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們陷入了沉思,剛剛燃起的熱情似乎冷卻了不少。
航空工業局的一位副局長皺起了眉頭:
“陳總工的意思是,單純換發升級,費效比不高,而且還得不到蘇聯老大哥的幫助?”
“可以這么理解。”
陳天宇點頭.
“我們當然可以獨立完成,但周期、成本以及最終的性能提升幅度,都需要仔細權衡。”
空軍的一位將領顯得有些不甘心:
“難道說,這款新型教練攻擊機,就到此為止,沒有進一步挖掘的潛力了?”
他的語氣中明顯帶著一絲焦慮和對更強裝備的急迫渴望。
“我還是認為,在現有基礎上放大設計,增加武器掛點,應該是一個比較穩妥的方案。”
另一位航空工業局的老工程師堅持自己的看法。
“畢竟底子是好的,我們自己投入一些力量,總比從零開始強。”
“但是,如果提升不明顯,只是聊勝于無,那我們投入的資源和時間,是否值得?”
立刻有人反駁。
會議室內的討論再次激烈起來。
有的領導認可陳天宇的分析,認為與其投入巨大精力去進行一項提升有限的改進,不如將資源用在更具前瞻性的項目上。
而另一些領導,則依舊傾向于在成熟平臺上進行漸進式改良,認為這樣風險更小,也更容易在短期內看到成果。
雙方各執一詞,誰也無法完全說服對方,討論似乎陷入了僵局。
就在這時,一直認真聽取各方意見的段局長,目光再次落在了陳天宇身上。
他想起陳天宇去莫斯科之前,就提到過的三角翼方案。
“天宇同志,”段局長開口,打破了會議室的沉寂。
“我記得你前段時間匯報,現在已經和米高揚設計局展開‘三角翼’氣動布局方案的前期理論研究和風洞試驗。
這個‘三角翼’,如果用于飛機設計,能否滿足我們對更高飛行速度和更大載彈量的需求呢?”
段局長的問話,一下子就吸引了在場空軍領導們的注意力。
他們之前對這個名詞只是略有耳聞,此刻,被段局長這么一提,他們的好奇心和對新技術的期待一下子被調動了起來。
“對啊!三角翼!”
一位空軍首長眼睛一亮,身體微微前傾,追問道:
“陳總工,這個三角翼到底是怎么回事?能不能給我們詳細講講?”
其他幾位空軍將領也紛紛投來關注的目光,原本有些凝重的氣氛頓時活躍了不少。
“各位首長,三角翼氣動布局方案,確實是我們目前與蘇聯米高揚設計局的專家們共同探索的一個前沿技術領域。”
說到這兒,陳天宇走到會議室前方的黑板旁,拿起粉筆,寥寥數筆,便勾勒出一個簡潔的三角形機翼輪廓。
“顧名思義,三角翼就是指機翼的平面形狀近似于一個等腰三角形。”
陳天宇指著黑板上的草圖解釋道:
“這種翼型最大的特點,在于它可以在保持相對較小翼展的情況下,獲得非常可觀的機翼面積。”
他停頓了一下,讓大家消化這個概念,然后繼續說道:
“更大的機翼面積意味著在相同的起飛重量下,翼面載荷可以做得更低,這有利于改善飛機的起降性能和盤旋機動性。
同時,寬大的翼根也為起落架的收放、燃油的儲存以及武器彈藥的掛載,提供了更為充裕的空間。
理論上,采用三角翼布局的飛機,有潛力實現比常規布局飛機更大的載彈量。”
聽到“更大的載彈量”,空軍領導們的眼睛更亮了,身體也不由自主地向前傾了傾。
陳天宇微微一笑,繼續深入闡述:
“不僅如此,三角翼通常具有很大的后掠角,這使得它在高亞音速和超音速飛行時,能夠有效降低激波阻力,非常適合實現高速乃至超音速飛行。”
說到這兒,他加重了語氣。
“根據我們目前收集到的風洞試驗數據和理論分析,雖然相關的理論體系還需要進一步的完善和驗證,但一個基本趨勢已經非常明顯:
未來的高速戰斗機,特別是追求兩倍音速以上飛行能力的戰斗機,三角翼將是最有潛力的氣動布局選擇之一!”
這番話如同一顆重磅炸彈,在會議室里引起了一陣不小的騷動。
超音速!這在1950年的華夏,對于絕大多數航空從業者和軍方領導而言,還是一個遙遠而令人神往的詞匯。
他們雖然知道國外已經在進行相關的研究,但從未想過華夏也能如此迅速地接觸到這個領域的前沿。
“了不起!真是了不起!”
一位頭發花白的空軍老首長忍不住贊嘆道:
“如果真能實現超音速,那我們空軍的戰斗力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陳總工,照你這么說,這個三角翼簡直就是為我們量身定做的啊!”
一位性格急躁的空軍領導興奮地說道:
“速度快,載彈量大,這不正是我們夢寐以求的對地攻擊機嗎?
我看,咱們現在這款中級教練攻擊機就先用著,下一款對地攻擊機,就必須是這個三角翼布局的!”
“對!就搞三角翼!”
另一位領導立刻附和道,語氣斬釘截鐵。
“時不我待啊,同志們!
朝鮮戰場上的經驗教訓告訴我們,沒有強大的空中支援,我們就要付出更慘重的代價!”
那位急切的領導更是迫不及待地追問:
“陳總工,那這種三角翼飛機,我們大概需要多長時間能夠研發出來?
能不能像這款中級教練攻擊機一樣,也用差不多的時間就搞定?
如果能盡快裝備部隊,說不定……說不定還能在朝鮮戰場上發揮作用!”
他這話一出,會議室內的氣氛頓時又熱烈了幾分。
面對空軍領導們如此急迫的要求,陳天宇深知必須潑冷水了。
他舉起手,示意大家稍安勿躁:
“各位首長,大家的心情我非常理解。
對于盡快提升我們空軍的裝備水平,我也是同樣急切。
但是,三角翼氣動布局畢竟是一項全新的技術,我們目前與蘇方合作收集到的風洞試驗數據,還主要集中在亞音速和跨音速階段。
這些數據雖然展現了三角翼的巨大潛力,但要真正支撐起一款成熟的、可用于實戰的飛機設計,特別是超音速飛機設計,還遠遠不夠。
相關的氣動理論、操縱穩定性、結構設計等方面,都還有大量的空白需要我們去填補和攻克。”
陳天宇看著略顯失望的空軍領導們,進一步補充道:
“按照我最初的設想,以及與蘇聯米高揚設計局阿爾喬姆總設計師和格列維奇副總設計師的初步溝通。
我們計劃在三角翼氣動布局研究取得更扎實的成果之后,聯合研制的是一款采用三角翼布局的超音速多用途戰斗機。
這款多用途戰斗機,其定位并非單純的對地攻擊機。
而是希望能夠兼顧高速截擊、爭奪制空權以及執行一定的對地攻擊和偵察任務。
在動力系統方面,我們的初步設想是采用蘇方正在研制的下一代渦噴發動機,也就是AM-3發動機的縮小版AM-5.
因此,即便我們的氣動設計方案能夠很快完成,也必須等待配套發動機的成熟和定型。
從目前那邊的研發進度來看,新發動機的動力水平達不到要求,暫時不能確認什么時候能完成研發。”
陳天宇這番詳盡的解釋,如同兜頭一盆冷水,讓剛剛還熱情高漲的空軍領導們有些發懵。
“超音速多用途戰斗機?”
一位空軍首長眉頭緊鎖,臉上露出了困惑的表情。
“還要等蘇聯人的新發動機?”
他轉向段局長和航空工業局的其他領導。
“這個方案,我怎么沒聽說過?
航空工業局的規劃里,有這個正式立項的項目嗎?”
段局長略顯尷尬地咳嗽了一聲,解釋道:
“這個……陳天宇同志提出的關于超音速多用途戰斗機的合作設想,主要是作為我們與蘇方進行技術交流時,試探蘇方技術合作深度和開放程度的一個……一個引子。
考慮到技術難度和周期都比較大,所以當時并沒有將其作為正式研制項目向空軍同志們通報,只是在局內進行了初步的探討。”
這下,空軍的領導們更是一頭霧水了。
他們原本以為找到了解決對地攻擊機問題的“靈丹妙藥”,沒想到繞了一圈,又出來一個聽起來更遙遠、更不確定的“多用途戰斗機”。
“陳總工,你說的這個‘多用途戰斗機’,到底是個什么樣的定位?
它能干什么?和我們現在急需的對地攻擊機,是一回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