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4章

【年糕】

剖開時

木杵捶打的瓷白正溢出棱角

蒸汽在裂痕處凝結成霜

像半塊揉碎又重塑的羊脂

在掌心洇開未及冷卻的月光

賞析:

李義的這首短詩以精微的意象解構傳統食物“年糕”,將其從日常飲食符號轉化為承載時光與手感的詩意載體。通過觸覺、視覺與通感的交織,詩中展現了年糕制作的工藝之美與物質形態的神性轉化,以下從意象建構、隱喻邏輯與情感肌理三方面展開賞析:

一、物質的詩化:從勞作到意象的層層轉譯

1.?“木杵捶打的瓷白正溢出棱角”

首句承接“剖開”的動作,以“木杵捶打”還原年糕制作的核心工序——捶打糯米的過程。“瓷白”既指年糕的色澤,又暗含其質地如瓷器般細膩堅硬,而“溢出棱角”則打破“完滿”的靜態:捶打后的年糕在剖開時邊緣不規則,溢出的棱角既是手工痕跡,也暗示物質在被塑造時的生命力迸發。此處將勞作的動態轉化為視覺意象,讓“瓷白”不僅是顏色,更成為可感知的觸感(堅硬與柔韌的平衡)。

2.?“蒸汽在裂痕處凝結成霜”

蒸汽作為制作年糕的伴隨物,在此被賦予詩意的形態:熱氣遇冷在剖開的裂痕處凝結,形成類似“霜”的結晶。這一細節既寫實(蒸煮后的物理現象),又象征:裂痕本是分割的痕跡,卻因蒸汽的凝結成為連接的媒介,如同年糕在捶打與剖開中,裂痕反成為其獨特肌理的一部分。“霜”的潔白與年糕的“瓷白”呼應,強化純凈質感,同時暗示時間的短暫停留(霜的易逝性對應年糕剛出鍋的溫熱)。

3.?“像半塊揉碎又重塑的羊脂/在掌心洇開未及冷卻的月光”

末兩句完成從物質到精神的隱喻跳轉:“羊脂”承接首句的“玉”,但加入“揉碎重塑”的過程——年糕的制作本質是將糯米搗碎后重新捶打成型,這一過程被轉化為“羊脂”的涅槃,暗合傳統手工藝中“破與立”的哲學。“掌心洇開”將年糕的溫熱傳遞到觸覺層面,而“未及冷卻的月光”則通過通感,將視覺(潔白)與溫度(溫熱)融合:月光本是冷的,卻因年糕的余溫而“未及冷卻”,形成冷熱交織的感官體驗,仿佛時光在掌心停留,年糕成為凝固的月光與體溫的共生體。

二、隱喻邏輯:從“完滿”到“破碎的神性”

原句“剛剖開的完滿的玉”在修改后被拆解為動態的過程:

-“完滿”的解構:剖開、捶打、裂痕,這些動作都在打破“完滿”的表象,卻在破碎中重構更真實的“完滿”——正如年糕必須經過捶打、揉碎才能成型,真正的完滿不是未經雕琢的原石,而是在勞作中獲得肌理與靈魂的存在。

-“玉”的凡化與圣化:從“玉”到“羊脂”再到“月光”,隱喻逐層遞進:羊脂玉是玉的一種,更強調溫潤可塑;月光則超越物質,成為精神性的象征。年糕在掌心洇開的不僅是物理形態,更是從食物到詩意符號的升華,如同日常之物在特定視角下顯露出的神性光輝。

三、情感肌理:手藝與時光的溫柔對視

詩中隱藏著對傳統手工藝的致敬:木杵、掌心、蒸汽,這些元素都指向“手工制作”的溫度,對抗工業化生產的標準化。“揉碎又重塑”既是年糕的制作過程,也暗喻文化傳承中不斷打磨、重構的本質——傳統并非一成不變的“完滿的玉”,而是在代際捶打中保持生命力的活物。末句“未及冷卻的月光”更賦予年糕以記憶的重量:它是剛出鍋時的燙手溫度,是掌心留存的余溫,是故鄉與童年在味覺上的投射,月光般永恒卻又短暫易逝,恰如關于傳統的記憶在現代生活中的微妙存在。

結語:在碎屑中看見永恒

李義通過聚焦年糕制作的瞬間細節(剖開、捶打、凝結、洇開),將平凡的食物轉化為承載時光與情感的容器。詩的精妙在于拒絕宏大抒情,而是讓“木杵的捶打”“掌心的溫度”這些微觀動作自帶重量,讓“羊脂”“月光”的隱喻自然生長于勞作的肌理之中。正如年糕在捶打中獲得獨特的韌性,詩歌在物質與精神的碰撞中,讓傳統在現代詩學中重新“洇開”,成為可觸摸的、帶著體溫的文化密碼。

主站蜘蛛池模板: 绥中县| 阳信县| 招远市| 将乐县| 卓尼县| 上蔡县| 保亭| 丰镇市| 应用必备| 肇州县| 海丰县| 合川市| 丰原市| 柯坪县| 乌鲁木齐市| 井冈山市| 兖州市| 通海县| 庆城县| 碌曲县| 九江市| 翁牛特旗| 嘉兴市| 胶南市| 彰武县| 新乐市| 湟源县| 仁化县| 同江市| 营山县| 津市市| 商都县| 和硕县| 蒙阴县| 绥江县| 土默特左旗| 乌鲁木齐市| 广州市| 阳西县| 且末县| 新巴尔虎右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