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都,一間陳設簡樸卻氣氛凝重的會議室。
空氣中彌漫著盛夏的悶熱,以及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緊張感。
會議桌旁圍坐著幾位國內航空工業的頂級專家,他們是國家航空建設的中堅力量。
別看他們年齡都不算太大,都才三四十的樣子,但都有在國外航空企業工作的經驗。
比如說今年三十三的徐順壽,他44年的時候就在美國麥克唐納飛機公司工作過,參與過FD-1、FD-2飛機的設計工作。
剛上三十出頭的陸小鵬,在英國格洛斯特飛機公司負責過總體設計,也是很有經驗的飛機設計的專家。
此外,還有幾位來自不同部門的高級工程師,也有著豐富的工作經驗,平時都忙得很。
不過此刻,他們卻被一道緊急命令召集到此。
會議主持人來之前,他們面面相覷,眼神中充滿了不解與揣測。
要知道,最近這段時間,國內航空工業的工作重心主要集中在兩個方向:
一是修復和整合GMD潰敗時遺留下的少量航空資產,二是與蘇聯進行飛機引進的談判。
為了評估未來可能引進的飛機,他們可是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對蘇聯派過來援助的巴基斯基混成集團,進行了深入細致的摸底研究。
對他們帶來的米格-9和米格-15等機型,進行了大量的調研。
按理說,這個時期,最緊急的事情應該是圍繞引進機型進行談判。
不知道這次技術資料重要到什么地步,需要把他們這些航空專家全都拉到一起?
“徐工,您那邊有消息嗎?”
陸小鵬壓低聲音問道,語氣中帶著一絲按捺不住的好奇。
徐順壽搖了搖頭,眉頭緊鎖:
“我也是剛接到通知,只說是非常重要的技術資料,需要咱們立刻進行評估。”
這時,一位身穿中山裝、神色嚴肅的領導推門而入,手中抱著一個牛皮紙袋,步履匆匆。
這人正是航空工業局的段局長。
段局長進來后,沒有多余的寒暄,徑直走到會議桌前,將文件袋放在桌上,沉聲道:
“同志們,情況緊急。
今天請大家來,是要立刻對這份資料進行評估。”
段局長的語氣異常鄭重,更增添了現場的凝重氣氛。
說完,他就親自將文件袋啟封,從中取出幾份圖紙和密密麻麻的文字資料。
工程師們看到資料只有一份,馬上就迫不及待地圍了過去。
最初,他們看到標題上的“噴氣式高級教練機”字樣時,眼中閃過一絲困惑。
教練機固然重要,但與眼下國家急需的噴氣式戰斗機相比,優先級似乎并非最高。
難道蘇聯方面愿意連同先進教練機一同出售了?
如果是這樣,那倒是個好消息。
然而,當他們的目光落在飛機的總體布局圖上時,困惑瞬間被另一種情緒取代——震驚。
陸小鵬忍不住疑惑出口道:
“這……這是教練機?”
圖紙上那對線條流暢、向后傾斜的機翼,這樣明顯帶有后掠角的設計,比他們熟悉的米格-9都更像噴氣式戰斗機。
徐順壽沒有說話,只是湊得更近,仔細審視著圖紙上的每一個細節。
后掠翼!這代表著對速度的追求,什么時候教練機來搶戰斗機的活了?
他們腦海中瞬間浮現出這段時間以來,他們對米格-9和米格-15的深入研究。
他們曾仔細考察過巴基斯基混成集團帶來的兩款噴氣式戰斗機,對其性能參數、氣動布局、結構特點算是了解了十之七八。
米格-9作為蘇聯第一代噴氣式戰斗機,采用平直翼,雖然使用了噴氣動力,但在高速性能和機動性上,和二戰時螺旋槳飛機,并沒有本質的不同。
米格-15則完全不同,它采用了后掠角機翼,這使得它在高亞音速區域擁有優異的性能,格斗能力遠超米格-9,是現在世界上最頂尖的噴氣式戰斗機之一。
當初在向國家提交關于引進機型的建議時,他們力陳引進米格-15的必要性。
然而,談判桌上的情況并不順利,蘇方雖然愿意提供援助,但在核心裝備的轉讓上卻顯得非常謹慎,目前傾向于只出售相對落后的米格-9。
這讓他們這些技術人員感到一種深刻的“憋屈”和“不甘”,仿佛他們一眼看穿了差距,卻無力改變眼前的困境,只能接受次優的選擇。
現在,這份資料上的教練機,那對醒目的后掠翼,無疑觸動了他們心中最敏感的那根弦。
他們繼續往下翻閱,性能參數、結構剖面圖、系統說明……越看,內心的波瀾越是劇烈。
“推力……這臺發動機的額定推力竟然這么高?”
陸小鵬比對著腦海中米格-9配備的RD-20發動機的數據.
“如果這份資料沒問題,它的動力竟然齊平米格-9!”
另一位工程師補充道:
“這里提到可以選擇掛載航炮吊艙,甚至這里還有載彈能力說明……
這哪里是教練機?這簡直就是一架可以執行對地攻擊任務的輕型戰斗機!”
徐順壽死死盯著發動機的性能曲線圖,尤其是標注了“加力”選項的部分,他倒吸一口涼氣:
“看這里……如果啟用加力燃燒室,短時間內的推力,甚至超越了米格-9!”
他抬頭掃視眾人,眼中既有震撼,又有難以置信:
“同志們,這架教練機的氣動設計,它的速度潛力,它的動力配備,如果算上外掛航炮,它的綜合作戰能力,絕對能完全超越米格-9!”
會議室里一片寂靜,只有吊扇的轉動聲和翻動資料的沙沙聲。
超越米格-9!這個結論像一道驚雷,炸響在每個人心中。
他們為了引進米格-9已經做了大量準備工作,雖然心有不甘,但這是目前看來唯一的選擇。
而現在,一份聲稱是“教練機”的資料,卻展示出了遠超米格-9的性能。
震撼過后,更深層次的思考和疑惑涌上心頭。
如果這份教練機資料是真的,而且是可供引進的,那意味著什么?
陸小鵬首先忍不住開口,他的聲音帶著一絲急切:
“段局長,如果蘇聯的技術已經發展到這個地步,并且還愿意出售性能如此先進的教練機,那說明他們的出口政策是不是放寬了?
咱們是不是可以再次爭取引進米格-15了?
要知道我們現在最緊要的是建立一支能打仗的噴氣式空軍,教練機當然需要,但和米格-15比起來,孰輕孰重,我想是很清楚的!”
其他幾位工程師也紛紛附和,語氣中充滿了對米格-15的渴望:
“是啊,部長!如果能引進這款教練機,那肯定能引進米格-15!
當前國家經費緊缺,肯定優先上戰斗機啊!”
“這款教練機設計確實優秀,甚至某些方面,比如這個氣動布局,感覺比米格-15還要干凈利落一些。
如果它能放大,換裝米格-15的發動機,再把航炮整合進去,說不定能設計出更優秀的戰斗機……
但這都是后話了,眼前是能不能拿到米格-15的問題!”
他們的話語里,流露出一種技術人員特有的敏銳和對未來的展望,但同時也緊扣著現實的急迫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