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專諸篇——成功有時很憋屈
- 戰國那些牛人們
- 趙家三郎
- 4531字
- 2025-05-16 11:31:14
一
他本該是母親膝下孝順的孩子,妻子心中體貼的丈夫,孩子眼里慈祥的父親,他的前途本是美好的,他將來可以做一名好廚師或者屠夫。人生命運無常,誰也不知道下一刻是巧克力還是白糖,當他遇見那人時整個吳國的天空忽然變了顏色。
那個人叫伍員,字子胥,是一個被仇恨折磨的喪心病狂的人。因遭楚太子少傅費無忌陷害,父兄為楚平王所殺,實在是在楚國混不下去了,伍子胥被迫出逃吳國,發誓必傾覆楚國,以報殺親之仇,為此目的,他不惜一切手段。當他一眼看到專諸之時,專諸方與人斗,將就敵,其怒有萬人之氣,甚不可當。(《吳越春秋》記載)
《史記·刺客列傳》中說伍子胥知專諸之能,究竟是怎么個‘能’,最通俗的理解為,是能用得上的‘能’。
伍子胥敏銳的政治經驗告訴他,這個人以后能用得上,帶上他,一起走。
專諸沉默寡言,很少說話,他什么也沒有說,跟著伍子胥就走了。他不希望一輩子做平庸的屠戶或者廚師,那不是他的理想。(專諸好像也沒啥理想)
伍子胥進見吳王僚,施展口舌之能,他向吳王僚陳述重重攻打楚國的利處(說以伐楚之利),伍子胥迫切的需要吳國的力量,來實現為父兄報仇雪恨的夙愿。
吳王僚有些猶豫。
伍子胥掩不內心的狂喜,他的夙愿沒想到很快就是要實現了。正當這個節骨眼上,有人在他頭上潑了冷水。他是公子光,吳國的王公貴胄。他反對說伍員父兄都被楚平王殺死,所以伍員才講攻打楚國,這是為了報自己的私仇,并不是替吳國打算。
吳王乃止。
公子光說的在理,他這么做的目的有兩個,第一他剛從戰場下來不希望再次冒險。第二,他在給伍子胥發信號,讓他看清吳國真正的主人是誰。
英雄所見,大致相同。
伍子胥看出公子光有弒君奪位之意,以他敏銳的政治眼光來看,不久的將來公子光必殺吳王僚取而代之成為吳國新君。想要令吳國出兵,勢必要過了公子光這一關。
伍子胥忽然想到了一個人,他叫專諸,一個籍籍無名默默無聞的人。沒有什么比這更能討好公子光的了。乃進專諸于公子光,在他的身邊安插個心腹,而自己領著熊勝跑到鄉下去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在伍子胥看來,專諸不過是個棋子,完成他最終復仇目的的一顆棋子。
既然是伍子胥介紹過來的人,不會錯的。公子光也不是一般人物,他當然明白這點,對專諸很客氣,施以厚遇,每頓四菜一湯,有酒有肉,吃龍蝦蘸大醬,好吃好喝的養著他,這一養便是很多年。
公子光之所以憤恨不平,有弒君奪位之意,原因有段歷史。
公子光他爹吳王諸樊,這老頭比較仁厚,他有三個弟弟,依次是余祭、夷眛和季子札。三個弟弟中季子札最為賢明,所以他沒立太子,想兄終弟及接力棒似的傳給季子札。在紛亂的春秋戰國王室中這是非常罕見的現象,儼然一個模范家庭。
《史記》讀到這里,倒是想起了后世宋太宗時期的“金匱之盟”是不是源于此處。公子光他爹想的很好,也勇敢的這么去做了。事實證明,在君王承傳的過程中保證按預期的設想傳承的難度系數比較大。你想把王位傳給季子札,你知道人家愿不愿意?
諸樊死,余祭繼位。
余祭死,傳給夷眛。
夷眛死,本當傳給季子札。
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出現了,季子札逃不肯立。
聽說過有逃學的,逃婚的,還真很少聽說給個國家總統不干的。假如他不生在帝王之家,很可能是名垂青史的賢士。
季子札是位賢士,他對國君王位不感興趣。好像是很難理解,其時不難,我們把國君當作一種職業的話,就好理解了。人家季子札就是喜歡畫個畫,作個曲,寫寫詩什么的,對吳國總統不感興趣。
提到賢士不得不多說幾句,最著名的當屬竹林七賢。
竹林七賢是在一片竹林下的七個閑人,主要工作是喝酒唱歌抬杠子,閑來背后罵領導,沒事還來個裸奔啥的。屬于那種人家吃飯他睡覺,人家睡覺他唱歌的人,總之行為乖戾,彰顯個性,就是要與正常人不一樣,將精神分裂癥早期癥候群表現的淋漓盡致。
季子札無疑是這類人,逃不肯立,或許是在模仿某位古人吧!
國不可一日無君,吳人乃立夷眛之子為王,即吳王僚。
公子光之所以不服就在這里,按照他爹諸樊的遺命,論資排輩的話應該是他繼承王位才對。
為什么呢?看下面——
諸樊是老大,公子光是老大的兒子。
夷眛是老三,吳王僚是老三的兒子。
事情真的是這樣嗎?
他們兩人的生卒年已然無法考證,不知道誰大誰小,不過吳國人弱智到連輩分都搞不清楚?我想公子光對王位可能是一種錯覺。
公子光說的有他的道理:“如果按兄弟次序,季子當立。如果一定要傳給兒子的話,那么我才是真正的嫡子,應當立我為君。”
人生的失意之處在于本該是你的卻被別人奪了去。
所以公子光很郁悶,很憤怒,故嘗陰養謀臣以求立。
難道吳王僚看不來公子光的險惡用心?
從后文他弄了很大的排場去赴宴來看,他顯然是看出了這一點,那么他為什么沒有對公子光動手呢?可能有以下幾點,一是從吳王諸樊傳國來看,吳國家風比較淳樸仁厚,況且他與公子光又是親戚,抬頭不見低頭見,何必搞的那般兵刃相見血肉模糊的呢!二來,公子光雖然不服,在吳王僚看來也只是一時之氣,憤憤不平,過幾年就習慣了。如果猜測對的話,那么吳王僚對公子光太過輕視。
公子光不是省油的燈,他隱忍多年,一直在等待著機會。
皇天不負有心人,機會終于來了。
二
吳王僚九年楚平王駕崩了。(按《史記·楚世家》《十二諸侯年表》《左傳·昭公二十六年》,記楚平王卒于其十三年(前516),是年為吳王僚十一年,此處可能是筆誤。)
吳楚兩國是世仇,祖上說不定打了多少次。
吳王僚見機會來了,趁著楚國辦喪事之時,派他的兩個弟弟公子蓋余、屬庸率領軍隊包圍楚國的譖(zèn)城,又派使臣到晉國,用以觀察各諸侯國的動靜。
楚國舉國同哀之際,吳王僚派兵出擊,顯然有點不地道。假如別人家死了人,正辦喪事,突然仇人上門來尋仇,可想而知,那必然是三姑七婆二大爺,男女老幼,抄起扁擔跟你們拼了——
吳王僚不知道哀兵必勝的道理,還是機不可失的誘惑?不管怎么說,這是吳王僚軍事戰略上的一次失誤,無異于自掘墳墓,因為在他的背后有雙冰冷的眼睛正在暗中盯著他的一舉一動。
果然不出所料,楚發兵斷絕蓋余、屬庸退路路,吳兵不得還。被斷絕后路了,回不來了。
吳王僚很郁悶,偷雞不成蝕把米。
在吳國舉國同哀的時候,還有一個人暗暗竊笑,沒事偷著樂,那人是公子光。等待多年的機會終于來了。
公子光對專諸說:“這個機會不能失掉,不去爭取,哪會獲得!況且我才是真正的繼承人,當立國君,季子即使回來,也不會廢掉我的。”他說的詞嚴正色,誰都可以看得出來他要政變的決心。
專諸平靜的說道:“王僚是可以殺掉的。然而,母老子弱,兩個弟弟帶著軍隊攻打楚國,楚國軍隊斷絕了他們的后路。當前吳軍在外被楚國圍困,而國內沒有正直敢言的忠臣。這樣王僚還能把我們怎么樣?”
《史記》對專諸記載中,全文專諸只說了這句話,但是這句話其中的四個字很有分量——母老子弱。
分析下這句的言外之意。
一,母老子弱,兩個弟弟帶著軍隊攻打楚國……言外之意好像是在說吳王僚當前處境很窘困,而你此刻要發動政變,雖然時機成熟,但有點不地道。話又說回來,吳王僚也不不太地道。趁人家死人辦喪事發兵進攻,他們都是一路貨色,什么地道不地道的,達到目的才是真的,“地道”是什么東西?多少錢一斤?
二,“母老子弱”專諸是告訴公子光,我上有八十歲老母,下有襁褓小兒,萬一政變失敗,他們怎么辦?
縱觀《史記·刺客列傳》中記載的五位刺客,專諸的形象并不飽滿,也沒有光輝的精神,但他卻是個有人情味的刺客,這一點很難得,他想到了他的父母妻兒,想到了我死了,他們怎么辦?
專諸不是冰冷的殺手,是位有人性的刺客。
“母老子弱”是專諸此生中最令人感動的一句話。
公子光解決了他的后顧之憂,他跪下磕頭道:“光之身,子之身也。”翻譯過來是,你媽就是我媽,你兒子就是我兒子,你媳婦還是你媳婦,你放心去吧,后事我全包了。
他們二人的對話,怎么看都像是一筆交易。
我幫你殺吳王僚,你幫我養活父母妻兒,最后雙方達成共贏。
專諸什么也沒有說。他知道他在公子光心中的地位,只不過是個殺人工具,但他還是要去做,報答知遇之恩也好,為了父母妻兒的榮華富貴也罷,反正是一場交易,既然簽字了,就要履行合同旨意。
養兵千日,用兵一時,該到出手的時候了。
公元前515年四月丙子日,公子光備辦酒席宴請吳王僚。都是親戚,現在兩兄弟被困,大王,別上火,咱們兄弟喝兩盅解解悶。
吳王僚對公子光不太放心,他知道這頓飯有可能是鴻門宴,事實證明他的判斷是正確的,可是他卻忽略了公子光的能力。
吳王僚派出衛隊,從王宮一直排列到公子光的家里,門戶、臺階兩旁,都是王僚的親信。(王僚使兵陳自宮至光之家)
這是什么排場?保鏢至少幾百人開外。
單從這一點上來看,吳王僚遠不如公子光,既然你都大張旗鼓的防備人家,當初為什么不滅了他?殊不知“臥榻之側起容他人安睡”的道理?是在炫耀還是在挑釁?這么大的陣勢,誰看了都眼氣,何況要政變的公子光,他更是要不惜一切代價滅了你。
兩人聊的挺好,話話家常,解解煩悶,酒過三巡,菜過五味。
公子光痛苦的說,“真是不好意思,你看的腳氣又犯了(詳為足疾),我得去擦點藥,一會兒就回來。”
公子光假裝腳有毛病,進入地下室,讓專諸將糖醋魚(全炙魚)進獻上去。
糖醋鯉魚中有柄匕首,一柄可以洞穿三層鎧甲的匕首。
那柄匕首就是大名鼎鼎的“魚腸劍”,據傳說是鑄劍大師歐冶子鑄造。
我們看武俠小說通常都說……他用了某某山之錫,某某河之銅,經雨灑雷擊,得天地精華等等,反正是說這柄劍與眾不同,為了渲染這種與眾不同,在加幾句危言聳聽,此劍多少年出世一次,出世之際天下將要大亂等等,這都是小說家言,附會之意很大,正史沒有記載。但是那柄匕首絕不是普通的刀,刺殺這等大事,總不能隨便在哪個超市買一把水果刀就上了,萬一因為質量問題,刺殺失敗,哪個廠家能賠的起?
專諸在改寫歷史之際,他出奇的冷靜,冷靜的令人感到可怕,專諸什么沒有說,獻上糖醋魚。專諸是屠戶出身,名字起的很好。專諸,專門殺豬。他殺的豬都比吳王僚見過的人都多,殺人亦是不在話下。
吳王僚此刻在專諸的眼里已經不是個人,而是頭豬,一頭死去的豬。
在專諸的眼里殺豬和殺人本沒有區別,都是將匕首插入致命的部位,所以專諸就將匕首插入了吳王僚的心臟。
專諸殺豬的本領沒白練只一刺搞定吳王僚。
《史記·刺客列傳》中記載的五位刺客,專諸的光芒不及其他人,但是他的刺殺手法堪稱一流,絕對夠職業,至少比水貨荊軻強多了。
專諸成功了,他沒有想到功成身退,事實證明他也退不了,等待他的是亂刃分尸,在地下室里結束他的一生。
大王被刺殺,頓時大亂,局面一發不可控制。
面對這種混亂不堪的局面公子光出奇的冷靜,他很從容的用了一招就控制了局面。
——全部誅殺!
這招比較殘忍,但非常有效。
公子光做事干脆利落,放出早已埋伏好的武士攻擊王僚的部下,盡滅之。
專諸成功了,公子光也成功了。
既然公子光最后放出武士,全部誅殺吳王僚的部下,卻還要犧牲專諸刺殺吳王僚,可見公子光的心機之深,這是消炎帶抗病毒,雙管齊下,做個雙保險,一并解決。
公子光遂立為王,他就是鼎鼎大名的吳王闔閭,春秋五霸之一。(如果你對闔閭很陌生的話,那他的兒子你一定聽說過,是吳王夫差,假如說夫差你還不清楚,那越王勾踐總該知道了吧?)
專諸完成了他的使命,在他達成協議那一刻,他沒有令公子光失望。
吳王闔閭也沒有令他失望。
闔閭沒有失信,乃封專諸之子以為上卿。
專諸是一個稱職的刺客,是刺客的楷模,也是刺客的悲哀。在動手之際,前前后后,沒說一句話,什么也不說,誰能記得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