蟬鳴聒噪的盛夏午后,馬山鎮衛生院被熱浪裹得嚴嚴實實。王硯正在藥房整理新到的地黃,竹簾突然被掀開,帶進一陣渾濁的熱風。拄著棗木拐杖的吳老漢弓著背挪進來,布滿老年斑的手死死捂住右耳,渾濁的眼睛里泛著血絲。
“王大夫,救救我的耳朵......“老人的聲音像是從很遠的地方飄來,“三年了,每天夜里耳朵里都像有千萬只知了在叫,整宿整宿睡不著覺。“他緩緩放下手,右耳已經被抓得通紅,“去縣醫院做了檢查,說是什么神經性耳鳴,吃了好多藥都沒用......“
王硯翻開病歷本,吳老漢的脈細數無力,舌質紅絳少苔。“平時是不是總覺得口干舌燥?腰膝酸軟?“得到肯定答復后,他的目光落在墻角晾曬的熟地黃上。正要開口,張院長搖著蒲扇走進來,扇面上“妙手回春“四個字被磨得有些模糊。
“腎開竅于耳。“老人用扇子點了點吳老漢的太陽穴,“這是腎陰虛,虛火上擾清竅。“他轉身從書架上取下布滿批注的《小兒藥證直訣》,泛黃的書頁在穿堂風里翻動:“六味地黃丸,滋補腎陰的經典方。“
王硯提筆寫下藥方:熟地黃24g、山萸肉12g、山藥12g、澤瀉9g、牡丹皮9g、茯苓9g。“這藥得慢慢調。“他特意叮囑,“忌辛辣,少熬夜。“吳老漢接過藥方時,干枯的手指微微顫抖:“王大夫,真能治好嗎?我都快被這耳鳴逼瘋了......“
半個月后,吳老漢再次來到衛生院時,精神明顯好了許多。“夜里能睡三四個小時了!“他的聲音里帶著欣喜,“耳朵里的知了聲小了不少。“王硯仔細診脈,脈象依然細數,但已經平穩許多。在原方基礎上,他加了磁石、石菖蒲以重鎮安神、通竅聰耳。
又過了一個月,吳老漢提著一籃自家種的葡萄來復診。他的臉上洋溢著久違的笑容:“王大夫,耳鳴基本消失了!“老人從口袋里掏出個布包,里面是皺巴巴的感謝信,“我照著藥方,讓城里的孫子也抓了幾副藥,他總熬夜打游戲,說吃完后腰不酸了......“
深夜,王硯在值班室整理醫案。窗外,蟬鳴依舊,但不再令人煩躁。他翻開《醫宗金鑒》,父親用紅筆圈出的批注映入眼簾:“治病如治水,堵不如疏;補腎如筑堤,虛則補之。“手機震動,是吳老漢發來的消息,還附了張照片:月光下的庭院里,老人正悠閑地聽著收音機,嘴角掛著滿足的微笑。
王硯望著窗外的星空,想起白天吳老漢講述的故事:年輕時為了供孩子讀書,在礦洞里沒日沒夜地干活,落下了病根。這六味地黃丸,補的不僅是虧虛的腎陰,更是一位老人對平靜生活的渴望。他拿起鋼筆,在新的病歷本上寫道:“耳鳴的回響里,藏著歲月的滄桑。而醫者手中的方藥,正是解開這歲月枷鎖的鑰匙。“
遠處傳來更夫的梆子聲,一聲,又一聲,驚起了屋檐下的夜梟。而在衛生院的藥圃里,新栽的地黃苗在月光下輕輕搖曳,等待著來年的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