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門關的雪混著血沫飄落時,沈寒星在城頭望見那盞琉璃燈。燈影里浮著慕容翊的輪廓,正提著流云鞭與十二個北狄巫師纏斗——可三日前斥候來報,柔然王帳里分明擺著紫衣公子的首級。
“是蠱影。“蘇青黛指尖銀針泛起霜花,“藥王谷的余孽用金蟬蠱造了傀儡。“她腕間新鑄的銀鈴綴著半塊紅玉,與沈寒星劍柄的殘玉相擊時,關外突然響起《折柳曲》——那是慕容翊在醉仙樓常哼的調子。
沈寒星揮劍斬斷吊橋鐵索,踏著墜落的鎖鏈凌空飛渡。琉璃燈炸開的瞬間,他看見傀儡慕容翊頸后的符咒,朱砂寫著“承影四年“——正是鎮北侯府滅門那年。流云鞭卷住他手腕時,竟傳來真實的體溫:“沈兄的輕功,還是這般不要命。“
蠱蟲從傀儡眼眶涌出,凝成蘇青黛的模樣。真正的蘇青黛在城頭搖響銀鈴,十萬鎮北軍突然倒戈,將北狄先鋒營困入八卦陣。沈寒星的劍鋒抵住傀儡咽喉:“你們把慕容翊的尸身...“
“將軍不妨看看劍穗。“傀儡忽然莞爾。沈寒星低頭,發現不知何時劍穗上系著片帶血的紫袍——正是慕容翊墜崖那日所穿。承影劍突然震顫,劍柄螭龍紋裂開,露出暗格中的羊皮卷。
“寒星!別碰!“蘇青黛的警告晚了一步。羊皮卷遇風自燃,青煙中浮現藥王谷主的虛影:“好徒兒,這三年可曾夢見翊兒心口爬出蠱蟲的模樣?“
沈寒星在幻境中醒來時,腕上纏著浸透藥汁的金絲。眼前是放大百倍的煉蠱窟,三百童尸懸在頭頂,每具心口插著刻他名字的銀釘。慕容翊被鐵鏈懸在中央,后背皮肉翻開露出森森脊骨,上面用蠱蟲拼出北疆輿圖。
“這是你的心魔。“藥王谷主的聲音從四面八方傳來,“當年你若沒掰斷那半塊紅玉,翊兒就不會中牽機引。“虛空中浮現醉仙樓場景:七年前的沈寒星將紅玉塞進慕容翊衣襟,卻不知玉中藏著蠱母幼蟲。
幻境突然扭曲,變成蘇青黛在寒潭自刎的畫面。真實的刺痛從頸側傳來,沈寒星發現手中承影劍正架在蘇青黛頸間。城頭火光沖天,真正的北狄大軍已突破甕城。
“殺了我...“蘇青黛眼中金芒閃爍,“蠱母在我顱中產卵了...“她的銀針刺入自己太陽穴,帶出條透明蠱蟲。沈寒星揮劍斬蠱時,劍鋒被慕容翊的軟鞭纏住——眼前人半張臉爬滿蠱紋,另半張卻完好如初。
“沈兄可知何為無間?“慕容翊的鞭梢掠過他心口,“你在這幻境已輪回九十九次。“承影劍突然爆出青光,照見兩人腳踝都系著金絲,絲線另一端連著關外燭龍圖騰。
沈寒星割斷金絲躍上城垛,看見百里外的雪原上立著九丈青銅柱。柱身纏繞的燭龍雕像緩緩睜眼,北狄巫師正將活人投入龍口。“那是煉人燭的祭壇...“慕容翊的聲音忽遠忽近,“需要至親血脈點燃...“
蘇青黛的銀鈴突然炸碎,雪地中浮出三百具冰棺。每具棺中都躺著與沈寒星容貌相同的人,心口插著承影劍的仿品。“你才是第一百個祭品...“藥王谷主的虛影從龍睛中浮現,“翊兒不過是引你入局的餌。“
沈寒星揮劍劈向燭龍左目時,整座雁門關開始虛化。青銅柱化作承影劍的巨像,劍柄處嵌著慕容翊的尸身。蘇青黛的白發突然暴長,纏住劍身往上攀援:“寒星,還記得侯府密室的《兵解訣》嗎?“
記憶如利刃刺入——十歲那年,他在密室角落翻到殘卷,慕容翊搶過說要練給他看。卷末那句“以身鑄劍,魂鎮八荒“被朱砂圈出,批注是藥王谷主的字跡:“癡兒,此乃爾天命。“
慕容翊的尸身突然睜眼,流云鞭卷著驚雷劈下。沈寒星以劍格擋時,虎口震出的血滲入劍紋。承影劍發出龍吟,將兩人拖入劍靈幻境。十萬軍魂在星河間列陣,為首者摘下兜帽,露出與沈寒星九分相似的面容。
“父親...“他觸及那虛影的瞬間,十萬軍魂盡數沒入承影劍。慕容翊的尸身開始風化,嘴角卻帶著笑:“沈兄終于明白了...“最后一塊血肉消散時,沈寒星看見他心口浮出完整的北疆地圖。
現實中的燭龍祭壇轟然崩塌,蘇青黛在颶風中結印。她的白發根根轉黑,發梢卻燃起青焰:“藥王谷主,你可知《九轉還魂經》最后一頁寫的什么?“經書殘頁在火中重組,顯出慕容翊的字跡:“情義不絕,蠱毒自解。“
藥王谷主發出慘叫,燭龍雕像寸寸龜裂。沈寒星將承影劍擲向龍口,劍身裹著慕容翊殘留的紫袍碎片。驚天動地的爆炸中,他抱住蘇青黛墜入冰河,背后是北狄大營沖天的火光。
三個月后,金陵醉仙樓。說書人驚堂木拍響:“話說那鎮北將軍與醫圣娘子,在雁門關外點起三千盞山河燈...“二樓臨窗處,青衫男子斟酒的手微頓,酒液在桌面匯成北斗形狀。
柜臺后轉出個系銀鈴的姑娘,月白衣裙掃過滿地紅葉:“客官這酒,可是要溫一溫?“檐角風鈴響動的剎那,有紫衣公子倚著門框拋來酒壺:“沈兄的酒,自然要最烈的。“
三只酒盞相碰時,承影劍在梁上發出清吟。慕容翊頸后已無刺青,指尖轉著半塊龍紋虎符:“塞北的雪化了,江南的桃花該開了。“蘇青黛將紅葉簪別回鬢間,簪頭新嵌的金蟬蠱振了振翅膀。
夜雨忽至,沈寒星望向慕容翊空蕩蕩的左袖——那里本該有條流云鞭的傷疤。打更聲從長街盡頭傳來,三人身影在燭火中漸漸淡去。次日跑堂收拾雅間時,發現桌面刻著首新詞:
“殘玉猶溫承影寒,故人燈里說河山。
最是金陵秋夜雨,猶送征魂入江南。
回首千嶂烽煙寂,曾照肝膽玉門關。
流云散盡鞭痕銹,白發空懸七星簪。
夜半松濤催戰鼓,曉來霜月滿雕鞍。
此生已付東流水,唯見新蟬落舊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