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小升攥著六條哥給的二百塊錢,指尖在鈔票邊緣摩挲出褶皺。綠皮火車的鐵皮在陽光下發燙,他把錢疊成小塊塞進貼胸口袋,那里還放著母親留下的銀鎖片,冰涼的觸感讓他稍微鎮定些。硬座車廂里擠滿了返鄉的民工,帆布包上的補丁層層疊疊,有人脫了鞋晾腳,汗酸味混著泡面桶里飄出的油花,熏得他右肩的傷口隱隱作痛——那是在上海箱包廠趕工時被機器劃的,此刻正被汗水浸得發癢。
他望著窗外不斷后退的景色,鐵軌哐當聲里,六個箱包樣品在行李深處窸窣作響。方糖塞給他的兩個小牛皮包帶著工廠特有的皮革香,豬皮包的紋理像片微縮的稻田,人造革包泛著廉價卻艷麗的光澤,而那個賒來的旅行箱,邊角還纏著褪色的封箱帶。唐小升用舊報紙把它們重新裹了三層,又套上印著“上海特產“的紅塑料袋,仿佛捧著六枚隨時會孵化的金蛋。
當火車駛入山東地界,楊樹的葉子沙沙拍打著車窗。唐小升突然想起小時候跟著父親坐牛車進城,車轱轆碾過石子路的聲響,和此刻鐵軌的震顫竟有幾分相似。下了火車轉長途汽車,又背著三十斤重的行李走了十幾里山路,暮色爬上群山時,他終于看見村口那棵歪脖子槐樹——樹皮上還留著他用小刀刻的“唐小升到此一游“,字跡被風雨侵蝕得模糊不清。
“小升,你咋回來了?不是在上海打工嗎?“村口的王嬸挎著竹籃,籃里的青菜還滴著水。
唐小升把行李換到沒受傷的左肩,扯出個比哭還難看的笑:“嬸,我回來做點小生意。“他不敢看王嬸探究的目光,怕她看見自己磨破的袖口,還有藏在背后偷偷揉搓的、結著血痂的手指。
推開家門的瞬間,霉味混著陳年柴火味撲面而來。土坯墻上掛著的全家福蒙著灰,照片里父親穿著中山裝笑得拘謹,母親懷里的他還留著鼻涕。唐小升用袖子擦了擦相框,突然發現母親鬢角的白發比記憶里更多。他把樣品塞進床底,掏出皺巴巴的筆記本,鉛筆在“成本“和“利潤“欄來回游走:上海賣八十的包,在老家標二十塊,相當于城里人買根冰棍的錢,應該不算貴吧?
第二天雞叫頭遍,唐小升就背著樣品出門。露水打濕了褲腳,他敲響第一戶人家的木門:“張叔,您看這包,上海大廠做的,針腳比繡花還密!“張叔蹲在門檻上卷旱煙,煙鍋里的火星明明滅滅:“二十塊?夠買兩袋化肥了。“他又敲開李嬸家的門,對方正往灶臺添柴火:“給孩子買書包?俺家娃用化肥袋子縫的也結實。“
暮色四合時,唐小升數著包里原封未動的樣品,喉嚨像被麥芒扎著。路過村頭小賣部,電視里正放著《上海灘》,許文強戴著禮帽風度翩翩。他摸了摸口袋里的二百塊,突然想起方糖說過的話:“做生意要臉皮厚,別學書生賣字畫。“
第三天清晨,他在鎮上集市搶到個角落攤位。用廢木板搭起簡易貨架,紅布條系著“上海新潮箱包“的紙牌在風里搖晃。唐小升扯開嗓子吆喝,沙啞的聲音淹沒在嘈雜的人聲里。直到日頭偏西,一個扎馬尾的姑娘停在攤位前,指甲蓋涂著剝落的粉色指甲油:“這包咋賣?“
“二十塊一個,妹子,這可是城里人結婚才用的款式!“唐小升感覺后背的汗把襯衫黏在了傷口上。姑娘把人造革包翻來覆去看,拉鏈頭撞出清脆的響聲:“太貴了,十五塊賣不賣?“
唐小升盯著姑娘手腕上褪色的紅繩——和他系在行李上的一模一樣。“行!妹子您拿好!“他幾乎是把包塞過去,接過皺巴巴的十五塊錢時,發現自己的手在發抖。這一單讓他想起在上海箱包廠,為了多掙五毛錢加班費,在機器前站了十二個小時。
接下來的日子,攤位前漸漸有了人氣。唐小升學會了察言觀色:對背著孫子的老太太,就說包能裝下整個菜園的菜;對放學的學生,便展示書包夾層里的小暗袋。他還把方糖教的“饑餓營銷“用上,故意說某個款式只剩最后兩個。可就在生意紅火時,隔壁突然冒出個攤位,帆布上歪歪扭扭寫著“廣州新潮箱包,十元一個“。
那天傍晚,唐小升蹲在攤位前,數著少得可憐的收入。秋風卷起地上的傳單,他突然瞥見人造革包側面的暗紋——那是方糖偷偷告訴他的,廠里特有的防偽標志。當夜他在煤油燈下寫廣告,用紅油漆在木板上畫了個大大的“獨“字,又翻出母親的舊頭繩,給每個包系上彩色流蘇。
之后的每個清晨,他騎著二八自行車穿行在鄉間小道。車鈴叮叮當當,后座綁著的箱包隨著顛簸發出輕響。遇到趕集的日子,他就在路邊支起攤位,給圍觀的人講上海外灘的霓虹燈,講箱包廠里會說話的機器。有次騎了四十里路到鄰村,正趕上暴雨,他把樣品護在懷里,自己淋成了落湯雞,卻意外接到了學校采購書包的訂單。
一個月后的清晨,唐小升數著厚厚的訂單,油墨味混著露水的清新。最后一張紙上,村小學的王老師寫著:“唐老板,孩子們說書包上的流蘇像彩虹。“他抹了把臉,才發現不知何時已淚流滿面。遠處傳來火車的汽笛聲,這次他不再害怕,反而覺得那聲音像戰鼓,催促著他踏上新的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