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糕】
竹刀劃開乳白的黎明
蒸汽騰起時
木槌的余韻在瓷盤上震顫
每一道裂痕
都藏著月光揉碎的痕跡
軟糯在齒間舒展
像含住一截
被反復捶打的
冬日時光
賞析:
李義的這首詩以年糕為載體,將傳統食物的制作過程轉化為時光與記憶的詩性隱喻。通過細膩的感官通感與意象疊加,詩歌在柴米油鹽的煙火氣中淬煉出超越物質的精神光澤,展現出對傳統、勞作與時間的溫柔凝視。以下從意象建構、感官敘事與哲思內核三方面展開賞析:
一、意象系統:在傳統肌理中打撈時光碎片
1.?“竹刀劃開乳白的黎明”
詩的開篇以“竹刀”這一傳統工具切入,刀刃劃破年糕的動作被賦予儀式感——“乳白的黎明”既是年糕的色澤(剛剖開的雪白),也是破曉時分的天色,二者在視覺上自然疊合,暗示年糕的制作與晨光共醒,成為連接日常與詩意的起點。“劃開”一詞暗藏張力:既是物理切割,也似在劃破時間的混沌,讓沉睡的食材(糯米)在勞作中蘇醒為具體的存在。
2.?“木槌的余韻在瓷盤上震顫”
“木槌”承接年糕制作的核心工序(捶打糯米),“余韻震顫”將聽覺轉化為觸覺:木槌落下的聲響未隨動作停止,反而在瓷盤上形成持續的震動,仿佛勞作的痕跡已滲入器物的肌理。此處“余韻”既是聲音的回蕩,也是手工技藝的傳承感——每一次捶打都是代際經驗的傳遞,瓷盤的震顫則是傳統與當下的共振。
3.?“月光揉碎的痕跡”與“被反復捶打的冬日時光”
“月光”作為超現實意象介入現實場景,將年糕的裂痕轉化為時光的褶皺:揉碎的月光既是裂痕的視覺聯想(如月光灑落的碎片),也暗指捶打過程中糯米從顆粒到團塊的蛻變,如同時光在碾壓中重組。結尾“被反復捶打的冬日時光”完成隱喻的升華:冬日既是制作年糕的時節(多在臘月),也是時光的具象化——捶打年糕的動作,成為對抗時光流逝的儀式,讓軟糯的口感承載起沉甸甸的歲月重量。
二、感官敘事:從勞作到味覺的通感交響
詩歌通過多重感官的交織,構建出沉浸式的體驗空間:
-視覺:竹刀的青、年糕的乳白、蒸汽的朦朧、月光的銀碎,形成色彩的層次漸變,從黎明的微茫到月光的清冽,暗示時間的流動;
-聽覺:木槌捶打的“咚咚”聲化作“余韻震顫”,聲音的質感與瓷盤的冷硬形成反差,賦予勞作以韻律感;
-觸覺:“軟糯在齒間舒展”是舌尖的細膩觸感,與“被反復捶打”的粗糙手感形成對比,暗示食物從勞作到品嘗的轉化——捶打的艱辛最終沉淀為舌尖的溫柔;
-通感:“含住一截冬日時光”將味覺(軟糯)與時間(冬日)嫁接,使年糕成為可咀嚼的時光膠囊,過往的勞作、節慶的溫度、故鄉的記憶,都在這一口軟糯中蘇醒。
三、哲思內核:在破碎與重塑中照見永恒
詩的深層邏輯暗合“破與立”的哲學:
-破碎的必然性:竹刀劃開、木槌捶打、裂痕存在,這些“破壞”是制作年糕的必要過程,隱喻任何美好的成型都需經歷淬煉。正如“月光揉碎的痕跡”所示,破碎不是終點,而是新形態的起點;
-時間的可逆性:冬日時光被“反復捶打”后,竟能在味覺中“舒展”,這打破了時間單向流逝的物理規則。年糕作為傳統食物,成為連接過去與現在的蟲洞——咀嚼年糕時,當下的味覺體驗與記憶中的冬日勞作、節慶場景產生互文,時間在此刻折疊;
-平凡的神性:從糯米到年糕,從食材到文化符號,詩歌拒絕宏大敘事,而是通過“竹刀”“木槌”“瓷盤”這些日常器物,讓平凡的勞作顯露出神圣性。正如年糕在蒸汽中升騰,日常的煙火氣亦能在詩意凝視中升華為精神原鄉。
結語:食物作為時光的顯影液
李義的《年糕》超越了對食物的單純描摹,而是將其視為承載集體記憶的文化密碼。詩中沒有直接書寫鄉愁或傳統,卻通過“竹刀劃開”“木槌捶打”等動作細節,讓傳統手工藝的溫度自然滲透;沒有堆砌抒情辭藻,卻以“含住冬日時光”的通感,讓時光的重量在舌尖輕輕震顫。這種將日常物象轉化為精神意象的能力,使得詩歌成為一面鏡子,既照見年糕的軟糯肌理,也映出人類在時光長河中對“永恒”的溫柔追尋——原來最深刻的時光,早已藏在反復捶打的掌紋里,化在齒間舒展的軟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