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子軒定計援徐州,玄德興兵討曹賊
平原郡府衙之內,氣氛凝重。王宇的聲音清晰而堅定:“大哥,諸位,徐州,必救!而且要快!”
此言一出,堂內眾人皆精神一振。劉備凝視著王宇,問道:“子軒,曹操勢大,號稱二十萬大軍,我青州兵力有限,如何能救?還請子軒詳陳方略。”
王宇走到地圖前,目光掃過青、兗、徐三州的地形,胸有成竹地說道:“曹操雖號稱二十萬,然其新得兗州,根基未穩,軍中多有收編的黃巾降卒,其心未必盡附,戰斗力亦參差不齊。此番傾巢而出,名為報父仇,實為吞并徐州。其勢雖猛,卻也有三大可慮之處。”
“其一,曹軍遠道而來,糧草補給線漫長,我軍若能出奇兵襲擾其糧道,必能使其軍心動搖。”
“其二,曹操主力盡出,兗州后方必然空虛。我等可遣使聯絡北面袁紹、南面袁術、荊州劉表。袁紹與曹操貌合神離,素有嫌隙,若知曹操欲獨吞徐州,豈能坐視其壯大?袁術與曹操更是死敵,若有機會,必會出兵襲擾其后。劉表雖遠,亦可曉以利害,使其出兵牽制。”
“其三,曹操以復仇為名,所過之處,若行屠戮之事,必失民心,此乃不義之師,其敗可期。我軍以仁義為旗,救援徐州百姓于水火,乃是吊民伐罪,必得徐州民心,此乃天時地利人和皆在我!”
王宇頓了頓,繼續道:“故而,我軍救援徐州,并非以卵擊石,而是大有可為。具體方略,宇有三策。”
“上策:大哥親率精兵五千,以云長、翼德為先鋒,星夜馳援。兵貴神速,我軍需趕在曹軍主力合圍徐州核心城池(如郯城、下邳)之前,進入徐州,與陶謙守軍互為犄角,穩定局勢。同時,派遣得力使者(如孫乾先生、簡雍先生)分赴袁紹、袁術、劉表處,游說他們出兵。只要有一路諸侯響應,曹操便不得不分兵應對,我軍壓力大減。”
“中策:若大哥不便親征,可遣云長或翼德為主將,率兵三千,以為疑兵,虛張聲勢,屯于青徐邊境,與曹軍周旋,拖延時間,等待各路諸侯的反應。此策較為穩妥,但救援效果恐不及上策。”
“下策:固守青州,坐視徐州被曹操攻取。此乃下下之策,徐州若失,我青州將直面曹操兵鋒,唇亡齒寒,悔之晚矣。”
王宇目光灼灼地看著劉備:“大哥,陶謙已在求援信中言明,若大哥肯出兵相救,他愿將徐州相讓。此雖是情急之言,但也足見其誠意與絕望。徐州富庶,乃天下糧倉之一,若能得徐州,則我軍實力將數倍增長,進可問鼎中原,退可割據一方,霸業可圖!此乃千載難逢之機,萬望大哥三思!”
劉備聽完王宇的分析,心中豁然開朗。他本就仁厚,不忍徐州百姓遭難,又聽王宇分析其中利害與機遇,更是堅定了出兵的決心。
“子軒之言,深得我心!”劉備慨然道,“徐州百姓無辜,曹孟德遷怒于民,實乃暴虐之舉!備身為漢室宗親,食漢祿,安能坐視不理!我意已決,親率大軍,救援徐州!”
關羽丹鳳眼一睜,撫髯道:“大哥仁義!關某愿為先鋒,斬將奪旗,為徐州百姓出一口惡氣!”
張飛豹頭環眼,聲若洪鐘:“曹賊欺人太甚!俺老張的丈八蛇矛早就饑渴難耐了!定要殺他個片甲不留!”
國淵、文肅、李恢等人見劉備與王宇意見一致,且王宇方略周詳,亦紛紛表示贊同。
國淵道:“主公既決意親征,臣等必當竭力輔佐。糧草軍械,臣會立刻組織人手,確保供應無虞。”
文肅道:“游說諸侯之事,可交由孫乾先生與簡雍先生負責。他們二人皆能言善辯,必不辱使命。”
李恢道:“曹軍動向,以及徐州城防情況,需派精銳斥候日夜探查,以便我軍及時調整部署。”
王宇補充道:“大哥,此次出征,兵力不宜過多,五千精兵足矣,貴在神速。留守青州亦需重兵,以防不測。北海孔文舉公處,亦需通報一聲,請他協助穩固后方。”
劉備點頭道:“子軒所慮極是。便依此計行事!命,關羽、張飛為左右先鋒,各領一千五百兵馬,即刻點兵,三日后出發!我親率中軍兩千,隨后策應。國淵負責糧草調度,文肅、李恢協助子軒留守平原,總管青州后方事務。孫乾、簡雍即刻備禮,分赴冀州袁紹與淮南袁術處,陳說利害,請其出兵。”
眾人轟然應諾,各自領命而去。一時間,整個平原郡都動員起來,磨槍擦劍,整備糧草,一股肅殺之氣開始彌漫。
就在劉備緊鑼密鼓地準備出兵之際,數日后,一支風塵仆仆的隊伍抵達了濟南郡。為首兩員大將,一人面如重棗,丹鳳眼,臥蠶眉,手持青龍偃月刀(此為演義形象,此處指太史慈慣用兵器),正是太史慈;另一人身量魁梧,猿臂蜂腰,面如冠玉,目若朗星,手持一桿龍膽亮銀槍,正是常山趙子龍!
他們帶著五百余青州殘兵和三十余騎白馬義從,歷經艱險,終于從冀州輾轉回到了青州地界。
王宇在濟南接到太史慈歸來的消息,大喜過望,親自出城迎接。當他看到與太史慈并馬而立的趙云時,更是心潮澎湃。
“子義!你回來了!這位想必就是常山趙子龍將軍吧?”王宇笑容滿面。
太史慈翻身下馬,抱拳道:“子軒先生!幸不辱命,將子龍將軍請來青州了!”
趙云亦下馬,對王宇鄭重一揖:“常山趙云,字子龍,見過王宇先生。久聞先生大名,如雷貫耳,今日得見,三生有幸!”
王宇連忙扶起趙云:“子龍將軍言重了!將軍虎將之才,名動天下,肯屈尊來我青州,乃我青州之幸,玄德公之幸也!快快請進城歇息!”
王宇將太史慈、趙云接入府中,設宴款待。席間,太史慈詳細講述了磐河之戰的慘烈,公孫瓚的敗亡,以及如何說服趙云前來投奔的經過。趙云也表達了對劉備仁義之名的向往,以及對王宇輔佐劉備安定青州的敬佩。
王宇聽聞公孫瓚敗亡,亦是唏噓不已,但更讓他欣喜的是趙云的到來。他深知趙云的勇武與忠義,這絕對是劉備集團的一大臂助。
“子龍將軍,玄德公此刻正在平原,已決定親率大軍救援徐州,以抗曹操。將軍遠來勞頓,本該好生歇息,只是軍情緊急……”王宇略帶歉意地說道。
趙云慨然道:“先生不必客氣。云既來投,自當為玄德公效力。曹操殘暴,荼毒徐州,云愿隨軍出征,為徐州百姓盡一份綿薄之力!”
太史慈也道:“先生,末將所部雖在磐河有所折損,然皆是百戰精銳,尚能一戰!末將亦愿隨主公同往徐州!”
王宇大喜:“好!有子龍將軍與子義相助,何愁曹賊不破!我這便修書一封,將子龍將軍到來的喜訊告知玄德公。你們且在濟南休整一日,我即刻安排兵馬糧草,隨后便與你們一同趕赴平原,與主公會合,共赴徐州!”
**與此同時,徐州境內,已是烽火連天。**
曹操大軍如狼似虎,自兗州南下,首先攻向徐州西北門戶——彭城。彭城守將乃陶謙部下,素無將才,面對曹軍的猛烈攻勢,僅僅數日便城破。曹操因父仇之故,怒火中燒,下令屠城!
一時間,彭城化作人間地獄,哭喊聲震天動地,血流成河。曹軍所過之處,“雞犬亦盡,墟邑無復行人”,泗水為之不流。無辜百姓慘遭屠戮,其狀慘不忍睹。
彭城失陷并被屠的消息傳開,整個徐州陷入一片恐慌。郯城、下邳、瑯琊等地的官民無不膽寒。陶謙在郯城州牧府內,更是日夜驚懼,寢食難安,數次昏厥過去。
“劉玄德的援軍……為何還不到啊……”陶謙喃喃自語,眼中充滿了絕望。
曹操攻破彭城后,并不停留,繼續揮軍東進,兵鋒直指徐州治所郯城。沿途州縣,望風而降者有之,閉城死守者亦有之,但皆難擋曹軍兵威。夏侯惇、夏侯淵、曹仁、曹洪等猛將,如出籠猛虎,所向披靡。
徐州百姓紛紛南逃,流離失所,道旁餓孚遍野,慘不忍睹。
**青州,平原。**
劉備接到王宇從濟南發來的急信,得知趙云來投,大喜過望:“天助我也!天助我也!得子龍相助,如虎添翼矣!”
他立刻傳令,大軍暫緩一日出發,等待王宇與趙云、太史慈前來會合。
次日傍晚,王宇、趙云、太史慈率領五百余青州兵及趙云的數十白馬義從趕到平原。
劉備親自出城三十里迎接,見到趙云,但見其英姿勃發,器宇軒昂,心中喜愛不已,上前緊緊握住趙云的手,道:“備久聞子龍將軍大名,恨不能早日相見!今日將軍肯屈就來此,備不勝欣喜!有將軍相助,何愁大業不成!”
趙云見劉備如此禮賢下士,心中感動,躬身拜道:“云乃敗軍之將,蒙玄德公不棄,收錄帳下,云敢不效死力!”
劉備將趙云、太史慈、王宇迎入城中,當夜便設宴慶賀。席間,劉備正式任命趙云為牙門將軍,太史慈官復原職,仍為折沖校尉,皆隨軍出征徐州。
次日清晨,平原城外,旌旗招展,鼓聲雷動。
劉備身著鎧甲,立于高臺之上,看著臺下整裝待發的五千余精兵,以及關羽、張飛、趙云、太史慈等一眾將領,豪氣干云。
“將士們!”劉備拔出腰間雙股劍,直指東南方向,“徐州百姓,正遭曹賊屠戮,水深火熱!我等興仁義之師,上為朝廷分憂,下為萬民解懸!此戰,不為攻城略地,只為救民于水火!望諸君同心戮力,奮勇殺敵,揚我青州軍威!”
“愿為主公效死!殺曹賊!救徐州!”五千將士齊聲怒吼,聲震四野。
王宇站在劉備身側,看著士氣高昂的大軍,心中亦是感慨萬千。他知道,這一戰,將是劉備集團真正揚名天下,并奠定其未來走向的關鍵一戰。
“出發!”劉備長劍一揮。
大軍開拔,關羽、張飛各率一千五百人為左右先鋒,趙云、太史慈率一千兵馬護衛中軍,劉備與王宇坐鎮中央調度。五千青州軍,如一條巨龍,浩浩蕩蕩,向著烽火連天的徐州疾馳而去。
他們知道,前方等待他們的,將是一場艱苦卓絕的血戰。但為了心中的仁義,為了徐州百萬生靈,他們義無反顧!
(本章完)