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不只是身體的病
- (英)阿拉斯泰爾·桑豪斯
- 3319字
- 2025-05-13 16:43:33
序:我們的人生是值得過的
大多數時候,疲勞、疼痛、眩暈或背痛并不代表任何疾病。
——桑豪斯醫生
拿到這本書,我當晚就迫不及待讀完了。成都一位醫生來訪,拿起書讀了片刻,立即發話:“歡迎這本書到我們醫院來發布!”
作者桑豪斯是一位英國醫生,1989年開始行醫,心之所向——“我一路奔著精神病學而去”。他對精神病學相關的各種問題深入觀察與思考,日復一日解讀人心,漸漸走向了更加智慧、靈活、本質、廣闊的道路。
書中桑豪斯醫生的故事很是有趣。
行醫之初,桑豪斯醫生注意到一個叫瑪格麗特的年輕女人,常年漫游于醫院,似乎是個“專業病人”。她總是在尋找疾病,一個問題剛解決,另一個問題立即冒出來:胸痛、偏頭痛、眩暈、關節痛……桑豪斯醫生反復勸她不要一有風吹草動就去檢查。十年光陰里,瑪格麗特另辟蹊徑——她的工藝手作日益有趣,特大號的黏土蘋果、牛角酒器、搪瓷大象,成了歲末她送給桑豪斯醫生的禮物,同時為她自己打開了一個知、情、意的新天地,焦慮的巨大能量終于有了出口,算是將焦慮修成了正果。
還有一個年輕人,因為眩暈發作看了六個科:心臟、風濕、神經、植物神經、消化和耳鼻喉科。最后桑豪斯醫生終于發現了真正的病因:極端焦慮引起的過度換氣導致了眩暈。于是用了八周時間進行抗焦慮治療,徹底解決了眩暈問題。治療效果與病人的信任程度、醫生的治療信心成正相關。
在精神病這個難以名狀的百草園里,奇花異草比比皆是。2004年我在東歐見到一位病人,也是喜歡手術,反復要求“剖腹探查”,外科醫生被弄得無可奈何,只好黑色幽默了一把:“要不,這次我們干脆在肚皮上安個拉鏈?”最后,病人支支吾吾說出真相:“平時家人都不理我……只有在我術前術后,他們才提些東西來,跟我說幾句話。”聞之讓人心寒。
許多人好像需要制造某些身體的痛苦來暫時覆蓋另一些精神上的痛苦,足見人們痛苦到了何等地步。這令我想到瑞士心理學家榮格所言:“是人類的痛苦的千山萬壑,讓我選擇了精神病學這樣一個職業。”
醫道維艱,桑豪斯醫生行醫的最初感受是“墜入深淵”。在急診室值班,是一種排山倒海的疲勞體驗:“開始當醫生的頭幾年,我的慈悲和好奇慢慢消散,脾氣變得越來越壞,我開始討厭病人:我聽說病人死在救護車上,不來急診室了……我喜滋滋地關了燈,躺回醫院配發的松垮床墊上。”
好誠實的自我懺悔!念及醫道之艱辛,不知有幾多人真能普渡眾生,功德圓滿?《清代醫家張培峰論醫德》就提醒過大家:“德不近佛者不得為醫,才不近仙者不得為醫。”
我自己1983年開始做精神科醫生,到了1992年,日益精疲力竭,自感支撐不起那些絕望、悲傷、苦難、虛無,終于落荒而逃。似乎唯有如此,才能擺脫精神崩潰的命運。后來,我步入全科醫學領域,對于醫學的思考,日復一日朝向更廣闊、更本質的思路。正因感同身受,我對桑豪斯醫生的堅韌和彈性實在佩服得緊。
像許多清醒而智慧的醫生們一樣,桑豪斯醫生早早就意識到了醫源性疾病、藥源性疾病和過度醫療的問題。他在本書中明確指出:當今的“醫療文化”把正常人變成了病人,讓這些人的人生“開始萎縮,停止鍛煉,陷入久坐不動的生活”。他認為這正是一種“醫源性傷害”。
他反復警告大家:過度的診斷和治療會引發很多問題。“人格和心理狀態會左右人們對健康的體驗。癥狀是生命的一部分。大多數時候,疲勞、疼痛、眩暈或背痛并不代表任何疾病。”
洞察這些問題需要跨時空、跨學科的思路,好在近年來人們漸漸注意到了診斷的灰色地帶:很多醫學無法解釋的疾病(medically unexplained disease, MUD),被稱之為“未分化疾病”。據浙江大學醫學院報告,諸如此類的問題在全科門診大約占20%,其中有些是過度醫療造成的。似乎檢查越多、疾病越多;診斷越多、疾病越多;治療越多;疾病越多。
在本書中,桑豪斯醫生很具體地指明了這種趨勢。以精神病診斷標準為例:美國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DSM)在20世紀50年代推出了第一版,共132頁,共有精神疾病128種。而到了2013年的第五版修訂本就變成了巨大部頭,共947頁,列出了精神疾病541種。看上去在六十年間,精神疾病增多了413種。桑豪斯醫生很是詫異:“用常識想一想,就知道這有多么離譜。”
桑豪斯醫生慧眼識得真相。比如,今天自閉癥譜系障礙就是如此:越來越多的兒童甚至成人都能滿足該診斷標準,于是被貼上了疾病的標簽,從此以病人身份生活,這真是一種巨大的誤會和不幸。
桑豪斯醫生甚至能像古老中國的哲人們一樣智慧——他推崇“無為而治”。本書中他很巧妙地引用了18世紀科學家本杰明·富蘭克林的高論:“對健康最致命的莫過于過度呵護它。”
就像那些最好的醫生們一樣,桑豪斯醫生閱過千人萬人,因而對事實明察秋毫:“那些在手臂上用特大號字體文身,文著‘保持強大’的人,其實是因為脆弱。”“對于智力上乘者來說,他們的能言善道在別人聽來可能咄咄逼人,他們的羞澀寡言可能被視為唐突無禮”。
無論中外,精神疾病排在前幾位的都是焦慮、抑郁、強迫。
本書中有40次提到“焦慮”,提醒我們焦慮會侵蝕身體,會引發高血壓、冠心病、甲亢、胃潰瘍、糖尿病、失眠、便秘等問題,對此,榮格在一百年前就提醒我們:90%的生理疾病與焦慮有關。
然而不焦慮又如何可能?西方哲學認為焦慮是一種本體性的危機感,與生俱來、在本源上是一種人類永恒的存在方式。即所有的人都時時刻刻焦慮著,只要活著,必然焦慮,概莫能外。
然而,焦慮的能量其實是很珍貴的,它是生命力之所寄,是注意力與記憶力的資源,是智慧與創造力的源頭,是情感的反應堆,它決定了人們的動作強度和行為效率。今天的問題是,這些珍貴的能量是否能派上現實的用場,指向一種建設性、創造性的方向。
書中還57次提到了“恐懼”。恐懼當然是一切心理疾病的成因。恐懼把世界蒙上了一層灰黑色,讓人戰栗、失眠、杯弓蛇影、戰戰兢兢。照海德格爾的話來說:恐懼是一種崩潰的、支離破碎的、在世(being-in-the-world)被毀壞的體驗;這足以讓個體消耗、窒息、喪失了棲居(dwell)于此世間的力量。在具體生活中,我們可以看到好些個體因恐懼,最終走向淡漠、癱瘓、虛無、走向自我放逐。
也就是說:一個真實而敏感的人,必有痛苦,必有恐懼。
精神病是焦慮的極端狀態,人們常常處于精神上的兩難處境,如果長久的沖突無從表達,最終會導致精神能量蓄積,失去控制,火山爆發,各種心理原型即以五光十色的形式展現出來,由此進入意識與無意識的分裂及精神崩潰狀態,就像打開了潘多拉的魔盒。
然而對有幸表達者而言,這種極端敏感、警覺和激越的狀態,正是藝術創作的原動力。比如榮格就借曼陀羅、夢境、象征、靈魂、陰影、面具、煉金術等得以逃脫精神病的厄運。西班牙畫家達利借他天才的畫筆出色地表達了錯覺、幻覺、危機、妄想、瘋狂、死亡,而在現實世界取得了巨大成功。
一般來講,焦慮最好的出口是指向建設性的每日勞作和創造:創造文明、文學、藝術、科學和意義。
每一個時代的人們都有新的焦慮和沖突,意義心理學也認為:當我們有了更高的人生的目標和意義,我們就能在焦慮、沖突中前行。如果我們缺乏人生目標,我們的當下痛苦就變得毫無意義,無法忍受。
年復一年,行走在人性悲劇的千山萬壑,桑豪斯醫生也意識到:人們會患上心理疾病,是由于生活缺乏意義,而不是腦中缺乏血清素。他還以樂觀主義者的態勢宣布:“如果意識到這一點,世界會變得大不相同。”
生老病死的苦難永無止境,焦慮和恐懼永無止境。“在路上”的我們如果能習得“向死而生”的寬闊與堅忍,是最為理想的。而桑豪斯醫生面對著無數千瘡百孔的生命,鞠躬盡瘁,逐漸獲得了這種理想的人生態度。
由此想來,精神科醫生是一個很好的職業:了解生活,洞察人性,積極入世,向死而生。
“吾心即汝心,吾思即汝思。”
讓我們記住桑豪斯醫生的殷切希望:“停止內心的自我批判,相信自己是足夠好的,知道我們的人生是值得過的。”
對此偉大善意,不得不感謝。
文筆幽默,故事有趣;千山萬水,來之不易。希望有緣讀者能讀到此書。
胡冰霜
2024初秋于成都江安河上
胡冰霜
華西醫科大學醫學博士,復旦大學預防醫學博士后,四川大學心理學教授、碩士生導師。曾任華西醫院精神科醫生,先后至摩洛哥、摩爾多瓦、美國、保加利亞、蒙古等國從事全科醫學的學習與實踐,并擔任“中英性病艾滋病防治合作項目”專家。著有《與病對話:全科醫生手記》《變態心理學》《詩意書畫》等,譯有《現象學和拉康論精神分裂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