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向來是不信那些“魂靈““轉世“之說的。然而那本《離魂記》卻教我躊躇了許久。
初遇桑子,是在西城的舊書攤上。那攤主是個佝僂老人,眼睛卻亮得很,像兩顆嵌在皺紋里的黑豆。我翻檢著那些發黃的紙頁,忽然就看見了它——一本線裝的《離魂記》,封皮已經殘破,露出里面微黃的紙張。
“這書多少錢?“我問。
“三十文。“回答我的卻是個女子的聲音。
抬頭看時,見是個二十出頭的女子,青白臉色,眉眼間夾些憂郁。她穿一件半舊的藍布衫,手腕極細,仿佛一折就會斷似的。
“小姐也讀這類書么?“我隨口問道。
“讀與不讀,原不相干。只是這書里說的魂靈離體之事,未必盡是虛妄。“她說話時眼睛并不看我,只盯著那本書,手指輕輕撫過書脊,像是撫過情人的背。
我付了錢,將書揣在懷里。臨走時回頭望了一眼,見她仍站在那里,風吹起她的衣角,整個人如同一株將枯未枯的蘭草。
后來我常去那書攤,漸漸知道她叫桑子,是那老人的女兒。她丈夫早歿,留下她與老父相依為命。桑子識得字,讀過不少書,尤其喜歡那些志怪傳奇。我們常在書攤后的矮凳上對坐,談些《搜神記》《太平廣記》里的故事。
“周先生可信人死后有魂靈么?“有一日她忽然問我。
我支吾著,只說:“子不語怪力亂神。“
她便笑了,笑聲很輕,卻像一把小刀刮在我心上。“讀書人總是這樣,明明心里想著,嘴上卻偏不說。“
我面上發熱,竟無言以對。桑子的眼睛在黃昏里顯得格外黑,像是兩口深井,望久了便要跌進去似的。
秋深時,桑子病了。我去看她,她躺在里屋的床上,蓋著薄被,臉色比平日更青白。床頭擺著那本《離魂記》,書頁間夾著幾片干枯的蘭花瓣。
“周先生,“她見我來,勉強支起身子,“我昨夜夢見自己變成書里的倩娘,魂靈離了軀殼,飄飄蕩蕩到了西湖邊上。“
我勸她莫要多想,好生養病。她卻從枕下取出一封信遞給我。
“若我死了,請拆開看。“
我大驚,忙道:“何出此言!“
桑子只是搖頭,嘴角浮起一絲苦笑。那笑容在她臉上顯得極不協調,像是有人用刀硬刻上去的。
三日后,桑子死了。據說是投了湖。撈上來時,手里還緊緊攥著那本《離魂記》。老人哭得昏死過去,書攤就此關了。
我拆開那封信,里面只有寥寥數語:
“周先生:人之魂靈,或許真能離體。若得來世,愿為君掌中書冊,日夜相伴。桑子絕筆。“
信紙上有水漬,不知是淚是雨。
我翻開那本《離魂記》,在最后一頁發現一行小字:“情之所鐘,正在我輩。魂而有知,當共嬋娟。“
如今每至夜深,我獨坐燈下,總覺有目光自書頁間透出,幽幽地望著我。我想那必是桑子的魂靈,棲息在她最愛的書里,不肯離去。
有時我竟羨慕起她來。活著的人困在這具軀殼里,倒不如死了的魂靈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