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鼓起勇氣 建立自信
- 魅力口才與演講的藝術(暢銷3版)
- (美)戴爾·卡耐基
- 8834字
- 2025-05-13 15:46:18
自1912年以來,已有50多萬男女學員參與過我那種方式培訓的公眾演講課程。其中一些人還就為什么會報名參加此課程,以及期待達到的效果作過書面說明。當然,他們的措辭不盡相同,但來信中所表達核心的期待及基本欠缺卻是驚人的統一,接二連三的人在來信中寫道:“一被要求起身發言時,我感到非常緊張、恐懼,以至于思緒混亂、無法集中精神、記不清之前想想要表達的話。我想獲取自信、鎮定,以及獨立思考的能力。在生意場上、俱樂部里或是在公眾面前,我希望邏輯嚴密組織好自己的思緒,繼而清晰且令人信服地表達出來。”成千上萬的來信內容大致都是如此。
舉個實際的例證吧。多年前,有一位D.W.根特先生參加了我在費城舉辦的公眾演講課程。就在開課不久,他邀請我到“制造商俱樂部”共進午餐。根特先生人近中年、生活態度樂觀、擁有自己的制造企業,還是教會工作及公民活動的領導者。在當天飯桌上,他靠著餐桌子說道:“我曾多次應邀在各種不同的場合講話,可卻從沒講好過。面對公眾,我就莫名地焦慮,腦子里一團漿糊,所以我一生都在極力回避演講之類的事兒。我現在已是大學董事會主席,我必須主持會議,做一些發言……您認為我在這個年齡還能學會演講嗎?”
“我認為嗎,根特先生?”我回答道。“這可不是我認為的問題。我知道你行的,我知道你可以,只要你愿意練習,同時遵循那些應采用方法。”
他樂于相信我說的話,可似乎覺得那些話過于樂觀。“我恐怕您只是出于善意,”他回答道,“才刻意鼓勵我的吧。”
當他結束整個培訓之后,我倆便失去了聯系。后來,我倆再次相聚在“制造商俱樂部”,還共進了午餐。我倆還是坐在第一次見面的那一角落,用的那是那張餐桌。在提醒我倆上次的談話時,我問他是否還認為我當初太過樂觀了,他從自己的口袋里掏出一個紅色封底的筆記本,讓我看了看他曾記錄下的那些演講及日期。“有能力去作這些演講,以及為社區做出自己的努力,”他坦誠道,“我從中獲得的快樂——這些無疑是我一生中最滿足的事情之一。”
在我倆相遇之前不久,華盛頓召開了一次非常重要的裁軍會議。當得知英國首相計劃出席此次會議時,費城的浸信會教徒們給他拍去電報,邀請他前往他們所在的城市,并在即將舉行的一場大型群眾集會上做演講。根特先生告訴我,他本人受該市的浸信會教徒們推選,向聽眾介紹首相。
然而,就在2年多之前,此人還跟我同坐一張餐桌,非常嚴肅地問過我他有無做公眾演講的能力。
此人演講能力的神速進步是不是不可思議呢?沒啥不可思議的。類似的例子成百上千。譬如說,數年前,來自布魯克林的一位內科醫生,這里姑且稱其為柯蒂斯先生,在佛羅里達州巨人隊訓練場附近過冬。作為一名熱情的棒球迷,他經常去看巨人隊的訓練。隨著時間的推移,他便跟那些隊員熟悉了起來,甚至還應邀前去參加他們的慶功宴。
當咖啡和堅果送上餐桌之后,幾位知名的嘉賓被逐一邀請講“幾句話”,突然,在一陣雷鳴般的掌聲之后,柯蒂斯醫生聽到宴會主持人說道:“今晚,在座嘉賓中有一位內科醫生。我打算請他就棒球運動員的保健問題談談他的高見?”
柯蒂斯醫生有這方面的準備嗎?那是當然。他在該領域的發言權世間無二:此人研究衛生學且行醫長達30年有余。他大可以在飯桌上與其鄰座滔滔不絕地聊上一整晚。不過,要起身,哪怕是跟寥寥數人說上幾句同樣的內容,那就另當別論了。做演講這事兒簡直是個要命的事兒。一想到講話這事兒,柯蒂斯醫生心跳急劇加速且惴惴不安起來。此前他從未做過任何公眾演講,而此時此刻,他腦子里的任何想法,這下如鳥兒展翅,迅疾飛得不知去向。
他該咋辦呢?每位聽眾都在一個勁地鼓掌。所有人的目光全都聚集在他身上。柯蒂斯醫生搖了搖頭以示拒絕,可這反而讓掌聲愈發熱烈,愈發讓聽眾期待他的演講。“柯蒂斯醫生!講幾句!講幾句!”的呼聲更響亮、更緊迫。
柯蒂斯醫生陷入進退兩難之境。他深知自己如果站起身來,無疑也講不了幾句,結果必然以失敗告終。他起身,二話沒說,轉身背對那些朋友,繼而默默地離開了現場。當時的他一定覺得尷尬無比,甚至顏面掃地。
難怪回到布魯克林之后,柯蒂斯醫生最先做的幾件事之一,就是報名參加我開設的公眾演講課程。他不想再有被弄得面紅耳赤、啞口無言的時候。
柯蒂斯醫生便是那種讓老師非常高興的學員:他學習起來可是認真到了極點;他非常想提高自己的演講能力,就實現其愿望而言,他毫無三心二意;他每次悉心準備自己的演講稿,每次都以頑強的毅力不斷地反復練習,從沒有過曠課或者缺席的現象。
他嚴格按照一名好學之人的習慣去做每一件該做的事兒。他進步的速度之快,簡直大大超出了他本人最大的預期效果。上過幾次課后,他那種緊張感已經降低,自信心逐日增強。2個月下來,他儼然成為其所在小組的“明星發言人”。不久之后,他便收到前往各地演講的邀請,并四處奔波起來。現在的他很享受演講帶來的那種感覺和愉悅,外加演講帶來的榮譽,也因此也結識了眾多的朋友。
紐約市共和黨競選委員會有名成員,在聽過柯蒂斯的場公共演講后,便誠邀他前去為其黨派做一次巡回演說。試想,那名政治家要是知其邀請的演說家在1年之前的一場公共晚宴上還因為怯場而說不出話來,并在羞愧及慌亂中落荒而逃的話,他會是何等的驚訝!
在公眾演講時建立自信和勇氣,以及面對公眾時不乏沉著且清晰的思考能力,多數人認為如登天一樣難,其實那難度頂多只占十分之一。它并不是極少數受上天眷顧的寵兒才能享有得的天賦。公眾演講能力好比打高爾夫球,只要有足夠強烈的愿望,任何人都能將其潛在的能力開拓出來。
坐著時思維敏捷,起身后腦子卻不聽使喚,這其中難道真有什么玄機嗎?當然沒有。事實上,在面對聽眾之前,你應該思考到位才是。聽眾的到來應該激發你的斗志,讓你興奮起來才是。無數個演說家都認為面前的聽眾是一種刺激物,是一種靈感,它能使演講者的頭腦更加清晰、更加敏捷。正如演說家亨利·沃德·比徹所言,演講者當時還沒有想法、事實、概念會如“裊裊青煙飄然而至”。演講者們需要做的就是伸出雙手抓住它們,趁熱打鐵。這應該成為你的一種體驗。只要你不停地訓練,且持之以恒,你就會擁有類似的體驗。
然而,說了這么多,你可能百分百地確信這一點:勤學苦練可以消除掉你的聽眾恐懼癥,同時給你帶來自信心以及永久不衰的勇氣。
不要以為自己是個特例,你的演講會難得非同一般。就連那些日后成為其同代人中最為雄辯的演說家們,在其演說生涯之初也曾被這種盲目的恐懼和自我意識所困擾過。
前國務卿威廉·詹寧斯·布萊恩,盡管曾久經沙場,但也不得不承認自己前幾次在公開演講時嚇得兩腿直發抖。
在首次做講座時,馬克·吐溫感覺自己嘴里像塞了一團棉花,心跳快得有如直沖領獎臺領獎一般。
南北戰爭中的格蘭特將軍曾統帥過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軍隊之一,取得過威克斯堡大捷,然而,當他嘗試面對公眾發表演說時,他也承認心里有某種感覺,恰如患上骨髓癆一樣。
作為其所處時代最有影響力的法國政治演說家,尚·饒勒斯在鼓足勇氣完成自己的首次演講之前,也因不知咋演講而在下議院張口結舌地呆坐過1年有余。
“在我第一次嘗試做公開演講時,”英國前首相勞合·喬治說承認道,“我不妨直說,我當時簡直難受到了極點。演說詞里沒有半點修辭,全是大白話,舌頭不聽使喚,剛開始連一個字都蹦不出來。”
在美國南北戰爭中,英國杰出的演說家約翰·布萊特曾在國內竭力支持美國統一及其廢奴事業。他曾在某校的教學樓前,面對一群鄉下聽眾發表過自己身為議員的首次演講。在前往演說的路上,由于他非常擔心自己會搞砸,于是懇求隨行的那名同伴,說只要看到他演說時出現任何緊張的跡象,就立即鼓掌給他打氣。
在其人生第一次演說之際,愛爾蘭偉大的領袖查爾斯·斯圖亞特·帕內爾也是緊張得要命,據他的兄弟證實,他緊握雙拳,到最后指甲都掐進掌心的肉里,并滲出了鮮血。
英國著名政治家迪斯雷利也承認,與其在下議院做自己的那場首次演說,他寧愿統帥一支騎兵沖鋒陷陣。他的開場白簡直失敗得一塌糊涂。英國著名作家謝里丹的首次演講也是如此。
事實上,正因為眾多聲名顯赫的演說家在自己的首場演說中都有過欠佳的表現,所以時下的議員們均有同感,那就是:任何年輕人首次演說的不祥之兆,注定會讓他走上成功之道。所以,鼓起勇氣吧。
回顧眾多著名演說家的生涯之后,眼見一名學員在演講之初總略顯忐忑不安且緊張激動之時,本書作者深感欣慰。
即使只是在只有20來人參加的小型商務會議場合,也應當有些許演說的樣兒。發表演講的人應該會有純種馬剛上嚼子的那種緊張感。2000年前,圣人西塞羅就曾說過:“一切真正有價值的公眾演講都帶有緊張感這一特質。”
即使是在電臺發表演講時,演說家們同樣會有類似的感覺,這就是所謂的“麥克風恐懼癥”。查理·卓別林早的名聲雖然已家喻戶曉,但在發表電臺演講時,他總是將自己演說的內容全部寫在紙上。早在1912年,卓別林便巡游全國,在美國出演一部名為“音樂廳之夜”的幽默短劇。在此之前,他一直在英國出演正統戲劇。然而,當他走進直播間面對麥克風時,他感覺自己的胃里在翻江倒海,就跟在風起浪涌的2月橫渡大西洋時別無二致。
著名動作影星兼導演詹姆斯·科克伍德也有類似的經歷。此人曾是講壇上耀眼的明星。然而,當他面對看不見的聽眾做完演講之后,走出播音室時卻在不停地抹去額前的汗珠。“相比之下,”他承認道,“參加百老匯的首映式可謂小事一樁。”
很多人,不管他們有多么頻繁的演講經歷,每次登臺前難免都會心生這種自我意識。但是,當他們起身適應幾秒后,這種感覺便會隨之消失。
就連林肯在開始作開場白時也有怯場之感。“林肯在演講之前通常會感到非常無所適從,”林肯律師事務所的合伙人赫恩登如是說道,“適應其周圍環境,對他來說似乎是件力氣活兒。在明顯的自信心不足以及神經過敏感影響之下,他會糾結好一陣子。每每見到這種情形,我打心眼里同情林肯先生。演講伊始,他的聲音聽起來很尖銳、刺耳且令人極不舒服。整個人的行動方式、說話態度、面色黑黝、枯黃、滿臉皺紋、聲音枯燥、站姿古怪、怯場舉動等——這一切似乎都對他不利,但這種情形僅持續那么一小會兒。”數分鐘之后,他便鎮定自如起來、熱情洋溢、誠摯無限,這時,他的演講才算是正式開始。
你的經歷或許也跟他一樣吧。那么究竟怎樣才能最大程度地發揮出自己的努力,繼而成為一名優秀的公眾演講者呢?要迅速且高效地達到這一目的,如下4個基本要素至關重要:
第一、強烈而持久的愿望
這一點遠比你本人能意識到的更為重要。如果一名導師能看透你的心思,并確信你各種想法的深度,那他幾乎可以確切地預測你能進步的速度。換言之,如果你內心的渴望蒼白無力,那你所取得的成就亦不過爾爾。可如果你持之以恒,追求自己的目標,并拿出斗牛犬逮貓的架勢,天底下則沒有什么事情能讓你望而卻步。
所以,喚醒起你的自學熱情吧。不妨思索一下,額外的自信心以及在公眾場合發表更具說服力對你來說意味著什么;不妨從財富多少的角度思索一下,公眾演講對你可能意味著什么、應該意味著什么;不妨從社交角度思索一下,公眾演講能對你來說意味著什么,想想這種能力給你帶來的朋友、給你帶來的威望、給你帶來的領導能力。公眾演講能力給你帶來的領導能力,遠比你能想象到的其它任何活動都更為神速。
政治家昌西·M·迪普曾說過:“凡有志于快速成就其事業且獲得認可之人,沒有任何其它技能比動人心弦的演講能力更為高效。”
在腰纏萬貫之后,菲利普·D·阿穆爾曾說過:“我寧愿成為一名偉大的演說家,而不是一名偉大的資本家。”
凡受過教育的人都非常渴望具有公共演講的才能。在鋼鐵大王安德魯·卡耐基去世之后,人們在其一大堆文件中發現了他在適齡33歲時擬定的人生規劃。當時,他覺得再打理2年生意,就可以讓自己的年收入達到50萬美元。這樣一來,他打算在35歲時退休,去牛津大學完成整個學業,繼而“專心致力于公眾演講”。
不妨思索一下,運用這一新獲取的演講才能會產生的滿足感和快樂感吧。作者本人游歷過世界上不少地方,自然也積累了各種各樣的閱歷。要不是那種暢快淋漓且經久不衰的滿足感,他還真想不出有多少事兒,比得上站在聽眾面前,讓聽眾跟著他一起思考。只有演講才能會給你一種力量感,它會激發你的個人成就感,它會讓你超凡脫俗、卓爾不群。演講才能蘊含著無盡的魔力,一種永不磨滅的刺激感。“演講前2分鐘,”一位演說家說道,“我寧愿被狠狠地抽幾下也不愿開口,但在結束前的2分鐘里,我寧愿遭到槍擊也不愿閉口。”
在每一項事業中,一些人總會怯懦膽寒,最終半途而廢。因此你應該經常思考這門技能對你來說意味著什么,直到你的渴望達到白熱化。你始終應帶著旺盛的熱情去進行演講訓練,直至昂然走向成功之時。抽出一周的某個晚上來讀讀這幾章。簡而言之,盡力輕松前行,絕不輕言放棄。
當年,尤里烏斯·凱撒從高盧乘船跨過英吉利海峽,率領千軍萬馬在今天的英格蘭登陸。為了確保勝利,他曾做過什么事兒呢?一件一目了然的事兒:他讓自己的士兵們駐扎在多佛的懸崖邊上。那些士兵望著高達200英尺的懸崖下那洶涌波濤,看到了他們橫渡海峽時所用的船只在熊熊的火舌中灰飛煙滅。身處敵境,眼見與歐洲大陸的最后一絲聯系——撤退的方式——不復存在,他們這下只有一件事兒可做,那就是:進攻且征服。而他們后來做的也正是這件事兒。
這就是不朽的凱撒大帝精神。那么在這場旨在消滅可笑的“聽眾恐懼癥”的戰役中,你為何就沒有那種破釜沉舟的精神呢?
第二、充分了解將要演講的內容
一個人在演講之前,除非他已充分考慮并策劃好自己要演講的內容,那么他在面對聽眾時演講得不可能會有運用自如之感。那他就像盲人帶盲人一樣。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作為演講者,你就理應對自己的疏忽有一種自我意識,并為自己的疏忽感到懊悔。
“1881年秋,我入選立法機關,”泰迪·羅斯福在其自傳里寫道,“并發現自己是該部門中最年輕的一個。跟所有年輕人和新出道者一樣,我在發言時遇到了不少麻煩。后來,一名頭腦冷靜的老鄉紳那一席話讓我獲益匪淺。他在無意間引述了威靈頓公爵的名言。當然,威靈頓公爵也是從別人那里引述過來。那句名言如是:‘無話別起身,言畢即坐下’”。
就克服緊張情緒這一點而言,那名“頭腦冷靜的老鄉紳”本可以向羅斯福再進一言。他本可以如是補充道:“在面對自己的聽眾時,如果你能找點事兒做,譬如展示一件物品、在黑板上寫點什么、在地圖上指個位置、挪動一下桌子、打開窗戶、翻動書本等等,所有這些努力都有助于你擺脫演講時的尷尬處境。”
當然,這種方法也并非萬全之策,得視情況而定。我這里有個建議:必要時不妨用一用,但也僅限于起初幾次而已。小孩一旦學會了走路,那他就不用再抓住椅子,演講者也一樣。
第三、充滿自信
美國迄今為止最為知名的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教授曾如是寫道:
行為似乎隨情緒出現,但事實上二者是同步的。通過調節直接受意志支配的行為,我們并可以間接調節不受意志支配的情緒。這樣一來,如果我們自發的快樂已不復存在,那么通向快樂的至尊路徑就是,快樂地坐著,做出有說有笑的姿態。如果這招不靈驗,那就別無他法了。因此,想要有勇敢的感覺,就展現出我們的勇敢姿態,并為那一目的而動用我們所有的意志,勇敢就會戰勝恐懼。
不妨將威廉·詹姆斯教授的觀點運用于實踐中。若要在聽眾面前拓展自己的勇氣,那就要必須出你有勇氣的樣子。當然,若無預先準備,那么在世人面前裝模作樣也是無濟于事的。假如你對演講內容已了然于胸,那就不妨輕快登臺,做一口深呼吸。事實上,在面對聽眾之前你應該深呼吸30秒,體內含氧量的增加能讓你倍感精神,同時也帶來勇氣。波蘭著名的男高音歌唱家讓·德雷茲克過去常說,當你氣息充足時,那么你就“可以坐在上面”,緊張感也隨之消失。
在任何歷史時期,在世上任何地方,人類都崇尚勇氣。因此,無論你內心深處如何洶涌波濤,你都應昂首挺胸、大步向前,站在臺上巍然不動,同時展現出你對演講的無限熱愛。
挺直腰板,直視聽眾,然后信心十足地開始講話,就好像他們人人都欠你錢似的。想象一下他們的確欠你錢。想象一下,臺下的他們現在全都聚在你的跟前,懇請你把債務再寬限數日,這樣的心理效果將對你的演講大有裨益。
不要反復折騰衣扣,也不要撥弄手中的珠子,或者用手在身上撓來撓去。如果你必須得做一點緊張的動作,不妨把手背在身后,揉一揉手指頭,這樣也不會被人看見——或者轉動一下雙腳的趾頭也行。
一般來說,演講者不宜躲藏在擺設物之后。在前幾次演講時,如果身前有張桌子或者椅子——或者手心里握一枚硬幣——好讓你在緊張時有所倚靠,這或許能給你自己壯壯膽兒。
泰迪·羅斯福是如何培養出自己那頗有特點的勇氣和自信心的呢?難道他具備與生俱來的冒險精神且膽識過人嗎?根本沒那么一回事兒。“我本人自幼弱不禁風且笨嘴拙舌,”他在其自傳里如是承認道,“在青年時期,我起初也非常緊張且對自己的能力毫無信心,所以只得勤加苦練,不僅是強健體魄,還有磨練個人意志。”
幸運的是,羅斯福還告訴了我們他是如何實現轉變的。“當我還是個少年時,”他寫道,“我曾拜讀過馬里亞特所著的某書中的一段,其內容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在那一段中,某英國軍艦的艦長向那名主人公提及如何獲取膽識過人的本領。他說,剛上戰場時,幾乎人人都非常害怕,但接下來要做的事兒就是,人人都得把控好自己的情緒,裝出一副毫無畏懼的樣兒,長此以往,你就從裝著不怕變成了真的不怕。事實上,通過持續練習膽量,人人都可以變得膽大無畏起來。(這句話是我的轉述,并非馬里亞特的原話。)”
泰迪·羅斯福繼續寫道:“這就是我所遵循的理論依據。一開始,我對什么東西都害怕過,從大灰熊、‘烈’馬以及槍手等等,不過,通過上述方法的不斷練習之后,我漸漸不再害怕。只要愿意這么做,絕大部分人都能達到同樣的效果。”
只要你愿意,你也可以跟泰迪·羅斯福一樣戰勝恐懼。“戰爭中,”福煦元帥如是說道,“最好的防御就是進攻。”所以,向你的恐懼發起進攻吧。只要有機會,就憑著你的無畏去迎戰它、打敗它、征服它。
想好報文,接下來把自己當作一名西部聯盟電報公司的發報員,我們不會在意誰在發報,我們關心的是電報本身。報文才是第一要務。用心記住報文,讓它熟記于心。衷心地相信報文。緊接著,按照你決定要講的內容進行演說。就那樣做,你十有八九會進入佳境,成為現場的主人以及自己的主人。
第四、練習!練習!再練習!
我們最后想說的一點無疑是最重要的一點。即便你把前文談到的幾點全都忘了,但請務必牢記這一點:這方法,那方法,自信地才是戰無不勝的方法。事實上,整個這事兒歸納起來也就一個基本點:練習!練習!再練習!這是至關重要或者說不可或缺的必要條件。
“任何演講新手,”羅斯福曾提醒道,“都容易染上‘獵鹿緊張癥’。所謂‘獵鹿緊張癥’,即一種強烈的神經興奮狀態,這跟膽怯可能沒有太大關系。但是,首次面對一大群聽眾的演講者可能產生的影響,跟首次見到公鹿或者上戰場沒啥區別。演講者這時缺少的不是勇氣,而是神經控制以及沉著冷靜。想要獲得這種能力,唯一的途徑只能是通過練習。演講者必須通過對自我克制進行反復性或習慣性的不斷練習,方可讓自己緊張的情緒得到完全控制。從某種意義上講,這主要是一個不斷努力、反復磨練意志的過程,最終養成一種習慣。”
你想擺脫掉“聽眾恐懼癥”嗎?就其導致的原因,我們不妨來看一看。
“恐懼來源于未知及不確定,”羅賓遜教授在其《意識的形成》一書中提到。換言之:恐懼產生于自信的缺乏。
那么,自信的缺乏又是因什么而導致的呢?這是因為你對自己能做的事兒缺乏認知,而缺乏認知又是因為經驗匱乏而起。當你積攢了一定的成功經驗之后,你所有的恐懼自然會消失得無影無蹤,就好比7月的陽光會驅散重重的夜霧一樣。
有一點是確信無疑的:人們皆認同的學游泳方式,就是必須下到水里。這本書你也讀了有一陣子,那為啥不暫時把它放下,去做點實際練習呢?
選好一個題目,最好是你比較熟悉的題目,然后構建一個長達3分鐘的演講,一個人多練幾遍。如果可能的話,有針對性地找來一些聽眾,或者你的朋友,然后竭盡所能展示你自己吧!
小結
1.幾千名學生都曾致信被本書作者,并陳述過他們希望接受公共演講訓練的理由以及對這門課程的期待。差不多所有人給出的理由都是如此:他們都想克服緊張情緒,都想獨立思考、都想以自信且輕松的方式演講,不論自己面前有多少聽眾。
2.要獲取這種能力,其實并不困難。上蒼并非是只把演講的能力賦予為數不多的天賦者。這種能力跟打高爾夫球差不多:世上男女,只有立志于學習演講,不管是誰,都能將其潛在的能力開發出來。
3.許多經驗豐富的演說者跟眾人交流,往往比跟一個人交流時的思維更為敏捷、表達更為流暢。對他們來說,聽眾親臨現場是一種刺激物,也是一種靈感。如果你能嚴格按照此書的建議去做,你會有相同的體驗,且在不久的將來還能體會到演講帶來的美好享受。
4.不要把自己想象成某種特殊情況。許多后來成為杰出演說家之人,他們在其生涯之初都曾為那種自我意識所困,也差不多被“聽眾恐懼癥”嚇癱過。這就是布萊恩、尚·饒勒斯、勞合·喬治、查爾斯·斯圖亞特·帕內爾、約翰·布萊特、迪斯雷利、謝里丹以及其他許多偉大演說者的經歷。
5.無論你有多豐富的演講經驗,你總會在演講開始前感到這種自我意識,但這種感覺會伴隨演講的進程快速徹底消退。
6.為了盡可能從此書中多獲益,并快速而有效地掌握公眾演講能力,請遵從如下4點建議:
(1)帶著強烈而持續的欲望入手。首先,羅列出演講訓練可給你帶來的各種益處。激發起你自己對演講的熱情。想想演講在經濟、社交、個人影響以及領導才能方面能夠為你帶來的種種益處。牢記,欲望的程度決定你進步的速度。
(2)精心準備。你只有對演講的內容熟記于心,方能獲得極大的自信。
(3)表現出自信。“要想變得勇敢,”威廉·詹姆斯教授建議,“那我們就要表現出非常勇敢的模樣,用充滿勇氣的意志去戰勝恐懼。”泰迪·羅斯福告訴我們,他曾對許多事物都報有畏懼心理,但用這種方法練習之后,他就戰勝了這個恐懼。
(4)勤加練習。這一點至關重要。恐懼源于自信的缺乏;自信不足則是因為缺乏對自身能力的有效認知;而缺乏認知則是由經驗不足引起。當你積攢了成功經驗之后,恐懼自然會消失得無影無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