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人口的問題
- 帶著超市回三國,匡扶漢室
- 風流萬戶侯
- 2353字
- 2025-06-18 17:26:22
麋照一邊擦藥,面露認真之色,“太子殿下,陛下對你嚴厲,恰恰是對你關愛的表現啊,否則他就不會立你為太子了?!?
說到這里,麋照看了外面,壓低聲音變得謹慎起來,“我說一句大逆不道的話,當年你的兄長追隨陛下多年,立下汗馬功勞,又是嫡長,深得軍心,朝中有部分人認為將來的太子位非封公子莫屬,可陛下最終還是將太子位傳給了你,這正是說明陛下對你的偏愛啊?!?
劉禪歪著頭,沒有說話。
或許其他人不知道,表面裝作什么都不懂的他,心中卻開始認真思考起這件事來。
他的大哥劉封,印象中只見過幾面。
因為大哥每次都要跟隨父皇出征,是父皇最得力的助手之一。
大哥雖然和父皇沒有血緣關系,但確實法理上名正言順的繼子,并非普通意義上的干兒子。
父皇的正妻麋夫人無所出,大哥又認麋夫人為母,在一眾兄弟中,地位最為尊崇。
而自己的生母雖然很早就嫁給父皇,也只是妾室,他只是庶長子。
論地位,母后(穆皇后吳夫人,吳懿之妹)的兩個兒子,劉永和劉理也在他之上,是嫡次子和嫡三子。
按照法理繼承的資格,大哥即便是不在了,也該順位到劉永。
可最終父皇還是立自己為太子,如果說不愛自己,那就說不過去了。
劉禪心想,或許父皇真的是偏愛自己和自己的生母的,念著當初和母親一起同甘共苦的情誼。
不知道為什么,劉禪突然覺得眼眶有些發熱,嘟囔道:“即便是如此,父皇對我也太嚴厲了些,他就不該這么打我,至少也該揍你一頓,這太不公平了?!?
麋照一臉黑線,卻還是笑了,“太子殿下,陛下只揍你,這是因為你我的未來的職責不一樣啊?!?
“怎么不一樣了?”劉禪將頭偏了過來,看著他問。
麋照解釋道:“太子殿下,你可是陛下親自立的太子啊,也是我大漢未來的繼承人,未來的一國之君,九五之尊,所以陛下對太子殿下的嚴苛一些也是應該的。”
“而我就不同了,我們麋家乃商賈之家,家里世世代代都是從商的,直到我的祖父在徐州才開始進入仕途,追隨陛下才有了今天的地位。
“也就是說,我們麋家的志向旨在經商,哪怕是入仕為官,也不過是為了能夠更好的經商,但我的志向不在于此,因而陛下對臣的要求也就很低了。”
“那你的志向是什么?”劉禪順著話問了一句,突然意識到自己好像第一次問麋照這種問題。
過去的時候,兩人湊在一起只想著怎么開心,從來不想以后會去干什么。
麋照想了想,認真的說道:“其實我倒是想做一名武將,希望有一天能夠隨大軍出師北伐?!?
說到北伐二字,少年的眼中閃爍著幾分光亮。
“阿照。”劉禪看著他,似乎是明白了什么,“你還在為了荊州失陷,你叔祖降吳的事情介懷嗎?”
麋照愣了一下,一臉無所謂的說道:“這些跟我又有什么關系,他投降是他的事,與我何干?我只是覺得當今天下大亂,好男兒當學衛青、霍去病,立功沙漠,長驅數十萬眾,縱橫天下。如此方不負為真男兒也?!?
“噢,這樣啊,那祝你成功?!眲⒍U嘆了口氣,心說這家伙又在嘴硬。
作為一起長大的兄弟,他怎么可能不知道麋照心中的想法。
其實自從荊州失陷之后,朝中就產生了一股很奇怪的氛圍。
很多大臣私下里談論二叔,不僅不贊揚二叔為國戰死的精神,反而嘲笑他無法達成使命。
這種歧視,甚至轉移到了關家的身上,讓關家的子弟們飽受冷眼。
而作為罪魁禍首的麋家,更是受到了口誅筆伐。
大臣們表面上對于身為皇親國戚的麋家尊崇,實際私下里對其極盡嘲諷。
當面是一套,背地又是一套。
麋照雖然年輕,但這些事情他也是明白的。
畢竟從小出身商賈之家,學習的就是這方面的能力,怎么可能視而不見。
荊州失陷、關將軍敗亡、二叔投降,這是麋照,乃至于整個麋家心里的一根刺。
“阿照?!眲⒍U的語氣突然變得認真起來,“若是有一天我為天子,一定封你做將軍?!?
……
自過年之后,氣候雖然還未轉暖,但西山這邊又來了許多的流民。
僅僅是幾日的時間,便又來了3000多人。
這可把鄧健給嚇壞了。
他第一次覺得,典農中郎將的官吏有些不夠用,感覺需要擴編啊。
雖然西山現在要做基礎建設,需要大量的人手。
但是這么下去,天知道還會來多少人。
可是這些流民又不能往外趕,必須要全部吞下。
但鄧健清楚自己的胃口是沒有這么大的,他吃不消。
自己開的是超市,物資是有限的,錢也是有限的,不是地球上的水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讓幾名官吏替代自己與寧隨后,鄧健兩人去雞場的一個窩棚處蹲下,開始商量起這件事情來。
看著黑壓壓,源源不斷涌來的流民,鄧健覺得有些壓力山大。
一個人就是一張嘴,他上哪兒去弄那么多糧食去?
“寧兄,咱們大漢到底有多少人口啊,我看和史書記載的有些不一樣啊?!?
鄧建拋出這個問題,他必須要弄清楚歷史的實際情況。
從這些流民的密集程度來看,大漢的人口恐怕遠不是歷史記載的那點人。
關于三國人口的問題,史書雖然有記載,但是也有諸多矛盾和夸張的地方。
比如《晉書·地理志》記載,公元220年,蜀漢有戶20萬,男女口90萬。
直到公元263年蜀漢滅亡,劉禪命尚書郎向鄧艾獻上名冊,當時益州有民28萬戶,人口94萬,兵10.2萬,吏4萬,合計108.2萬。
四十年過去,人口竟然變化相差不大,這可能嗎?
再往前倒退一百年,《后漢書·郡國志》記載,東漢桓帝時期在公元140年人口約4915萬。
而后過去17年,《晉書·地理志》記載,在公元157年人口約5648萬。
十七年的時間,就增長了接近七百萬。
可到了三國時期,280年裴松之統計人口僅約860萬。
與《晉書》記載的一千六百萬,還有《晉太康三年地記》兩千四百萬相矛盾。
要知道同樣是280年,便有860萬和1600萬兩個數據。
但兩年后人口卻增長到了2400萬,這明顯是不合理的。
尤其是漢末三國和晉朝這段時間,局勢是十分混亂的,百姓的日子更是苦不堪言。
益州的人口鼎盛時期已經就達到了七百多萬,如果加上南中地區,人口數據估值巔峰可能會接近一千萬。
除去戰亂還有瘟疫,以及因為戰亂死去的人們,還有記載的水分,益州加上南中,鄧健估計蜀漢最少有500萬人。
不過他畢竟不是學歷史的,這筆賬他只能根據后續的記載來推測。
這是一筆糊涂賬,只會越算越亂,因而還是要請教寧隨這個本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