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井水不犯河水
- 夢游現代后回去的崇禎爆發了
- 叫天
- 2029字
- 2025-05-19 00:02:00
他們在想著,崇禎皇帝還在那說道:“新設格致局雖然是要格外花錢,但是朕可以告訴諸卿,格致局會是以后最賺錢的衙門。但要其賺錢,六部和內閣皆無此本事,唯獨得太祖皇帝指點后的朕,才有這個能力讓格致局發揮出真正的能力。”
“卿等若是有子侄有格致學之特長,便可舉薦于朕,格致局建立之初,不拘一格選人才,有無功名皆可。”
“總的來說,朝廷原有衙門,依舊處理政事不變;而格致局不參與政事,因此要獨立于外,只專注格致學,促進大明各行各業之發展,造福百姓,強大國家!”
崇禎皇帝的這些話說完之后,文華殿內,竟然響起了“嗡嗡”聲,卻是底下文官不顧御前禮儀,和周邊同僚竊竊私語了起來。
皇帝明確說新設的格致局不會搶現有衙門的權力,這讓他們放心不少,因此注意力都集中到了格致局的能力上。
按照皇帝所說,這會是一個非常賺錢的衙門,而且進入格致局的人,可以不用管功名,還讓他們可以推薦各自的子侄?
這一下,很多原本反對格致局的文官,紛紛動了心思,想為家里不爭氣的子侄謀一條新路。
雖然和普通的官不一樣,但是這好歹也是直屬皇帝的衙門,一旦得皇帝歡心,也有飛黃騰達的一天。
更不用說,皇帝都說了,這是以后最賺錢的衙門!
他們在私下討論著,崇禎皇帝也不急,就等著他們討論。
過了一會之后,就見首輔薛國觀出列,向崇禎皇帝奏道:“陛下,不知格致局的格物致知,具體是何格物?”
鬧了半天,又回到之前爭論的點上了。他們只有搞清楚了這個格物致知,才好回去教導子侄,把他們塞到格致局去。
崇禎皇帝看到底下文官都看著他,在等他進一步解釋,他想了下,便下旨召方以智覲見。
在崇禎皇帝自己認知中的格物,就是夢中的科學。但是,夢中科學相對當下來說,太過先進了,說起來也費勁,不如讓方以智來說他的觀點,更能讓這些文官接受一些。
方以智就在不遠忙碌,接到旨意,立刻便過來了。
在他見禮之后,崇禎皇帝便溫和地對他說道:“方卿給諸卿來說說,卿的格物致知之想法。”
方以智有點意外,不過也明白,這肯定是和格致局有關系。
得皇帝之重用,方以智就算是不要自己的命,那也是要維護格致局的,因此,聽到皇帝的旨意后,面對諸多朝堂重臣,他也沒有絲毫畏懼,用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氣勢,當即講了起來。
“諸位大人,下官以為,‘盈天地間皆物也’,格物不應只拘于道德心性。吾之‘質測之學’,絕非奇技淫巧。如吾所言‘質測即藏通幾’,對天地萬物的實測探究,本就蘊含著宇宙人生的大道理。”
“諸位大人,既知程朱理學,可曾想過,若無對事物的實證考察,這‘天理’又從何而知?就如天文歷法,通過對天體的長期觀測、精準測算,方能制定出精準歷法,指導農時,關乎民生社稷,這難道不是格物致知的體現?”
“格物之道絕非偏離圣賢之道。但試問,若不能以所學解決當下困境,讓百姓安居樂業,又何談道德仁義?”
“西人在格物之道上,頗有所得。吾與西人交流,學習其先進之法,是為取長補短,更好地造福大明。如水利器械的改良,能讓農田灌溉更高效,百姓免受旱災之苦,這正是踐行儒家‘博施濟眾’的理念也。”
方以智環顧四周,提高音量,大聲道:“當此多事之際,更應‘坐集千古之智,折中其間’,融合古今中外學問,為我所用。陛下設格致局,廣納實學之才,探究萬物之理,便是要拯救大明于水火,中興大明也!”
聽到方正化的這些話,不少官員便大概明白了。
以前的格物,是要明理,用來談理;可如今的格物,那是要把格出來的理,拿來用。
這種格物致知,經世致用的格物觀點,在明末這個時候,其實已經有一部分人在倡導了。
不過崇禎十三年時,倡導這觀點的那部分官員,不是已經去世,就是被排斥出了京師朝堂。
也是如此,方才便宜了方以智這個新學后進,成了執掌格致局的郎中。
在方以智解釋之后,很多人也知道了,該怎么讓自己的子侄去學,然后進格致局混個前途。
暫時來說,這些文官在明確了格致局不會奪他們的權之后,就已經沒有反對的動力了。
其他且先不說,還能讓他們的子侄謀個前程的,多一條出路,那鬼才會反對。
至于格致局到底會發揮出什么樣的作用,他們中沒幾個人關心,都是先看著的意思。
于是,就這么的,早朝雖然鬧了不少事情,但是終歸還是結束了。
倒霉的是陳新甲,他自己都感覺有點稀里糊涂的,把兵部尚書的官職給丟了。
散朝之后,他自然是不甘心的,便開始活動了起來。
而有關太祖皇帝托夢當今皇帝的事情,也隨著散朝的官員散去,開始傳播了起來。
崇禎皇帝這邊,下朝之后,陪同他的曹化淳便向他建議道:“皇爺,福建鄭芝龍至關重要,奴婢以為,讓通政司的官員傳旨不是很妥當,最好是宮里明白皇爺意思的人去傳旨。如此,也能把鄭芝龍的真實情況傳回來。”
相對崇禎皇帝,曹化淳更清楚傳旨官員或者傳旨宦官的尿性。特別是鄭芝龍的事情,基本上文官都會反對,因此,他怕傳旨的人會搗亂。
崇禎皇帝聽了,感覺曹化淳說的有道理,當即認真地對曹化淳說道:“大伴言之有理,那就由大伴挑選一個可靠,辦事能力又強的人去一趟。務必要辦成此事!”
雖然說,指望鄭芝龍運糧食回國賑災,那是遠水解不了近渴,但是,至少熬過這段時間,對于將來也有個盼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