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開張
- 繡口一吐,便是整個盛唐
- 這人正得發邪
- 2078字
- 2025-05-25 19:58:23
陸川接過書冊,手指輕輕拂過封面,心中亦是激蕩不已。
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書,它承載著他的理想,也預示著一個新時代的開啟!
書冊裝幀雅致,封面是閻清瑜親手繪制的滕王閣遠眺圖,筆觸清雅,意境悠遠。
內頁字跡清晰,大小勻稱,墨色飽滿,配上陸川手繪的插圖,以及詳盡的注釋評點,堪稱一件藝術品。更重要的是,這樣一本書,其成本,竟不足傳統雕版書籍的三分之一!
三日后,“新華書肆”在洪州城南正式開業!
這一日,整個洪州城都為之轟動。
書肆門前,紅綢高掛,鞭炮齊鳴。
聞訊而來的士子、百姓,將整條街巷圍得水泄不通。
閻伯嶼都督、已官復原職并隱有升遷之勢的劉正風錄事,以及洪州城內有頭有臉的宿儒名士、鄉紳富商,幾乎都親自到場祝賀。
連那位先前對陸川頗有微詞的戶曹參軍,此刻也不得不擠出笑容,前來道賀,生怕落后一步,便成了洪州官場的“異類”。
當陸川與閻清瑜并肩出現在書肆門口,宣布“新華書肆”正式開業,并將第一批精心印制的書籍——《滕王閣序集注詳解》、《論語正義》、《孟子集注》、《明鏡案例評析》以及幾冊通俗易懂的《千字文》、《三字經》啟蒙讀物——擺上嶄新的書架時,人群中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和歡呼!
“快看!這就是王子安先生親筆集注的《滕王閣序》!印得可真清晰啊!”
“這《論語》,往日里手抄一部,少說也要半貫錢,這里竟然只售一百五十文!還用的是上好的明鏡紙!”
“還有這《明鏡案例評析》,把那些官司道理說得明明白白,咱們老百姓也能看懂了!”
士子們如獲至寶,爭相搶購。那些家境貧寒的學子,更是激動得熱淚盈眶,他們終于可以用低廉的價格,買到夢寐以求的圣賢之書了!
書肆之內,更是別有洞天。
不同于傳統書鋪的昏暗狹窄,陸川設計的“新華書肆”寬敞明亮,一排排高大的書架分門別類地陳列著書籍,讀者可以自由取閱。
正中還開辟了一處“閱覽區”,擺放著幾張干凈的桌椅,供人靜坐讀書抄錄,旁邊更有書童奉上免費的粗茶。
這種“開架售書”和“體驗式閱讀”的模式,在唐代簡直是聞所未聞,立刻贏得了所有人的交口稱贊。
《滕王閣序集注詳解》甫一上架,便被搶購一空!
其精美的裝幀、詳盡的注釋、以及王子安的親筆手書影印,使其不僅具有極高的閱讀價值,更具有了收藏價值。
許多富商名流,甚至不惜出高價求購,以能擁有一部王子安親筆簽名的初版《滕王閣序集注詳解》為榮。
而那些價格低廉的《論語》、《孟子》等經典,更是受到了寒門學子和普通百姓的熱烈追捧。
許多原先因為書價昂貴而無緣接觸圣賢教誨的人,如今也終于可以擁有自己的書籍了。
“明鏡案例評析”和那些啟蒙讀物,也因為其通俗易懂、貼近生活,而迅速在市民中間普及開來。
一時間,洪州城內,無論是茶館酒肆,還是田間地頭,竟都多了一些捧卷閱讀的身影,整個城市的文化氛圍,都為之一新!
傳統的書鋪老板們,看著“新華書肆”門前那車水馬龍、人頭攢動的景象,再看看自己門可羅雀的店鋪,一個個是目瞪口呆,捶胸頓足。
他們知道,洪州乃至江南的書籍市場,要變天了!
一些保守的宿儒,原本對王子安這種“大規模印書”的行為頗有微詞,認為會使書籍泛濫,減損其神圣性。
但當他們親眼看到那些制作精良、價格低廉的經典書籍,以及那些因為能讀上書而歡欣鼓舞的貧寒學子時,也不由得轉變了觀念,紛紛贊嘆王子安此舉“功在千秋,利在萬民”。
“新華書肆”開業不過十日,首批刊印的數千冊書籍便已銷售一空!
其盈利之豐厚,遠超陸川預期。
更重要的是,通過書籍的傳播,陸川的思想、理念以及“明鏡堂”的聲望,正以一種前所未有的速度,向整個江南地區輻射。
這一日,陸川站在“新華書肆”二樓的窗前,俯瞰著樓下絡繹不絕的求知人群,心中涌起一股難以言喻的豪情。
他不僅僅是一個寫下《滕王閣序》的詩人,也不僅僅是一個為民請命的訟師。
此刻,他更像是一位文化的播種者,一位時代的啟蒙者。他用來自未來的智慧,為這個古老的王朝,注入了新的活力。
“這,才是我想要的‘文豪’之路!”陸川的嘴角,勾起一抹自信的笑容。
他知道,洪州的成功,只是一個開始。他的目標,是讓“新華書肆”的種子,在整個大唐的土地上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他要讓知識的陽光,照亮每一個渴望改變命運的靈魂。
當然,他也明白,前方的道路,絕不會一帆風順。
那位遠在長安的長孫無忌,在得知洪州的一切后,又會使出何等雷霆手段?
而自己,又該如何應對,才能在這場與權勢的博弈中,繼續前行,實現自己心中的宏圖偉志?
陸川的目光,投向了遙遠的北方,那里,是長安,是大唐的權力中樞,也是他未來真正的戰場。
“新華書肆”的成功,如同一顆投入江南文壇的巨石,激起的漣漪迅速擴散。
每日里,書肆門庭若市,求知若渴的學子、好奇的市民、乃至聞名而來的外地書商,將不大的店堂擠得滿滿當當。
廉價而精美的《論語》、《孟子》走入了尋常百姓家;
《滕王閣序集注詳解》更是洛陽紙貴,一書難求,成為江南士子間身份與品味的象征;
而那通俗易懂的《明鏡案例評析》,則讓《唐律疏議》不再是高懸于廟堂之上的冰冷條文,開始真正走進民眾的生活。
“明鏡紙坊”的產量節節攀升,魯木匠與刻工師傅們對活字印刷術的掌握也日臻純熟,新的書籍品種,如農事手冊、啟蒙歌謠、甚至是一些短篇的志怪傳奇,也開始陸續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