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身體構造

不同的無脊椎動物,其身體的組織形式和結構樣式的復雜程度也各不相同。有的無脊椎動物,比如海綿動物以及一些共生或寄生的動物(中生動物),它們只能通過一系列細胞的協作完成生命體的功能,但并沒有形成真正的組織。而其余的無脊椎動物(真后生動物),從擁有簡單的組織到形成各司其職的器官,它們的復雜程度逐漸提高。

身體形態的決定因素

A.生存方式及身體形態

在生物學中,我們把相似部分在身體中的平均分布理解為對稱性。大部分動物都具有某種對稱性。

然而,大部分海綿動物和中生動物是不對稱的。輻射對稱多見于營固著生物,它們附著在水體基質上,很少漂流或移動,并根據環境對自身進行了適應性的調整。在它們體內,神經系統形成了一張網絡,感受器及其他結構(觸角、前肢)規則地分布在身體的邊緣。

大部分物種都具有兩側對稱性:它們能夠向一個方向進行有效的移動。因此,它們的感官會向身體的一端集中(頭向集中),其神經系統也是集中的。這樣,其身體的各項活動被整合,以便快速、準確地針對外界環境做出反應。

在無脊椎動物的身體中,其主要的神經索位于腹部,這一點和脊椎動物恰恰相反,脊椎動物的主要神經索在背部。

B.環境的種類

海水的物理、化學性質解決了動物身體支撐的問題。動物的骨骼(內骨骼或者外骨骼)具有保護的功能。其骨骼也便于體液中鹽分的調節以及新陳代謝廢物(氨)的排出。環境的穩定,也有利于無性繁殖以及以體外受精為途徑的有性繁殖的進行。在支撐身體和排氨方面,淡水和海水有一樣的功能。但是,當環境中的鹽分濃度低于體內的鹽分濃度,動物身體和外界的滲透平衡就會出現嚴重問題。所以,每個種群都得解決排出多余水分以及保持體內鹽分不流失的問題。

生存環境的物理、化學條件以及環境的不穩定性有利于體內受精的有性繁殖的發展,有利于卵細胞被保留在父母體內,得以更好地著床,并防止水分流失。此外,幼蟲期的縮短現象也很顯著,胎生占據了主導地位。在陸地環境中,空氣密度較小,這意味著動物需要一個機械支撐系統來支持身體的重量。因蒸發而喪失的身體水分使得保持體內平衡困難重重,這在體表保護層、防止水分流失的呼吸系統以及夜間活動習性等出現后得到了解決。為了留住水分,排泄也得到了專化。體內受精的有性繁殖成了主要的生殖方式,卵細胞會被包裹在保護層或胎盤(胎生)中。生物之間的聯系和相互依賴的關系會形成一種特別的大環境。我們注意到,根據關系深淺不同,典型體形式樣會產生可觀的變種,會出現多種用途固定的器官以及被大致改良的體內隔膜。如果是體表寄生蟲,它們會擁有消化器官和專門的口器;而體內寄生蟲會縮減用于移動的器官,發展某些有利于繁殖的身體系統。這是因為它們需要增加后代的數量,以抵消伴隨寄生生命周期的高損失。寄生蟲是體內受精的,且許多種寄生蟲具有雌雄同體、自體受精和無性繁殖的特點,這都大大增強了它們的繁殖能力和生命潛力。

C.體形大小

進化過程中,動物界產生了不同的適應策略,事實證明這些策略有利于所有細胞在形式和功能上保持和諧的統一。動物中存在體積變大的趨勢,然而,這種趨勢被表面積與體積的比所制約。因此我們發現,有的動物在其身體體積增大的同時,采用了特殊的幾何形狀使得其體表面積也最大化。通過這種方式,海綿動物將自己身體的外壁折疊、枝杈化。其他動物則采取延長自己身軀(紐形動物門)的方式。此外,扁形動物還會把自己的身體壓扁。刺胞動物門的身體中充滿了一種膠性成分,或者說,中膠層。在大部分刺胞動物中,它們通過不同途徑獲得了一個第二內腔(體腔)。這個體腔的多種功能中,比較突出的是積累液體以便支撐和移動,并使消化道獨立于體壁之外。有體腔的動物還有另一個特征,那就是部分軀體會沿著身體的主軸重復,即分節現象或同質異性體。身體的分節有助于動物的移動,某些體節逐漸具有了專門的功能,這更賦予了動物極強的環境適應能力。

海綿動物和海星

棘皮動物,諸如圖中脆弱的海星,在它的幼蟲期是兩側對稱的,它們在成年階段變為輻射對稱狀。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瓦提县| 贺州市| 汕尾市| 闵行区| 华亭县| 建昌县| 丹江口市| 苗栗市| 北票市| 福建省| 台前县| 洱源县| 西宁市| 水富县| 咸阳市| 华蓥市| 雅安市| 东乡县| 兰州市| 拜泉县| 高淳县| 克拉玛依市| 德化县| 安达市| 新平| 炎陵县| 湖口县| 民和| 晋城| 和顺县| 静海县| 东城区| 梓潼县| 华阴市| 武陟县| 静宁县| 邵东县| 海原县| 铜陵市| 武胜县| 平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