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立門講法,不單看才
書名: 神話職業:從捕蛇人開始作者名: 不系往來舟本章字數: 3019字更新時間: 2025-06-21 12:00:00
借閱堂不遠,在經閣后的偏廊。
守堂的是位老道童,頭發半白,打著盹,一聽有人來,眼都沒睜就抬手指了指角落的借閱冊和書架方向。
林秋也不言語,只默默翻找。
他挑了幾本經書,皆是外門弟子可取閱的通篇經籍,落下簽條,記了名,便取書而去。
回到自己的屋中,他將書一一放好,坐下后隨手翻了幾頁。
書上所言,多是“天人之理”“形神雙修”“大道無門”等等言辭,細細讀來,字句雖古雅莊嚴,卻大多空泛。
既無觀氣引息之法,也無實修次第,說白了,就是些冠冕堂皇的“道門大話”。
林秋翻著翻著,心中不免想到前世看過的《太上玄經》《抱樸子》一類,神似形也似。
不過這些文字好歹也算是“正統”,對于【書生】職業來說,增長經驗與見識,總比空耗時間要強。
于是他不急著讀完,只將書收妥,轉而閉目凝神,回憶起今日經閣中所寫下的那篇《觀息訣》。
內容仍舊清晰,一句不落地浮現心頭,字字如懸。
林秋默念其中一段,不由得心頭一凜。
這并非尋常文字那么簡單,那股藏在字句之間的節奏、氣機、內觀意象……與他前世所知的“靜坐吐納”完全不同。
隱約間竟像是一門真正的修煉法門,只不過沒有具體的修持方式,僅有“訣”。
若是修行,光靠這些文字恐怕不夠,還需心法、引法、甚至口訣或動作。
思緒轉至此處,他腹中“咕嚕嚕”一聲,空響起來。
這一日波折不少,光是那一場講經就耗了不少精神,此時才覺饑腸轆轆。
他搖頭輕嘆了一聲,起身出門,朝清微觀外門的食堂走去。
辰末時分,正是人多的時候,已有不少弟子落座吃飯,低聲交談,煙火氣中夾著草藥味與汗水味。
林秋尋了個偏僻石桌坐下,怎料才坐下,便覺周遭視線頻頻落在自己身上。
有的偷瞄一眼,便匆匆移開,有的干脆三兩成群地對著他低語幾句,神情復雜。
他低頭吃著飯,耳中卻不由自主捕捉到幾句碎聲。
“……就是他?那誰說的寫了整篇經文?”
“我聽到也不信,沈師姐彈的曲子哪是一般人聽得懂的。”
“這人才入門幾天啊,哪來的本事?”
“你不懂,人家可能本來就跟內門有點關系……”
林秋面不改色,低頭一口口吃著,卻已大致明白了。
原來在典藥局與執役房聽完第一場之后,沈如晦并未停講,按五日課的安排繼續授課,只是對象換成了其他的外門弟子。
方式也未變,仍是琴音傳道,隨后書寫檢閱。
可惜,一場又一場下來,無一人得“感通”之評,沈如晦的語氣也越來越冷,到最后干脆不多話,只冷冷拂袖而去。
如此一來,林秋這第一個交整篇答卷的人,便顯得極為扎眼。
風聲不知從誰傳出,沒用半日,便已在整個外門弟子中傳開。
他心中一凜,未曾想因一次聽課便成了眾矢之的,默默將飯吃完,抹了抹嘴,起身離桌,回屋歇息。
……
……
酉時將近,山中光線已沉,斜陽如水。
林秋從屋中起身,整了整衣襟,徑直朝經閣方向而去。
五日課已過,講堂空空蕩蕩,一路行來,未遇一人,也無人阻攔,倒顯得這一趟路分外清寂。
經閣后的偏院門未掩,他輕步入內,穿過曲折石廊、假山竹影,才行至一處極為幽靜的院落。
院中石地鋪就,幾棵老松虬枝交錯,中間立著一張矮幾,沈如晦就坐在幾案后,一身月白道袍,神色平靜如初。
她身旁幾人靜立,皆目光低垂,不發一語。
林秋目光一掃,便認出了幾張面孔。
其中一人,是前日他與趙彪初抵山下時,攔住他們腳步的那名村中年漢子,正是引他們往石亭方向的那位。
其后,是那名守山弟子,當初他以一箭破考,被其放行登山。
再旁邊,便是那位領他入觀、一路講解山規的年輕弟子,言語頗為客氣,曾與他談起脫籍改戶之事。
他心中微沉,這些人同時現身此處,目的已不言自明,定是為查驗他的來歷與底細。
沈如晦抬眸看了他一眼,語氣淡然:“來得正好,坐。”
林秋行禮應道:“見過沈師姐。”
說罷便于旁邊蒲團落座,神色如常。
沈如晦未再看他,只微一點頭,轉而看向那名村民。
后者神色拘謹,抱拳躬身,說話時帶著一絲畏懼:
“稟仙師,小人姓陳,是山腳村子里的人。前日,確是我攔下他們兩人,說是要入清微觀。我見他們氣息尚穩,模樣周正,便指他們往石亭處走。”
沈如晦“嗯”了一聲,不置可評,轉頭看向那守山弟子。
后者向前一步,拱手道:
“我當日值守山門石亭,確見兩人而來。趙彪中氣足、勁力沉,準予放行。”
“至于他……”他看了林秋一眼,眼神中隱有敬意,“彼時他箭術不俗,準他入山,實無半分作偽。”
沈如晦微點頭,接著目光落在最后那年輕弟子身上。
對方正是領林秋和趙彪上山時的引路之人,年紀不大,說話卻極細致。
他將沿途與林秋的言語復述得一清二楚,尤其提及林秋主動詢問過“戶籍之法”“脫籍之難”“武功”的種種細節。
沈如晦靜靜聽完,未表贊許,亦未顯疑,神色自若如初。
林秋坐在一旁,心念電轉,卻未有絲毫表情外泄,他早猜到,沈如晦不可能因為一篇寫經便輕易信他。
她是清微觀主門下之人,欲薦一人入內,必先探清其身世心性。
好在眼下這些問話,沒有審訊的意味,倒更像是她在做一份細致的“驗人錄”。
沈如抬手做了個輕揮的動作:“你們三人可回了。”
三人如釋重負,齊聲行禮退下,很快便繞過院門,沒入暮色松影之中。
庭院重歸清寂,風吹松葉微響,落日將石磚地面染成一層溫金。
林秋坐在蒲團上,身姿端正,不急不躁,只等對方開口。
沈如晦低頭從袖中取出一張熟悉的紙頁,正是他今晨所寫的那篇《觀息訣》,攤開在矮幾上。
她隨手按住紙角,目光卻落在字跡上,語氣似隨意:“既說你是鄉野小鎮出身,這一筆字倒是不俗。你是從哪兒學的?”
林秋平靜作答:“早些年,家父盼我求個前程,曾尋了鎮上的老先生教我識字。那時只當要讀書科考,沒想過別的,寫字也是那時練下的。”
沈如晦輕輕點頭,未再多問,只把那張紙緩緩收回袖中,接著,她從幾案另一側取過一張新紙,展開后提筆蘸墨,伏身便寫。
紙頁上字勢行穩而骨透,一筆一畫沉凝克制,正是清微觀內部與官府往來所用的正體公文。
林秋微微一瞥,只見抬頭寫著他的姓名、生辰、籍貫、入觀時日等數項,落款處則是清微觀在南郡道所設“道籍司”的印識空位。
一看便知,這是一封用于“脫籍改戶”之用的正式函文。
沈如晦邊寫邊隨口道:“你問過脫籍之事,可見早有打算。”
“你既能寫下整篇《觀息訣》,也得了我門中所認,若我愿出一封文書,再送至山下郡府,由‘道籍司’與屬地戶部聯合勘驗,當日便可更改戶籍,三日內便可通報入冊。”
她說得輕描淡寫,語氣淡然,卻讓林秋心中一震。
這正是他入清微觀以來最盼之事。
沈如晦寫畢,筆鋒一轉,將信紙推至幾案一側,抬眼看他:
“若你愿,就在這落名簽字,按一枚手印。”
“今后你便不再是庶籍草戶,而是清微觀在冊道籍,丁糧、徭役、束身之限,與外人不同。”
這句話落下的同時,沈如晦忽而收回目光,凝視林秋片刻,語氣未變,卻忽地一轉:
“不過——”
她指尖敲了敲那封信,“你來清微觀才幾日,便筆寫全篇,表現不俗,又心有脫籍之志,前后步步分明……雖說世間有奇才,若全巧湊在一人身上,倒也難免叫人多想。”
林秋眼神不變,只靜靜聽著。
沈如晦繼續道:“你言自己出身武陵鎮,家在鎮東,是也不是,我如今沒證據,不能妄斷。”
“只是我觀中立門講法,不單看才,更重其心與根。”
她收筆落蓋,重新將信紙卷起,用素緞系好,放回袖中。
隨即淡聲說道:“我這兩日剛好要下山一趟,便索性帶你走一遭,親自看看你口中的‘舊宅’‘舊人’,也當作替你擔保的責任所在。”
她目光淡淡掃過他:“此事不涉詰難,若你當真無虛,自然可行。”
“你若不愿,我也不會強求,這脫籍之事,便留待日后。”
林秋沉默半息,終是拱手低聲道:“我無妄言之意,沈師姐欲往,弟子愿隨。”
這一句一出,沈如晦點了點頭,語聲如風吹松枝:
“好,明日寅時,于后山馬棚集合。”
“我不喜歡遲到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