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蕓帶著孩子們咋收拾魚,準備晚上的魚湯,院子里傳來一陣急促的腳步聲,打斷了她的思緒。
"娘子!娘子!"韓宇的聲音透著掩不住的興奮。
柳蕓皺了皺眉,起身推開房門。"你嚷嚷什么?"
韓宇卻顧不得這么多,一把抓住柳蕓的手。"娘子,你猜我剛才聽到了什么?"他的眼睛亮得驚人,仿佛要把黑夜都點亮。
柳蕓掙開他的手,沒好氣地說:"我又不是神仙,哪猜得到。"
"隔壁李嫂家的兒子要成親了,"韓宇壓低聲音,"他們家打算訂做一套風車磨!"
這話讓柳蕓眼前一亮,但她很快又冷靜下來。"你怎么知道的?"她警惕地問。
韓宇嘿嘿一笑,"我剛從河邊回來,聽路過喝醉的人說的。"
"這事先別聲張,"她思索片刻后說,"明天我去找韓木匠商量。"
韓宇連連點頭,興奮之情溢于言表。
柳蕓看著丈夫孩子氣的表情,心中不禁也有些好笑。“先進來準備吃完飯吧。”
第二天一早,柳蕓便急匆匆地趕往韓木匠家。
"韓大叔,"柳蕓開門見山地說,"我聽說李嫂家要訂做風車磨,咱們得抓住這個機會。"
韓木匠放下手中的工具,擦了擦額頭的汗水。"柳娘子,你這消息可靠嗎?"
柳蕓點點頭,"雖然是道聽途說,但我覺得值得一試。"
韓木匠沉吟片刻,"那咱們該怎么做?"
"首先,我們得把價格定下來,"柳蕓說著,從懷里掏出一張紙,"我昨晚想了想,有個初步方案。"
韓木匠接過紙,仔細看了起來。柳蕓繼續說道:"我們可以分三個檔次:小型、中型和大型。每個檔次的價格和配置都不同。"
韓木匠聽完,眼中閃過一絲驚訝。"柳娘子,你這想法可真是......"他一時找不到合適的詞來形容。
柳蕓微微一笑,"韓大叔,這只是個開始。我們還得考慮運輸、安裝等問題。"
韓木匠點點頭,"那咱們得好好商量商量。"
果然過了沒幾天,李嫂家的兒子就托人遞信過來,麻煩柳蕓到金石鎮商議風車磨的事情。不敢耽誤第一筆生意。柳蕓第二天就踏著晨露,步伐匆匆向金石鎮趕去。路過自家田地時,她放緩腳步,目光掃過青翠的稻田。稻穗微微搖曳,在晨風中散發出淡淡的清香。她心中默默盤算著今年的收成,眉頭不自覺地皺了皺,隨即又舒展開來。
金石鎮的喧囂漸漸傳來,街邊小販的吆喝聲此起彼伏。柳蕓在一家小攤前駐足,買了兩個熱騰騰的雜糧餅充饑。咬著餅,她穿梭在熙熙攘攘的街道上,腦海中不斷回想著即將與李嫂兒子商談的細節。
李嫂兒子已經在金石鎮鎮上買了房子定居,還挺氣派,柳蕓整了整衣衫,深吸一口氣,抬手叩門。
"柳姑娘來啦!"一個年輕男人來應門,看樣子早就等著了,笑呵呵地將她迎進院,兩人寒暄幾句,便直奔主題,一同前往預定的風車磨坊地址。
金石鎮依河而建,蜿蜒的河道如一條玉帶,靜靜流淌。錢東家選的地方靠近官道,一座古樸的石橋橫跨河面。柳蕓蹙眉打量著河灘,眼中閃過一絲擔憂。
李嫂夫家姓錢,柳蕓就稱呼他錢東家了,"錢東家,這地方恐怕不太合適。"
錢東家一愣,連忙追問:"怎么不合適?"
柳蕓指著河灘解釋道:"這里地勢低洼,若遇漲水,風車磨怕是要被淹了。而且河灘上的地很軟,搭建磨房有陷落的風險。"
錢東家聽罷,臉上露出恍然大悟的神色。他不由得暗自佩服柳蕓的見識,連連點頭道:"確實如此,是我考慮不周。那依姑娘之見,該往哪里尋個好地方?"
兩人沿河而行,尋找更合適的地點。不多時,一處河道窄處映入眼簾,水流湍急,兩岸皆是天然石堤。
柳蕓眼前一亮,快步走近仔細查看。她蹲下身,手指輕觸石堤,感受著其堅實程度。隨后又站起身,目測了一下河面寬度和水流速度。
"這里如何?"她回頭詢問錢東家的意見,眼中閃爍著智慧的光芒。
錢東家打量四周,漸漸露出贊同的神色。他踱步查看了一番,卻又皺起眉頭:"只是,通往這里的路面得拓寬些。"
柳蕓輕笑,"不過百余米,花不了多少銀錢。況且,路面拓寬后,往來更加方便,對生意也大有裨益。"
錢東家聽罷,眼中閃過一絲猶豫,旋即下定決心。"那就這兒吧,訂三套小型風車磨。"他干脆利落地說道。
柳蕓聞言,從袖中取出紙筆,寫下一紙簡單的定金收據。兩人各自摁上手印,一筆生意就此敲定。
"十天內可安裝好嗎?"錢東家有些擔憂地問道,眼中透著幾分急切。
柳蕓沉吟片刻,"風車磨制作無需擔心,其他您這邊準備妥當便是。不過,"她頓了頓,"場地整平怕是要費些功夫。"
錢東家連連點頭,拍胸脯保證:"四五天內,我定將場地整平妥當,決不耽誤工期。"
談妥細節,柳蕓這才告辭離去。回村路上,她腦中已開始構思風車磨的具體設計。
回到韓家村,柳蕓徑直來到韓木匠家。她將尺寸設計圖交給韓木匠,簡單交代幾句,便匆匆回家吃午飯。
午飯后,柳蕓便扛起工具,準備去采石頭。剛出門,便看到韓峰兩兄弟迎面走來。兄弟兩人二話不說,跟著她一同前往采石場。
石場上,三人忙碌著,汗水很快浸濕了衣衫。柳蕓揮舞著錘子,一下下敲打著石塊,眼中滿是專注。不時有碎石飛濺,她也毫不在意,只是專心致志地完成手中的工作。
幾天后,三張直徑七十厘米的小磨便做好了。柳蕓仔細檢查每一處細節,確保無誤。與此同時,韓木匠那邊的風車也已完工,上好漆正在晾干。
三架風車尺寸一模一樣,分毫不差,推磨也是如此,只有紋理有細微差別。每個部件上都刻著"韓家老宅村風車磨坊"的字樣,柳蕓看著這行字,眼中閃過一絲自豪。
這段時間里,忠實從下河村領了三波人過來,柳蕓又成功談成兩單家庭私用小套組。單子多了起來,柳蕓和韓木匠都忙得不可開交。
韓木匠緊急在村里找了兩個幫手,一起制作風車扇葉。柳蕓則帶著幾個年輕人,手把手教他們制作推磨。整個韓家村都沸騰了,村民們紛紛打聽這門新營生。
月底,一共五套小組合風車磨交付出去。聽聞村里人也可以當掮客,還能拿提成,各家都動了心思。外嫁來的女人們,紛紛回娘家,給娘家人宣傳風車磨坊的好處。外出吃席時,也會順便提上一嘴,還讓對方去的時候記得報自己名字,能便宜一些。
這般操作之下,還真給柳蕓的風車磨廠帶來了幾個小單。柳蕓給他們的提成,她們會從中拿去五文十文的,返給自家定風車磨的親戚。
各家情況都差不多,沒有特別富裕的,也不是所有村都有下河村的實力,所以是三五家共買一套,攤薄了成本。
在這件事上,柳蕓發現,村中婦女們實在很有當銷售的潛力。特別是在這種以家庭為單位的小農經濟體系下,女性幾乎包攬了家里除去種地伐木砍柴以外的所有家務。這風車磨,給女人帶來的益處更多,她們也更有驅動力去推廣。
然而,柳蕓心里清楚,女人們的行動范圍較小,想往鎮以外的地方發展,十分艱難。她暗自思忖,還得要靠那些外出走商的小販、貨郎,才能將風車磨的名聲傳得更遠。
夜深人靜,柳蕓獨自坐在院中,盤算著這門生意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