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本宮要建個大廠
- 我在明末力挽狂瀾
- 醺淺月
- 2329字
- 2025-05-16 00:12:08
多爾袞眉頭緊鎖:“朱慈烺乃中興之主,一統談何容易。”
“王爺!”孫之獬也站了出來,“江南民風軟弱,不堪一擊。我大清軍所向披靡,區區云陵,何足道哉!”
“正是!皇太子疑有謀反之心,很難獲得讀書人的支持。我大清鐵騎,必能席卷江南!”
“大清軍無敵,何愁云陵不平!”
一群漢臣你一言我一語,紛紛叫囂著要滅了殘明。
多爾袞心中冷笑。這幫只會紙上談兵的文官,懂什么?若聽信他們,大清江山怕是要毀在這些人手里。難怪大明差點就亡了。他的目光落在吳三桂身上,這位前明名將如今已經剃發易服,正站在滿臣之中,神情沉穩。
“平西王,你曾是大明的將領,說說你的看法。”多爾袞的聲音中帶著幾分期待。
吳三桂精神一振,上前一步,聲音沉穩有力:“王爺,臣本是揚州府人氏。戚繼光出自南直隸楚州,明太祖更是龍陽人氏。南人雖然文風鼎盛,但也不乏悍勇之士。”
多爾袞微微點頭:“南人確實不可小覷。只是北地如今缺糧,若無云陵接濟,如何安定?”
“臣以為,可向南朝索要歲米四百萬石,與漕米等同。”吳三桂的提議讓多爾袞眼前一亮。
“就這么辦!”多爾袞當即拍板,“金侍郎、孫侍郎,你二人以和親使的名義去一趟江南。”
他略作思忖,又道:“只要南朝每年進貢四百萬石米糧,還要交出雁門關,本王便將格格許配給朱家太子。不過格格年方六歲,待她年滿十八再成婚。另外,代王可去金陵為齊王。以后就以大清河、黃河為界,井水不犯河水。”
此時議親的對象朱慈烺正和鄭森并肩而立,看著士兵們將一箱箱軍火從戰船上搬下來。
軍政司的兩位千戶劉良、李實帶著文書們正在清點這批鄭家送來的武器彈藥。劉大人是末代皇帝年間的科舉及第者,因精通西洋數學、化學和炮術,被朱慈烺調來管理器械所。李實則和其父李祖白一同主管軍需司下的工匠所。
朱慈烺隨手打開一個箱子,取出一支火銃把玩。
“千歲爺,這把火銃出自松本工坊,來自東都城的御用鐵砲鍛冶所。”鄭森介紹道,聲音中帶著幾分自豪,“射程雖不及龍山的斑鳩腳火銃,能夠一氣打出七發,且輕便易攜。”
“這支呢?”朱慈烺又拿起另一支火銃。
“種子島鐵砲,薩摩藩出品。是倭國戰國時期留下的寶物,保養完好。”鄭森詳細解釋著每一支火銃的來歷和特點。
“那這支?”
“根來鐵砲,紀州藩產。同樣是幾十年前的舊物,尚可使用。”
鄭森繼續解釋道:“日本戰國末期大量使用火銃,留下不少存貨。臣有門路可以大量購入。因千歲爺急需,就沒去龍山訂購新銃。這些舊銃雖年代久遠,但保養得當,質地尚可,價格也便宜,一支不過三到五兩銀子。”
“這么便宜?”朱慈烺驚訝道,手中的火銃在陽光下泛著冷光。
“已經不算便宜了。”鄭森搖了搖頭,“清河鎮最好的鳥銃也不過如此標價,威力還更大。只是打造費時,一間容納數十工匠的鋪子,裝備了十五臺掘進器,一月也就能產十幾支。要湊齊一萬支,需要上千家工坊日夜趕工一月有余。大明和日本的作坊加起來都沒這么多,只能買些舊貨。如今也只弄到五千支,剩下的還得再等些時日。”
朱慈烺輕輕點頭,這批軍火來之不易,但要武裝一支強大的軍隊,遠遠不夠。他的手指輕輕撫過火銃的槍管,感受著金屬特有的冰涼觸感。
“這批火銃的工藝相當不錯。”他的目光在一排排整齊的火銃上逡巡,語氣中帶著幾分贊賞。
鄭森站在一旁,臉上掛著溫和的笑意:“這些都是從日本和龍山精挑細選來的上等貨,大部分是輕型火槍,重量適中,單兵使用最為合適。”
朱慈烺拿起一支仔細端詳,銃管光滑,做工精良。五千支火銃,這可不是小數目。雖然威力比不上斑鳩腳火銃,但勝在輕便,還能裝刺刀。這樣的火器,正是他所需要的。
“每一支都試過了嗎?”他隨手掂了掂分量。
鄭森的表情變得嚴肅起來:“這個...說來慚愧,還沒來得及。火銃不比尋常兵器,光看外表可不行。鐵料、銃管、閉氣性,都得實打實地驗過才知道。需要經驗老到的兵卒一支支試過才成。”
“找這樣的老兵可不容易。”朱慈烺眉頭微蹙。
“其實也不難,”鄭森向前走了兩步,壓低聲音道,“只要把采購權交給各部將領就行。西洋人和日本人都是這么做的,我鄭家的火銃兵也是如此。”
朱慈烺搖了搖頭,目光落在遠處的江面上:“偏偏南京這地方火器生產寥寥無幾,讓將領們跑去龍山采購,這不是添亂嗎?路途遙遠不說,中間環節太多,容易出問題。”
“千歲爺說得是。”鄭森正色道,“龍山那邊能產火銃的作坊也不多。依我看,不如把龍山、日本和西洋的工匠都請到南京來開設作坊。兩百個作坊,一年就能產數萬支火銃了。”
碼頭上人來人往,搬運的腳步聲和吆喝聲不絕于耳。朱慈烺沉吟片刻:“為何不建一個大廠?集中管理,不是更好?”
“這...”鄭森露出一絲苦笑,“工匠們自己開作坊,每月能打造幾支火銃就不錯了,再做些零活,就能賺幾十兩銀子。要是落草成了手藝人,誰還愿意來?現在的工匠,可不比從前那些世襲的匠戶了。”
一陣江風吹來,帶著潮濕的氣息。朱慈烺靜靜地看著遠處的帆影,心中思緒翻涌。確實,現在已經不是強制征用匠戶的時代了。要想在南京發展火器制造,還得靠利益驅動。
“師兄說得有理。”他轉過身,目光灼灼,“不過要吸引工匠北上,還得有個引路人。令尊什么時候能來南京一趟?”
鄭森眼前一亮,隨即又露出幾分猶豫:“我這就寫信給家父,請他速來。只是...”
“只是什么?”
“家父一直想為朝廷疏通與日本的關系,奈何總有些誤會...”鄭森的聲音中帶著一絲無奈。
朱慈烺笑了,眼角微微上揚:“什么誤會?德川幕府跟咱們大明還算得上是老相識。平等互利,這是應有之義。”
正說著,碼頭入口處突然傳來一陣喧嘩。李巖快步走來,臉上帶著幾分興奮:“千歲爺,有人要告御狀!”
“告誰?”朱慈烺的目光微微一凝。
“告揚州衛指揮使徐永基,說他勾結提督漕運撫寧侯朱國弼謀反!”
朱慈烺眉頭微挑,事情變得有趣了。
他最后看了眼堆積如山的火銃,又望向鄭森:“師兄,這批火銃我很滿意。至于其他事,等令尊來了再詳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