船,將其拉近以便己方士兵登船作戰,或防止其逃脫。二是使用長桿頂住或推開試圖靠近的敵船,以保持安全距離進行弓弩射擊,或防止被敵方登船。
最后是接弦,這是水戰的最終階段,也是最具決定性的部分。當兩船通過沖撞或鉤拒靠在一起后,士兵們會越過船舷,跳上敵船,展開白刃戰。
在北方諸侯之中,齊國有發展水師的臨海優勢;而秦國如果拿下巴蜀之地,掌控了長江上游之后,也有可能發展水師。
魏國先天不足,修建鴻溝及周邊水渠,即便溝通了淮、河,也不具備發展舟師的條件。所以大梁周周邊水系雖然發達,但它的主要用途還是在于運輸兵員、財貨、糧草這些商貿或后勤功能。
尤其是在魏國戰略東移之后,同時面對秦、齊兩大強國,勢必要時常向東西調兵遣將、進行糧草運輸。所以說,水系對于魏國的作用主要是農耕、商貿以及戰時的后勤調配。
其實無論水戰還是戰船,跟魏國關系都不大,這是南北地理差異決定的,魏赫亦無可奈何,唯有望洋興嘆。
但若將目光放遠一些,將來魏軍若要南下,一支強大的舟師也是不可或缺的。秦始皇一統天下之后出動數十萬大軍南征百越,其中就有二十萬樓船之士。集結了楚、吳、越、巴蜀水軍作戰經驗的大秦舟師,在平定嶺南的兩個作戰階段中,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當然現階段對魏國來說,舟師卻不是迫在眉睫的事情,因為它對魏國既無用處,暫時也沒有太大的威脅。
對魏國來說,最要緊的是魏武卒這支強大的作戰力量,不容有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