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青云之志
- 外婆的圍裙
- 吃烙鍋
- 2080字
- 2025-06-18 09:36:59
外婆生活的小村莊安靜祥和,早晨,山霧剛剛飄起,整個竹林仿佛仙境一般,外婆給虎娃收拾好久老到小院,把墊背放在地上,一屁股坐上,蹲在院角破竹篾。鋒利的篾刀貼著青竹游走,薄如蟬翼的篾片簌簌落在腳邊,在潮濕的泥地上鋪成翠綠的毯子。手機支架立在石臼旁,鏡頭里晃動著她布滿老繭的手,外婆最近喜歡上了直播編竹筐,評論區(qū)正不斷跳出新留言:“外婆這手法絕了!”“求同款背簍鏈接!”“我想要一個貓窩,又時髦又好看的那種。”
但是礙于年齡這把殺豬刀,外婆直播兩個小時左右就得下播了。
駐村書記陳宇踩著運動鞋沖進院子時,李桂花正把最后一縷篾絲編進背簍沿。他抹了把臉上的雨水,指著手機屏幕:“李奶奶,您這視頻昨天點贊破五萬了!”
老人渾濁的眼睛亮起來,布滿皺紋的嘴角彎成月牙。她用圍裙擦了擦手,從堂屋端出一碗冒熱氣的姜茶:“家里坐,小陳書記快喝,別著涼了。”
陳宇顧不上喝茶,翻開筆記本:“咱們村年輕人都出去了,留守的老人孩子連個像樣的幼兒園都湊不起來。我琢磨著,能不能把竹編做成產(chǎn)業(yè)?您當技術(shù)指導,再請幾個老師傅帶學徒……”
話音未落,院門外傳來孩子的哭鬧聲。隔壁王寡婦的小兒子摔了個狗吃屎,膝蓋滲著血。外婆立刻放下茶碗,從墻角摸出個竹編藥箱:“快進屋,奶奶給你抹點草藥。”
陳宇看著老人哄孩子的背影,心里發(fā)酸。村里像這樣的留守兒童有二十多個,年輕媳婦們除了種地就是打零工。他握緊拳頭,忽然聽見外婆斬釘截鐵地說:“小陳書記,我答應了。”
三天后,外婆家的小院外,竹編培訓班正式開課。李桂花站在堆滿青竹的院子里,手把手教王寡婦怎么起頭。“篾片要順著紋路走,就像過日子,急不得,要慢慢過。”她的聲音混著竹篾碰撞的沙沙聲,在小院外里回蕩。
短視頻鏡頭掃過學員們笨拙的手,評論區(qū)炸開了鍋:“這是零基礎(chǔ)教學嗎?”“想學!求教程!”陳宇連夜注冊了村里第一個電商賬號,把學員作品拍成短視頻。
三個月后的清晨,外婆正在教孩子們編竹蜻蜓。快遞車的喇叭聲驚飛了屋檐下的麻雀。陳宇舉著手機沖進院子:“鳳奶奶!咱們第一批訂單來了!上海的精品店要來三百五十個貓窩”
孩子們歡呼著圍上來,外婆摸著他們的頭,眼角泛起淚光,外婆家的小院餓死新劈的竹篾在陽光下泛著金綠色的光,像一條通往山外的路。
小院外里的竹編作品堆成了小山,王寡婦舉著剛編好的竹籃,指尖還滲著被篾片劃破的血珠。質(zhì)檢人員把籃子翻過來,指節(jié)敲了敲歪扭的提手:“經(jīng)緯沒對齊,這批得返工。”嘈雜喧鬧的院子瞬間安靜下來,幾個婦女偷偷抹起了眼淚。
駐村書記陳宇蹲在地上,撿起一片開裂的篾片。三個月前姜欣晴簽下幫扶協(xié)議時,他以為看見了曙光。女企業(yè)家?guī)淼倪\營團隊把竹編拍成精美的宣傳片,訂單像雪片般飛來,可頭批交貨就有三成不合格。“怎么跟人家交代啊……”他揪著頭發(fā),后槽牙咬得發(fā)酸。
外婆顫巍巍地站起來,從圍裙兜里摸出顆水果糖塞給旁邊發(fā)呆的小妮子:“妮兒,去給你娘倒杯水。”她走到王寡婦身邊,解開她攥得發(fā)白的拳頭:“還記得你頭回學編雞籠嗎?手被扎得全是眼,現(xiàn)在不也編得又快又牢?”老人的拇指蹭過篾片毛邊,“慢工出細活,咱就當是給竹篾‘開臉’呢。”
接下來的半個月,祠堂成了深夜里最亮的地方。外婆帶著婦女們在月光下返工,把每道經(jīng)緯都捋順,給每個竹節(jié)都磨圓。小虎娃還會給奶奶們端茶送水,這一幕相當和諧姜欣晴的團隊送來新的設(shè)計圖,鏤空的竹燈罩、帶雕花的收納盒,復雜的工藝讓不少人打了退堂鼓。“這咋編啊?”有人把篾片摔在地上。大喊一聲,拐了,天菩薩。
“我先試。”外婆戴上老花鏡,對著圖紙琢磨到后半夜。她把傳統(tǒng)竹編的“萬字紋”拆解開,融入新的鏤空技法,手指被篾片割出一道道血痕。當?shù)谝粋€精致的竹燈罩擺在質(zhì)檢臺上時,連最挑剔的技術(shù)員都愣住了。
轉(zhuǎn)機出現(xiàn)在深秋。當?shù)谝慌细竦闹駸粽职l(fā)往沿海城市,電商平臺的評論區(qū)炸開了鍋:“這是藝術(shù)品吧!”“非遺手藝果然不一樣!”訂單量暴增到每周兩千件,小院外里的婦女們從早編到晚都趕不及。
村口的公告欄貼出了新的招工啟事,月薪比城里工廠還高。第一個返鄉(xiāng)的是王寡婦在外開貨拉拉的丈夫,他背著行李走進祠堂時,正看見媳婦戴著指套熟練地編織竹籃,旁邊的兒子趴在竹堆上寫作業(yè)。“在家掙得多還能看娃,這好事上哪找去?”他的大嗓門驚飛了梁上的燕子,甚至連枝頭的麻雀都嚇得一個激靈。
春節(jié)前,村頭的竹林邊下停滿了小汽車。返鄉(xiāng)的年輕人跟著外婆學手藝,姜欣晴的團隊在祠堂前直播帶貨,陳宇忙著和物流公司談冷鏈運輸。當鏡頭掃過滿院忙碌的身影,李桂花忽然聽見手機提示音——最新的短視頻點贊量突破了百萬,評論區(qū)全是“想回村學竹編”的留言。
雪粒子打在小院的青瓦上,李桂花哈著白氣給姜欣晴遞上熱紅薯。女企業(yè)家看著遠處扛著竹料說說笑笑的年輕人,忽然紅了眼眶:“鳳奶奶,您看這竹篾,繞來繞去,終究把人繞回家了。”陳宇捏著剛簽好的擴建廠房合同,手指微微發(fā)抖。遠處的山坳里,新砍的青竹在雪地里泛著生機,像極了那些在篾刀下重生的歸途。
有了這次成功的經(jīng)驗,這個村的小團隊想在竹子上做文章,有了新的想法,比如,發(fā)展竹林旅游產(chǎn)業(yè),賣筍子,把家里的土地利用起來,種一些茶葉。一時間,奇思妙想飄滿天際具體落地還得大家慢慢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