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妙齡少女風評被害
- 全家穿越,玩轉(zhuǎn)百科全書
- 墨染櫻
- 2342字
- 2025-05-07 19:37:54
第二天陳玉梅站在堂屋門口,瞇著眼打量著院子里忙碌的兩個兒媳婦。張巧云正在晾曬衣服,動作利索地抖開一件件衣裳。林秋菊則蹲在角落里擇菜,手邊的竹籃里已經(jīng)堆滿了新鮮的青菜。
“大伙兒跟我過來。”陳玉梅壓低聲音喊道。
兩個兒媳聞言,不約而同地停下手中的活計。張巧云將最后一件衣服掛好,拍了拍手上的水漬。林秋菊則將菜籃放在廊下的陰涼處,跟著婆婆進了屋。
蘇長河蘇長川兩兄弟聽到母親這么說,也跟著進了屋。
屋內(nèi)光線昏暗,蘇遠山和蘇明月已經(jīng)等候多時。炕桌上擺著一個包袱,隱約能看見里面鼓鼓囊囊的。
“娘,這是要干啥呀?”蘇長河搓著手,臉上堆滿討好的笑容,“有啥事您盡管吩咐。”
蘇長川也不甘示弱,嬉皮笑臉地湊上前:“就是就是,雖說我跟二哥比不得大哥能干,可也不是吃素的。”
張巧云聽了這話,忍不住翻了個白眼。這兩兄弟,平日里爭得你死我活,一到關鍵時刻倒是難得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蘇明月將這一幕盡收眼底,差點笑出聲來。
陳玉梅朝蘇明月使了個眼色,示意她把東西拿出來。
蘇明月會意,從柜子里取出一個草紙包,小心翼翼地放在炕桌上打開。散落著一堆白色的結晶顆粒,在昏暗的光線下泛著微弱的光澤。這些粉末正是從茅廁墻上刮下來的硝石。
“這是...”張巧云湊近仔細打量著這些粉末,突然想起什么,“這不是茅廁墻上刮下來的東西嗎?”
林秋菊也好奇地伸長脖子看:“我說呢,這幾天怎么老看見人在茅廁那邊轉(zhuǎn)悠。”
陳玉梅點點頭:“我要你們幫忙收集這些粉末,用芋頭跟你們換。”
“原來如此!”張巧云恍然大悟,臉上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怪不得前些日子看見月月在茅廁那邊鬼鬼祟祟的,鄉(xiāng)親們都覺得她是打算偷肥料!”
此話一出,蘇明月頓時被嗆得咳嗽連連,小臉漲得通紅。她瞪大眼睛,不可置信地看著張巧云。
偷糞?!
這是何等污蔑!
蘇遠山和陳玉梅見狀,強忍著笑意。要不是顧及蘇明月的面子,兩人早就笑出聲來了。蘇明月那張氣鼓鼓的小臉實在是太可愛了。
“胡說什么呢!”陳玉梅輕斥一聲,但眼角的笑意卻怎么也藏不住,“行了,你們都回去吧。愿意幫忙的就去刮,不愿意的也無妨。”
等人都走后,蘇遠山再也忍不住,放聲大笑。就連一向穩(wěn)重的陳玉梅也笑彎了眼。
只有蘇明月坐在一旁生悶氣,小臉皺成一團。她暗暗發(fā)誓:要是讓她知道是誰傳的謠言,非要討個說法不可!
第二天一早,蘇明月去茅廁時,遠遠就看見兩家人正忙著用竹片刮墻。蘇長河和蘇長川蹲在地上,專注地刮著墻上的白色粉末。見她來了,兩人忙不迭躲開,等她走后又繼續(xù)忙活。
這消息不脛而走,很快傳遍整個村子。村民們雖然不知道這些粉末有什么用,但為了換取芋頭,紛紛開始在自家茅廁刮起了硝石。
孫婆子捧著一個小竹筒,氣喘吁吁地跑到陳玉梅家。此時陳玉梅正在跟馬婆子結賬,兩個老冤家一碰面,馬婆子冷哼一聲揚長而去。
孫婆子顧不得跟對頭理論,笑嘻嘻地湊上前:“她嬸子,這些東西大概能換幾個芋頭?”
陳玉梅打開竹筒仔細查看,發(fā)現(xiàn)里面摻雜著不少泥土和雜質(zhì)。她皺了皺眉:“你這不全是硝石啊,里面雜質(zhì)太多了。”
“這個...”孫婆子訕笑著解釋,“刮的時候太用力了些,一不小心就把墻皮也刮下來了。”
“原本能換八個,現(xiàn)在只能給你五個。”陳玉梅態(tài)度堅決。
孫婆子心疼得直抽抽,但看著后面排隊的人群,只得認了。她深知陳玉梅的性格,說一不二,討價還價只會更吃虧。
“下次要是再這樣,就別來換了。”陳玉梅警告道,“我要的是純凈的硝石,不是墻皮。”
孫婆子連連點頭,抱著五個芋頭灰溜溜地走了。回到家后,她立刻拉著兒媳婦往山上跑。趁著大伙都在換芋頭,正是挖野菜的好時機。
這邊廂,蘇明月正坐在院子里發(fā)呆。她怎么也想不明白,自己不過是去茅廁刮點硝石,怎么就變成了偷糞賊?這要是傳出去,她這清白的名聲可就毀了。
“月月,”陳玉梅端著一碗熱氣騰騰的雞湯走過來,“別想那些有的沒的了,喝碗湯暖暖身子。”
蘇明月接過碗,悶悶不樂地說:“祖母,你說這事要是傳到鎮(zhèn)上去,我以后還怎么見人啊?”
陳玉梅笑著摸了摸孫女的頭:“傻丫頭,誰敢說你的不是,我第一個不答應。再說了,你這是在做正經(jīng)事,有什么好怕的?”
就在這時,院子外傳來一陣喧嘩聲。原來是村里的幾個婦人吵起來了,都說自家的硝石最好,該多換幾個芋頭。
陳玉梅嘆了口氣,放下手中的活計走了出去。蘇明月看著祖母的背影,心里暖暖的。是啊,她做的是正經(jīng)事,有什么好怕的?
隨著時間推移,村里的茅廁墻壁都被刮得光禿禿的。有些人為了多刮些硝石,甚至開始打起了鄰居家茅廁的主意。這可把陳玉梅愁壞了,她得想個辦法,既要收集到足夠的硝石,又不能讓村里人鬧起來。
村里換芋頭的人越來越多,蘇明月和蘇遠山忙得腳不沾地。院子里排起了長長的隊伍,村民們手里攥著辛苦刮來的硝石,臉上寫滿了期待。
“大娘,您慢點走。”蘇明月扶著一位滿頭銀發(fā)的老婦人,將裝滿芋頭的竹籃遞給她。老婦人的手因年邁而微微顫抖,接過竹籃時,眼角的皺紋堆出了笑意。
“明月啊,你們家這芋頭可真是救了我們的命。”老婦人拍了拍蘇明月的手,“要不是你們家,這日子可怎么熬得過去。”
蘇明月連忙擺手:“大娘客氣了,都是鄉(xiāng)里鄉(xiāng)親的,應該的。”她看著老婦人佝僂的背影,心里泛起一陣酸澀。
院子里的人群熙熙攘攘,有的是夫妻結伴而來,有的帶著蹦蹦跳跳的孩子,還有幾家人湊在一起說說笑笑。雖然日子艱難,但村民們?nèi)匀怀錆M希望。
“誒,你們說這陳玉梅家的芋頭到底是從哪來的?”一個瘦高個子的男人壓低聲音問道。
旁邊的婦人接話道:“還能從哪來?肯定是從深山里找來的唄。也就他們家敢往那么深的地方去,我家那口子連山腳都不敢去。”
“可不是,前些年進深山的,多少人都沒回來...”一個上了年紀的老漢搖著頭說,“那深山里可不太平,聽說有...”
“噓!”有人趕緊制止,“這種話可不能亂說。”
議論聲此起彼伏,蘇明月聽在耳里,心里暗暗慶幸有蘇遠山這個好爹。要不是他不顧危險深入山林,他們家也不會有這么多存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